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于脱模的汽车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328617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04 13: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便于脱模的汽车模具,包括底板、顶板、上模仁及下模仁,下模仁与底板之间设有顶出组件,顶出组件包括顶出板、第一顶出杆及顶出块,顶出块设置于顶出板上方,顶出块与顶出板滑动连接,顶出块两侧分别为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且顶出块的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均朝向顶出块中部倾斜设置,第一顶出杆一端与第一斜面滑动连接,且第一顶出杆一段与第一斜面相适配,下模仁靠近顶出板一侧固定有推动杆,推动杆设置于第二斜面上方,且推动杆靠近顶出块一侧为斜面结构,且与第二斜面相适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便于脱模的汽车模具,结构相比传统的更为简单,能够对模具中的产品进行二次顶出,便于产品进行脱模处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便于脱模的汽车模具
本技术涉及模具
,尤其涉及一种便于脱模的汽车模具。
技术介绍
在汽车的生产制程过程中,较多的零部件需要采用不同的模具进行生产加工,其中对于汽车的一些内饰品或塑料配件,通常采用注塑模具进行注塑成型。在对产品注塑成型之后,通过顶针结构和顶针板将产品顶出,从而方便后续产品的继续加工,减少了人工将产品取出的工序。而在一些成品结构比较复杂特殊时,需要采用二次顶出的方式才能将成品从模具中脱离,而现有的二次顶出装置结构比较复杂,需要采用两个或多个动力系统来带动不同的顶针将成品从模具中脱离,不便于将产品进行脱模处理。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脱模的汽车模具,结构相比传统的更为简单,能够对模具中的产品进行二次顶出,便于产品进行脱模处理。本技术公开的便于脱模的汽车模具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便于脱模的汽车模具,包括底板、顶板、上模仁及下模仁,所述下模仁设置于底板上方,所述上模仁设置于顶板下方,所述上模仁位于下模仁上方,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仁与底板之间设有顶出组件,所述顶出组件包括顶出板、第一顶出杆及顶出块,所述顶出块设置于顶出板上方,所述顶出块与顶出板滑动连接,所述顶出块两侧分别为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且所述顶出块的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均朝向顶出块中部倾斜设置,所述第一顶出杆一端与第一斜面滑动连接,且所述第一顶出杆一端与第一斜面相适配,所述第一顶出杆另一端延伸至下模仁内,所述第一顶出杆与下模仁滑动连接,所述下模仁靠近顶出板一侧固定有推动杆,所述推动杆设置于第二斜面上方,且所述推动杆靠近顶出块一侧为斜面结构,且与第二斜面相适配。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顶出板上方设有挡块,所述挡块位于顶出块靠近推动杆一侧,所述挡块设置于推动杆下方。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顶出块的长度大于或等于顶出杆与推动杆之间的距离长度。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顶出板上方还设有第二顶出杆,所述第二顶出杆一段固定于顶出板上,所述第二顶出杆另一端延伸至下模仁内。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顶出杆的长度与第二顶出杆长度相同。本技术公开的便于脱模的汽车模具的有益效果是:在进行注塑加工时,通过顶板带动上模仁朝向下模仁进行运动,使上模仁和下模仁进行合模,进行注塑成型加工。当完成注塑加工之后,将上模仁和下模仁进行分开,下模仁与底板之间的顶出板朝向下模仁方向进行运动,顶出板带动第一顶出杆和顶出块朝向下模仁进行运动,使第一顶出杆将下模仁上的注塑产品进行一次顶出。当顶出块的第二斜面与下模仁下方的推动杆进行接触时,顶出板进行朝向下模仁进行运动,从而通过推动杆与第二斜面相适配,推动杆将顶出块朝第一顶出杆进行挤压滑动,而顶出块的第一斜面与第一顶出杆一端相互适配,从而当顶出块朝向第一顶出杆进行滑动时,通过第一斜面将第一顶出杆朝向上方进行挤压滑动,使第一顶出杆在跟随顶出板向上运动的同时,受到顶出块的挤压从而进一部向上顶出,实现二次顶出的目的。通过上述结构,相比传统的采用多个动力系统进行产品的二次顶出,结构更为简单,能够将产品进行二次顶出,从而便于人们进行脱模,方便后续进行产品的生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便于脱模的汽车模具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便于脱模的汽车模具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便于脱模的汽车模具的一次顶出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便于脱模的汽车模具的二次顶出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阐述和说明:请参考图1和图2,一种便于脱模的汽车模具,包括底板10、顶板11、上模仁12及下模仁13,下模仁13设置于底板10上方,上模仁12设置于顶板11下方,上模仁12位于下模仁13上方。