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磨辊高度调节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365832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07 23: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磨辊高度调节结构,包括机体、调节机构及承托杆,所述机体设有研磨室及设于研磨室下方的安装室,所述研磨室内的底部设有下磨辊座,所述调节机构安装于安装室内,其包括相对设置的两根调节杆,及相对设于安装室两端的主调节组件与微调节组件,所述调节杆设于主调节组件与微调节组件之间,主调节组件与微调节组件相对与调节杆的两端铰接;所述承托杆共有两根,两根承托杆相对设置,每一承托杆对应地设于下磨辊座的一端与一调节杆之间,承托杆的顶端与下磨辊座的一端连接,承托杆的底端与调节杆的中部铰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新型磨辊高度调节结构能便捷地调节下磨辊的设置高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磨辊高度调节结构
本技术涉及不锈钢带加工
,尤其是涉及一种新型磨辊高度调节结构。
技术介绍
在现有的不锈钢带加工生产线上,不锈钢带会通过研磨设备对钢带进行研磨,研磨设备主要通过上磨辊与下磨辊相配合来进行研磨加工。上磨辊通过研磨设备内设有的升降驱动结构带动其下压,上磨辊抵压不锈钢带的顶面,而下磨辊一般是固定设置的,通过下磨辊抵顶不锈钢带的底面。但固定设置的下磨辊,其设置高度无法进行调节,导致当多台研磨设备并排设置形成连续性研磨加工时,为确保较佳的研磨效果,会让每一研磨设备的下磨辊设置高度对应地在同一平面上,但因下磨辊的设置高度无法调节,只能通过调节研磨设备的地脚来调整,较为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磨辊高度调节结构,该新型磨辊高度调节结构能便捷地调节下磨辊的设置高度。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磨辊高度调节结构,包括机体、调节机构及承托杆,所述机体设有研磨室及设于研磨室下方的安装室,所述研磨室内的底部设有下磨辊座,所述调节机构安装于安装室内,其包括相对设置的两根调节杆,及相对设于安装室两端的主调节组件与微调节组件,所述调节杆设于主调节组件与微调节组件之间,主调节组件与微调节组件相对与调节杆的两端铰接;所述承托杆共有两根,两根承托杆相对设置,每一承托杆对应地设于下磨辊座的一端与一调节杆之间,承托杆的顶端与下磨辊座的一端连接,承托杆的底端与调节杆的中部铰接,以供主调节组件与微调节组件分别带动调节杆的两端升降,承托杆承托下磨辊座随调节杆升降而升降,从而调节下磨辊座的设置高度。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安装室内相对设有两件安装座,两根调节杆相对设于两件安装座的上方。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主调节组件包括升降杆、两件铰接件及两组调节驱动组件,所述安装座于一端设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上立设有导轨,所述升降杆通过导轨可升降地安装于两件安装座的固定座之间;两件铰接件与两组调节驱动组件均相对设于升降杆的两端上,每一铰接件的顶端与调节杆的一端铰接,铰接件的底端与升降杆连接,所述调节驱动组件用以带动升降杆升降,以供调节驱动组件带动升降杆升降,铰接件随升降杆升降带动调节杆的一端升降。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调节驱动组件包括驱动气缸及联动件,所述驱动气缸朝向安装座倾斜地设于安装座的一侧,联动件的顶端与驱动气缸的伸缩杆铰接,联动件的底端设置于升降杆的一端上,以供驱动气缸的伸缩杆伸缩,通过联动件带动升降杆升降。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微调节组件包括两件丝杆升降座、两根升降丝杆、调节电机及传动轴,每一丝杆升降座对应地安装于安装座的另一端上,每一升降丝杆对应地立设于一丝杆升降座的一端上,升降丝杆的顶端与调节杆的另一端铰接,传动轴安装于两件丝杆升降座之间,传动轴的每一端对应伸入丝杆升降座内,并于其上设有与升降丝杆啮合的传动轮;所述调节电机设于一丝杆升降座的一侧,用以带动该丝杆升降座的升降丝杆升降活动,并通过传动轴带动另一丝杆升降座的升降丝杆升降活动,从而带动调节杆的另一端升降。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出一种新型磨辊高度调节结构能通过主调节组件与微调节组件相配合,更为便捷地调节下磨辊的设置高度。附图说明图1为新型磨辊高度调节结构的示意图。图2为主调节组件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请参阅图1、图2,一种新型磨辊高度调节结构,包括机体10、调节机构20及承托杆30,所述机体10设有研磨室101及设于研磨室101下方的安装室102,所述研磨室101内的底部设有下磨辊座11,所述调节机构20安装于安装室102内,其包括相对设置的两根调节杆21,及相对设于安装室102两端的主调节组件22与微调节组件23,所述调节杆21设于主调节组件22与微调节组件23之间,主调节组件22与微调节组件23相对与调节杆21的两端铰接,通过主调节组件22与微调节组件23分别带动调节杆21的两端升降,调节调节杆21的设置高度;所述承托杆30共有两根,两根承托杆30相对设置,每一承托杆30对应地设于下磨辊座11的一端与一调节杆21之间,承托杆30的顶端与下磨辊座11的一端连接,承托杆30的底端与调节杆21的中部铰接,以供主调节组件22与微调节组件23分别带动调节杆21的两端升降,承托杆30承托下磨辊座11随调节杆21升降而升降,从而调节下磨辊座11的设置高度。