一种海洋工程混凝土耐腐蚀涂层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8407907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11 18:1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海洋工程混凝土耐腐蚀涂层及其制备方法,所述耐腐蚀涂层通过A组分和B组分混合均匀后喷涂或刷涂于混凝土表面,其中A组分按重量份计包括:水性非离子型环氧树脂、C10~C12烷基缩水甘油醚、笼型倍半硅氧烷、金属粉末、镁铝水滑石粉、分散剂、消泡剂;其中B组分按重量份计包括:改性芳香胺类固化剂、C10~C12烷基缩水甘油醚、自修复微胶囊、流平剂、抗氧化剂、附着力促进剂、其他助剂。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耐腐蚀涂层具有优异的粘结性和防腐蚀性,同时能够实现耐腐蚀涂层的自修复性和阻止氯离子的迁移,进而延长了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寿命,可以广泛应用于海洋工程混凝土结构的防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海洋工程混凝土耐腐蚀涂层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混凝土防护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海洋工程混凝土耐腐蚀涂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混凝土广泛应用于海港工程、桥梁、地下工程、基础建设,然而混凝土结构仍然存在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容易导致其失效,也可引发重大事故。而根据应用的环境存在复杂多样的原因。海洋工程是今年来发展的重点,海工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安全性与使用年限一直是研究的重点。由于环境介质中的氯离子或原材料的氯离子侵入混凝土内部引起钢筋锈蚀膨胀造成混凝土胀裂破坏以及腐蚀,显著降低了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混凝土结构的破坏主要介质是水,由于混凝土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实心,而是存在一定的孔隙,表面明显粗糙,水中的介质带入了CO2会使其发生碳化,而海水中的各种阴离子的侵蚀会严重腐蚀内部钢筋。而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措施一方面在于混凝土组成成分的改进,另一方面是在混凝土表面涂覆防腐蚀性质的涂层进而阻止有害介质的侵入。所以混凝土的使用寿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涂层的性能。如何寻求更有效的防护仍然是现有技术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海洋工程混凝土耐腐蚀涂层,该耐腐蚀涂层具有优异的粘结性和防腐蚀性,同时能够实现耐腐蚀涂层的自修复性和阻止氯离子的迁移,进而延长了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寿命。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海洋工程混凝土耐腐蚀涂层,所述耐腐蚀涂层通过A组分和B组分混合均匀后喷涂或刷涂于混凝土表面,其中A组分按重量份计包括:水性非离子型环氧树脂80~100份、C10~C12烷基缩水甘油醚5~10份、笼型倍半硅氧烷1~5份、金属粉末2~3份、镁铝水滑石粉1~2份、分散剂0.1~0.5份、消泡剂0.1~0.5份;其中B组分按重量份计包括:改性芳香胺类固化剂50~70份、C10~C12烷基缩水甘油醚5~10份、自修复微胶囊5~10份、流平剂1~3份、抗氧化剂1~5份、附着力促进剂0.1~1份、其他助剂1~3份。进一步地,所述进一步地选择十三氟辛基丙基笼型倍半硅氧烷或十二氟庚基丙基笼型倍半硅氧烷。