在进行注塑加工时,通过顶板11带动上模仁12朝向下模仁13进行运动,使上模仁12和下模仁13进行合模,进行注塑成型加工。下模仁13与底板10之间设有顶出组件20,顶出组件20包括顶出板21、第一顶出杆22及顶出块23。顶出块23设置于顶出板21上方,顶出块23与顶出板21滑动连接,顶出块23两侧分别为第一斜面231和第二斜面232,且顶出块23的第一斜面231和第二斜面232均朝向顶出块23中部倾斜设置。第一顶出杆22一端与第一斜面231滑动连接,且第一顶出杆22一端与第一斜面231相适配,第一顶出杆22另一端延伸至下模仁13内,第一顶出杆22与下模仁13滑动连接。下模仁13靠近顶出板21一侧固定有推动杆14,推动杆14设置于第二斜面232上方,且推动杆14靠近顶出块23一侧为斜面结构,且与第二斜面232相适配,顶出块23的长度大于或等于顶出杆与推动杆14之间的距离长度。顶出板21上方设有挡块24,挡块24位于顶出块23靠近推动杆14一侧,挡块24设置于推动杆14下方。利用挡块24对顶出块23进行限位,避免顶出块23与推动杆14对应不用,导致无法对顶出块23进行二次顶出。请参考图2和图3,当完成注塑加工之后,将上模仁12和下模仁13进行分开,下模仁13与底板10之间的顶出板21朝向下模仁13方向进行运动,顶出板21带动第一顶出杆22和顶出块23朝向下模仁13进行运动,使第一顶出杆22将下模仁13上的注塑产品进行一次顶出。请参考图2和图4,当顶出块23的第二斜面232与下模仁13下方的推动杆14进行接触时,顶出板21进行朝向下模仁13进行运动,从而通过推动杆14与第二斜面232相适配,推动杆14将顶出块23朝第一顶出杆22进行挤压滑动,而顶出块23的第一斜面231与第一顶出杆22一端相互适配。当顶出块23朝向第一顶出杆22进行滑动时,通过第一斜面231将第一顶出杆22朝向上方进行挤压滑动,使第一顶出杆22在跟随顶出板21向上运动的同时,受到顶出块23的挤压从而进一部向上顶出,实现二次顶出的目的。通过上述结构,相比传统的采用多个动力系统进行产品的二次顶出,结构更为简单,能够将产品进行二次顶出,从而便于人们进行脱模,方便后续进行产品的生产。上述方案中,顶出板21上方还设有第二顶出杆25,第二顶出杆25一段固定于顶出板21上,第二顶出杆25另一端延伸至下模仁13内,第一顶出杆22的长度与第二顶出杆25长度相同。通过第一顶出杆22和第二顶出杆25能够更加平稳地将产品从模具中顶出。本技术提供一种便于脱模的汽车模具,在进行注塑加工时,通过顶板带动上模仁朝向下模仁进行运动,使上模仁和下模仁进行合模,进行注塑成型加工。当完成注塑加工之后,将上模仁和下模仁进行分开,下模仁与底板之间的顶出板朝向下模仁方向进行运动,顶出板带动第一顶出杆和顶出块朝向下模仁进行运动,使第一顶出杆将下模仁上的注塑产品进行一次顶出。当顶出块的第二斜面与下模仁下方的推动杆进行接触时,顶出板进行朝向下模仁进行运动,从而通过推动杆与第二斜面相适配,推动杆将顶出块朝第一顶出杆进行挤压滑动,而顶出块的第一斜面与第一顶出杆一端相互适配,从而当顶出块朝向第一顶出杆进行滑动时,通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于脱模的汽车模具,包括底板、顶板、上模仁及下模仁,所述下模仁设置于底板上方,所述上模仁设置于顶板下方,所述上模仁位于下模仁上方,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仁与底板之间设有顶出组件,所述顶出组件包括顶出板、第一顶出杆及顶出块,所述顶出块设置于顶出板上方,所述顶出块与顶出板滑动连接,所述顶出块两侧分别为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且所述顶出块的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均朝向顶出块中部倾斜设置,所述第一顶出杆一端与第一斜面滑动连接,且所述第一顶出杆一端与第一斜面相适配,所述第一顶出杆另一端延伸至下模仁内,所述第一顶出杆与下模仁滑动连接,所述下模仁靠近顶出板一侧固定有推动杆,所述推动杆设置于第二斜面上方,且所述推动杆靠近顶出块一侧为斜面结构,且与第二斜面相适配。/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脱模的汽车模具,包括底板、顶板、上模仁及下模仁,所述下模仁设置于底板上方,所述上模仁设置于顶板下方,所述上模仁位于下模仁上方,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仁与底板之间设有顶出组件,所述顶出组件包括顶出板、第一顶出杆及顶出块,所述顶出块设置于顶出板上方,所述顶出块与顶出板滑动连接,所述顶出块两侧分别为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且所述顶出块的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均朝向顶出块中部倾斜设置,所述第一顶出杆一端与第一斜面滑动连接,且所述第一顶出杆一端与第一斜面相适配,所述第一顶出杆另一端延伸至下模仁内,所述第一顶出杆与下模仁滑动连接,所述下模仁靠近顶出板一侧固定有推动杆,所述推动杆设置于第二斜面上方,且所述推动杆靠近顶出块一侧为斜...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军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恒侨模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