进一步地,所述安装室102内相对设有两件安装座12,两根调节杆21相对设于两件安装座12的上方,所述主调节组件22与微调节组件23通过安装座12安装至安装室102内。进一步地,所述主调节组件22包括升降杆221、两件铰接件222及两组调节驱动组件223,所述安装座12于一端设有固定座121,所述固定座121上立设有导轨122,所述升降杆221通过导轨122可升降地安装于两件安装座12的固定座121之间;两件铰接件222与两组调节驱动组件223均相对设于升降杆221的两端上,每一铰接件222的顶端与调节杆21的一端铰接,铰接件222的底端与升降杆221连接,所述调节驱动组件223用以带动升降杆221升降,以供调节驱动组件223带动升降杆221升降,铰接件222随升降杆221升降带动调节杆21的一端升降。进一步地,所述调节驱动组件223包括驱动气缸41及联动件42,所述驱动气缸41朝向安装座12倾斜地设于安装座12的一侧,联动件42的顶端与驱动气缸41的伸缩杆铰接,联动件42的底端设置于升降杆221的一端上,以供驱动气缸41的伸缩杆伸缩,通过联动件42带动升降杆221升降。进一步地,所述微调节组件23包括两件丝杆升降座231、两根升降丝杆232、调节电机233及传动轴234,每一丝杆升降座231对应地安装于安装座12的另一端上,每一升降丝杆232对应地立设于一丝杆升降座231的一端上,升降丝杆232的顶端与调节杆21的另一端铰接,传动轴234安装于两件丝杆升降座231之间,传动轴234的每一端对应伸入丝杆升降座231内,并于其上设有与升降丝杆232啮合的传动轮;所述调节电机233设于一丝杆升降座231的一侧,用以带动该丝杆升降座231的升降丝杆232升降活动,并通过传动轴234带动另一丝杆升降座231的升降丝杆232升降活动,从而带动调节杆21的另一端升降。本技术一种新型磨辊高度调节结构的使用方法,如下:通过主调节组件22与微调节组件23分别带动调节杆21的两端升降,承托杆30承托下磨辊座11随调节杆21升降而升降,从而调节下磨辊座11的设置高度。其中,主调节组件22能较大幅度地带动调节杆21的一端升降,而微调节组件23则能较小幅度地带动调节杆21的另一端升降,较佳地先以主调节组件22带动,后通过微调节组件2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磨辊高度调节结构,包括机体(10)、调节机构(20)及承托杆(30),所述机体(10)设有研磨室(101)及设于研磨室(101)下方的安装室(102),所述研磨室(101)内的底部设有下磨辊座(11),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机构(20)安装于安装室(102)内,其包括相对设置的两根调节杆(21),及相对设于安装室(102)两端的主调节组件(22)与微调节组件(23),所述调节杆(21)设于主调节组件(22)与微调节组件(23)之间,主调节组件(22)与微调节组件(23)相对与调节杆(21)的两端铰接;所述承托杆(30)共有两根,两根承托杆(30)相对设置,每一承托杆(30)对应地设于下磨辊座(11)的一端与一调节杆(21)之间,承托杆(30)的顶端与下磨辊座(11)的一端连接,承托杆(30)的底端与调节杆(21)的中部铰接,以供主调节组件(22)与微调节组件(23)分别带动调节杆(21)的两端升降,承托杆(30)承托下磨辊座(11)随调节杆(21)升降而升降,从而调节下磨辊座(11)的设置高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磨辊高度调节结构,包括机体(10)、调节机构(20)及承托杆(30),所述机体(10)设有研磨室(101)及设于研磨室(101)下方的安装室(102),所述研磨室(101)内的底部设有下磨辊座(11),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机构(20)安装于安装室(102)内,其包括相对设置的两根调节杆(21),及相对设于安装室(102)两端的主调节组件(22)与微调节组件(23),所述调节杆(21)设于主调节组件(22)与微调节组件(23)之间,主调节组件(22)与微调节组件(23)相对与调节杆(21)的两端铰接;所述承托杆(30)共有两根,两根承托杆(30)相对设置,每一承托杆(30)对应地设于下磨辊座(11)的一端与一调节杆(21)之间,承托杆(30)的顶端与下磨辊座(11)的一端连接,承托杆(30)的底端与调节杆(21)的中部铰接,以供主调节组件(22)与微调节组件(23)分别带动调节杆(21)的两端升降,承托杆(30)承托下磨辊座(11)随调节杆(21)升降而升降,从而调节下磨辊座(11)的设置高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磨辊高度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室(102)内相对设有两件安装座(12),两根调节杆(21)相对设于两件安装座(12)的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磨辊高度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调节组件(22)包括升降杆(221)、两件铰接件(222)及两组调节驱动组件(223),所述安装座(12)于一端设有固定座(121),所述固定座(121)上立设有导轨(122),所述升降杆(221)通过导轨(122)可升降地安装于两件安装座(12)的固定座(121)之间;两件铰接件(222)与两组调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慧丹刘自然郭碧云冯浩文杨冲袁尧
申请(专利权)人:肇庆宏旺金属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