进一步地,所述金属粉末为锌粉或镁粉,所述金属粉末的粒径在10~20μm;所述镁铝水滑石粉的粒径在10~20μm。进一步地,所述分散剂选自聚氧乙烯异癸基醚、聚氧乙烯苯乙烯基苯基醚中的一种或多种。进一步地,所述消泡剂为有机硅类消泡剂;所述流平剂为有机硅聚醚类共聚物。进一步地,所述自修复微胶囊通过如下步骤制备:将0.5~1g十二烷基苯磺酸分散于500mL去离子水中,搅拌的过程中缓慢加入30~50g桐油形成乳液,持续5~10min后加入15~20g尿素和5~10g六甲氧基三聚氰胺树脂;然后加入3~5g氯化铵和3~5g间苯二酚,继续搅拌10~20min后滴加稀盐酸调节乳液pH至为5.5~6.5,随后加入10~15g饱和甲醛溶液和3~5滴辛醇,升高温度至60~65℃进行反应60~120min;反应结束后停止搅拌、静置5~10min后进行过滤,对过滤后的物质进行冲洗后在30~50℃下干燥即得自修复微胶囊。进一步地,所述抗氧化剂选自4-叔丁基邻苯二酚、2-叔丁基氢醌、2,6-二叔丁基-对甲酚、2,2-亚甲基-双(4-甲基-6-叔丁基苯酚)中的一种或多种。进一步地,所述附着力促进剂为BYK-4511或AP-507。进一步地,所述其他助剂包括增稠剂、紫外吸收剂中的一种或多种。进一步地,所述增稠剂选自乙基纤维素、羟甲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中的一种或多种。进一步地,所述紫外吸收剂选自2-羟基-4-正辛氧基二苯甲酮、2-羟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2-(2-羟基3,5-二叔丁基苯基)-5-氯代苯并三唑中的一种或多种。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上述海洋工程混凝土耐腐蚀涂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对混凝土表面进行清理;(2)将分散剂、金属粉末、镁铝水滑石粉依次加入反应器中,开启搅拌,加热至30~50℃后加入水性非离子型环氧树脂、C10~C12烷基缩水甘油醚,加入消泡剂,继续搅拌20~30min进行抽真空脱泡后,得到A组分;(3)将改性芳香胺类固化剂、C10~C12烷基缩水甘油醚5~10份加入反应器中,开启搅拌,并升温至70~80℃,搅拌全溶后,缓慢加入自修复微胶囊,降温至室温,依次加入流平剂、抗氧化剂、附着力促进剂、其他助剂,继续搅拌20~30min,得到B组分;(4)将A组分和B组分等体积混合搅拌均匀后备用;(5)将步骤(4)的混合物喷涂或刷涂于混凝土表面,干燥后重复喷涂或刷涂2~3次,干燥后在25~30℃、空气相对湿度50~70%下养护2~3天。以下对本申请各组分的作用以及原理做出解释:十三氟辛基丙基笼型倍半硅氧烷或十二氟庚基丙基笼型倍半硅氧烷为含有Si-O-Si构成的无机笼状骨架,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其侧基含氟原子,其特殊的三维纳米结构赋予其优异的疏水、疏油的特性,该组分在涂层中一方面通过其侧基的特性使得涂层界面具有良好的疏水性,从而能够一定程度上阻止水分子通过涂层进入混凝土结构,即相应的降低了腐蚀介质对整体混凝土、钢筋结构的侵蚀;另一方面该型倍半硅氧烷可以进一步提高水性非离子型环氧树脂的交联度,形成杂化环氧树脂,进而提高涂层的粘结性能、拉伸强度以及断裂强度,从而表现出涂层不易在恶劣环境下出现裂纹。本专利技术通过抗氧化剂和紫外吸收剂的相互配合,进而改善材料的抗老化性及高温稳定性,能够有效增加涂层的防腐蚀工作年限。水滑石是由带正电荷的金属氢氧化物层和带负电荷的层间阴离子构成的层状双羟基金属复合氢氧化物。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孔径,易接受客体分子,焙烧后会失去层间阴离子和水,可获得高比表面积的焙烧产物,能够通过再次固定阴离子还原为原始层状结构。同时水滑石的层间阴离子具有迁移性及离子交换特性,处于层间的阴离子可被介质中的其他阴离子所置换。因此,镁铝水滑石粉是一种良好的氯离子固定剂,其均匀分散在涂层中能够有效吸附氯离子,进一步阻止了氯离子穿透涂层进入混凝土结构。本专利技术通过制备自修复微胶囊添加至涂层中,包覆在涂层里面的微胶囊在外力作用下破裂,微胶囊内的修复剂流出,修复剂在毛细管作用下充满裂纹并发生聚合反应完成自修复过程,通过抑制裂纹的产生从而确保涂层的致密性,有效的提高了涂层的耐腐蚀性能。