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隐藏叶片的出风口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369827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07 23: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隐藏叶片的出风口结构,包括出风口装饰板,所述叶片结构位于所述出风口装饰板内;所述叶片结构包括互相卡接的前支架和后支架,若干叶片单元安装在所述前支架和所述后支架之间,且所述叶片单元之间通过中连杆连接;还包括有风门,所述风门位于所述叶片单元的后侧,且通过第一电机控制风门的转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将叶片设置在出风口装饰板内,不露出到外部,通过车载的控制单元控制其出风口方向,避免了手动接触叶片时存在的安全隐患;2、该结构同样可适用于球形出风孔,或其他形状的出风口,改变出风口装饰板等造型即可,适用性强,适用范围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隐藏叶片的出风口结构
本技术涉及空调
,特别涉及隐藏叶片的出风口结构。
技术介绍
汽车上的空调出风口主要是依靠手动调节出风方向,若不及时进行调整,则从空调出来的风始终朝一个方向吹,给人不适的感觉;而驾驶人员在一边驾驶的情况下,对空调出风口进行手动调节,则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同时,空调出风口的风量则由车载的控制单元,根据车内温度与设定的温度进行调整,通过改变空调风机的功率给予实现;实现这样的设计,使得从空调出风口吹出的气流鼓吹的形式单一,即使可以通过空调出风口的导流叶片调整出风方向,也仍然是气流从出风口统一的鼓出,尤其当直吹乘客的身体某个部位时,舒适性较差。针对上述问题,部分车型安装电动出风口,可以通过中央控制屏调节或自动摆动控制,借助电动驱动出风口内部的叶片摆动,从而调节出风方向,但这种调节方式只适用于有叶片的传统方形出风口;随着汽车内饰的发展,大量新型出风口被设计使用,特别是球型出风口的应用,其造型独特,内部没有摆动叶片,因此如何方便地调节球型出风口的出风方向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而针对汽车空调出风的气流鼓出形式,也迫切需要改进,以满足乘客的多种需求,使乘客免除因空调气流统一地集中吹出造成的不适感。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现状,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隐藏叶片的出风口结构。本技术的具体方案为:一种隐藏叶片的出风口结构,包括出风口装饰板,所述叶片结构位于所述出风口装饰板内;所述叶片结构包括互相卡接的前支架和后支架,若干叶片单元安装在所述前支架和所述后支架之间,且所述叶片单元之间通过中连杆连接;还包括有风门,所述风门位于所述叶片单元的后侧,且通过第一电机控制风门的转动。进一步的,所述后支架内设有风流道,所述风流道呈Y型,且出风口上下设置,形成上出风口和下出风口,所述风门设置在所述风流道内,且与所述分流点接触,所述风门将进风口分隔成上进风口和下进风口。进一步的,所述叶片单元包括叶片杆连接的上层叶片、下层叶片和位于叶片杆中间的连接片,所述连接片与所述中连杆销接。进一步的,位于最中间的叶片单元中的叶片杆下端连接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控制叶片单元的左右摆动。进一步的,所述叶片单元安装在所述风流道的出风端,所述上层叶片位于所述上出风口处,所述下层叶片位于所述下出风口处,所述连接片位于所述上出风口和下出风口之间的凹部。进一步的,所述后支架两侧的内端面上设有三角形的限位槽,所述风门两端滑动在所述限位槽内。进一步的,所述叶片单元上端销接有上连杆,所述叶片单元下端销接有下连杆,所述上连杆固定在所述后支架壳体上端,所述下连杆固定在所述后支架壳体下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将叶片设置在出风口装饰板内,不露出到外部,通过车载的控制单元控制其出风口方向,避免了手动接触叶片时存在的安全隐患;2、该结构同样可适用于球形出风孔,或其他形状的出风口,改变出风口装饰板等造型即可,适用性强,适用范围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的爆炸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的剖面视图。图3为叶片单元的结构图。图4为后支架的后侧面结构图。图5为后支架的前侧面结构图。附图上标记:1、出风口装饰板,2、叶片结构,21、前支架,22、后支架,23、叶片单元,24、中连杆,25、风门,3、上出风口,4、下出风口,5、分流点,6、上进风口,7、下进风口,8、凹部,9、第一电机,10、第二电机,231、叶片杆,232、上层叶片,233、下层叶片,234、连接片,221、限位槽。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5所示,一种隐藏叶片的出风口结构,包括出风口装饰板1,所述叶片结构2位于所述出风口装饰板1内;所述叶片结构2包括互相卡接的前支架21和后支架22,若干叶片单元23安装在所述前支架21和所述后支架22之间,且所述叶片单元23之间通过中连杆24连接;还包括有风门25,所述风门25位于所述叶片单元23的后侧,且通过第一电机9控制风门25的转动。第一电机9连接到风门25的转轴上,风门25可绕转轴上下摆动,控制出风口的打开和关闭。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后支架22内设有风流道,所述风流道呈Y型,且出风口上下设置,形成上出风口3和下出风口4,所述风门25设置在所述风流道内,且与所述分流点5接触,所述风门将进风口分隔成上进风口6和下进风口7。风门25向上摆动时,关闭上出风口3的通道,仅从下出风口4出风;风门25向下摆动时,关闭下出风口4的通道,仅从上出风口3出风。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叶片单元23包括叶片杆231连接的上层叶片232、下层叶片233和位于叶片杆231中间的连接片234,所述连接片234与所述中连杆24销接。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位于最中间的叶片单元23中的叶片杆231下端连接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10控制叶片单元23的左右摆动。第二电机10控制最中间的叶片单元23左右摆动,最中间的叶片单元23通过中连杆24带动两边的叶片单元23进行同方向的摆动。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叶片单元23安装在所述风流道的出风端,所述上层叶片232位于所述上出风口3处,所述下层叶片233位于所述下出风口4处,所述连接片231位于所述上出风口3和下出风口4之间的凹部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后支架22两侧的内端面上设有三角形的限位槽221,所述风门25两端滑动在所述限位槽221内。风门25摆动到限位槽221上端的斜边时,即为风门25的上限位点;风门25摆动到限位槽221下端的斜边时,即为风门25的下限位点。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叶片单元23上端销接有上连杆26,所述叶片单元23下端销接有下连杆27,所述上连杆16固定在所述后支架22壳体上端,所述下连杆27固定在所述后支架22壳体下端。本实施例在使用时,通过车载的控制单元控制叶片及风门方向,当风门向上倾斜时,上进风口关闭,仅开启下进风口,同时上出风口无法出风,仅从下出风口出风,控制第二电机使叶片单元向左或向右摆动,设定出风向左或向右;同理,当风门向下倾斜时,下进风口关闭,仅开启上进风口,同时下出风口无法出风,仅从上出风口出风;当风门位于中间位置时,上进风口和下进风口均能进风,上出风口和下出风口也都能出风。本技术的好处在于:1、将叶片设置在出风口装饰板内,不露出到外部,通过车载的控制单元控制其出风口方向,避免了手动接触叶片时存在的安全隐患;2、该结构同样可适用于球形出风孔,或其他形状的出风口,改变出风口装饰板等造型即可,适用性强,适用范围广。以上,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为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隐藏叶片的出风口结构,包括出风口装饰板,叶片结构位于所述出风口装饰板内;所述叶片结构包括互相卡接的前支架和后支架,若干叶片单元安装在所述前支架和所述后支架之间,且所述叶片单元之间通过中连杆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风门,所述风门位于所述叶片单元的后侧,且通过第一电机控制风门的转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隐藏叶片的出风口结构,包括出风口装饰板,叶片结构位于所述出风口装饰板内;所述叶片结构包括互相卡接的前支架和后支架,若干叶片单元安装在所述前支架和所述后支架之间,且所述叶片单元之间通过中连杆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风门,所述风门位于所述叶片单元的后侧,且通过第一电机控制风门的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隐藏叶片的出风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支架内设有风流道,所述风流道呈Y型,且出风口上下设置,形成上出风口和下出风口,所述风门设置在所述风流道内,且与分流点接触,所述风门将进风口分隔成上进风口和下进风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隐藏叶片的出风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单元包括叶片杆连接的上层叶片、下层叶片和位于叶片杆中间的连接片,所述连接片与所述中连杆销接。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赖生炎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一彬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