本专利技术一方面通过以上物质之间的作用,使混凝土表面涂覆致密的防护性涂层来提高耐腐蚀性能,另一方面则是与阴极保护原理相结合,在涂层中添加锌或镁等低电位金属粉末,涂层在海洋环境中容易形成阴极保护电路,进一步提高涂层的耐腐蚀性能。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虽然现有技术中也有不少利用自修复微胶囊来提高涂层耐腐蚀性的研究,但是很少利用阴极保护和自修复微胶囊相结合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首先将两者相结合实现了对海洋工程混凝土耐腐蚀涂层的制备。2、本申请首次利用笼型倍半硅氧烷的特性使得涂层具有优异的粘结性,并进一步配合附着力促进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海洋工程混凝土耐腐蚀涂层,所述耐腐蚀涂层通过A组分和B组分混合均匀后喷涂或刷涂于混凝土表面,其特征在于,/n其中A组分按重量份计包括:水性非离子型环氧树脂80~100份、C10~C12烷基缩水甘油醚5~10份、笼型倍半硅氧烷1~5份、金属粉末2~3份、镁铝水滑石粉1~2份、分散剂0.1~0.5份、消泡剂0.1~0.5份;/n其中B组分按重量份计包括:改性芳香胺类固化剂50~70份、C10~C12烷基缩水甘油醚5~10份、自修复微胶囊5~10份、流平剂1~3份、抗氧化剂1~5份、附着力促进剂0.1~1份、其他助剂1~3份。/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海洋工程混凝土耐腐蚀涂层,所述耐腐蚀涂层通过A组分和B组分混合均匀后喷涂或刷涂于混凝土表面,其特征在于,
其中A组分按重量份计包括:水性非离子型环氧树脂80~100份、C10~C12烷基缩水甘油醚5~10份、笼型倍半硅氧烷1~5份、金属粉末2~3份、镁铝水滑石粉1~2份、分散剂0.1~0.5份、消泡剂0.1~0.5份;
其中B组分按重量份计包括:改性芳香胺类固化剂50~70份、C10~C12烷基缩水甘油醚5~10份、自修复微胶囊5~10份、流平剂1~3份、抗氧化剂1~5份、附着力促进剂0.1~1份、其他助剂1~3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腐蚀涂层,其特征在于,所述进一步地选择十三氟辛基丙基笼型倍半硅氧烷或十二氟庚基丙基笼型倍半硅氧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腐蚀涂层,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粉末为锌粉或镁粉,所述金属粉末的粒径在10~20μm;所述镁铝水滑石粉的粒径在10~20μ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腐蚀涂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散剂选自聚氧乙烯异癸基醚、聚氧乙烯苯乙烯基苯基醚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消泡剂为有机硅类消泡剂;所述流平剂为有机硅聚醚类共聚物。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腐蚀涂层,其特征在于,所述自修复微胶囊通过如下步骤制备:将0.5~1g十二烷基苯磺酸分散于500mL去离子水中,搅拌的过程中缓慢加入30~50g桐油形成乳液,持续5~10min后加入15~20g尿素和5~10g六甲氧基三聚氰胺树脂;然后加入3~5g氯化铵和3~5g间苯二酚,继续搅拌10~20min后滴加稀盐酸调节乳液pH至为5.5~6.5,随后加入10~15g饱和甲醛溶液和3~5滴辛醇,升高温度至60~65℃进行反应60~120min;反应结束后停止搅拌、静置5~10min后进行过滤,对过滤后的物质进行冲洗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明阳陈平李玲胡成李青陈宣东刘荣进李顺凯赵艳荣韦家崭
申请(专利权)人:桂林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