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脱轨轨道和防脱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8314935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04 12:5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防脱轨轨道和防脱轨系统,包括轨道本体,所述轨道本体的内侧面设置有用于与变轨装置相配合的防脱轨部,所述防脱轨部包括约束段和保护段,所述约束段用于在变轨装置动作到位的情况下,限制变轨装置继续动作,所述保护段用于在变轨装置动作未到位的情况下,驱动变轨装置动作到位;本发明专利技术所提供的防脱轨轨道,结构紧凑,设计合理,成本低,既可以在变轨装置事先动作到位的情况下锁紧变轨装置,从而有效防止车辆因突然掉电、变轨装置故障、抖动等因素导致车辆脱轨问题,可以有效提高车辆的安全性;又可以在变轨装置事先动作未到位的情况下,自动纠正变轨装置中变轨轮的位置,从而引导车辆顺利通过岔口,避免车辆脱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防脱轨轨道和防脱轨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轨道交通
,具体涉及一种防脱轨轨道和防脱轨系统。
技术介绍
悬挂式轨道交通系统是有别于地铁、轻轨和磁悬浮的一种新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通常包括轨道、车辆以及轿厢,其中,轨道通常会在底部开口,并将车辆(即轨道车)包裹在轨道内,车辆通过所述开口与下方的轿厢相连,并带动轿厢沿轨道运行。在悬挂式轨道交通系统中车辆上通常搭载有变轨装置,变轨装置设置有变轨轮,在进入岔口前,变轨装置通常需要驱动变轨轮动作到位,以便车辆可以沿原轨道通过岔口或在岔口内变轨到另一条轨道上运行;在悬挂式轨道交通系统中,轨道通常架设于空中,所以车辆沿轨道运行的防脱轨设计是车辆安全性的重点,而现有技术中,对于车辆的防脱轨设计还有待改进;一方面,如果变轨装置事先动作到位,进入岔口后,设置于变轨装置一侧的变轨轮可以与岔口内对应侧的道岔相配合,从而使得车辆可以在道岔的引导下顺利通过岔口或在岔口内实现变轨,在这个过程中,车辆通常处于单轨运行状态,容易出现脱轨的问题,因为现有技术中,没有考虑变故装置动作到位后的物理锁紧问题,使得车辆在单轨运行时,容易因突然掉电、变轨装置故障、抖动等问题,导致处于工作状态的变轨轮脱离道岔,从而造成车辆脱轨事故;另一方面,当如果变轨装置事先未动作到位,车辆进入岔口后,设置于变轨装置两侧的变轨轮均不能与岔口内对应侧的道岔相配合,使得车辆失去道岔的引导,导致车辆与轨道发生碰撞、车辆脱轨等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改善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防脱轨轨道,该轨道,既可以在变轨装置事先动作到位的情况下,有效防止车辆因突然掉电、变轨装置故障、抖动等因素导致车辆脱轨问题,可以有效提高车辆的安全性,又可以在变轨装置事先动作未到位的情况下,自动纠正变轨装置中变轨轮的位置,防止车辆脱轨。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防脱轨轨道,包括轨道本体,所述轨道本体的内侧面设置有用于与变轨装置相配合的防脱轨部,所述防脱轨部包括约束段和保护段,所述约束段用于在变轨装置动作到位的情况下,限制变轨装置继续动作,所述保护段用于在变轨装置动作未到位的情况下,驱动变轨装置动作到位。在本方案中,通过在轨道本体的内侧面设置防脱轨部,使得搭载有变轨装置的车辆运行到该处时,约束段可以与动作到位的变轨装置形成配合,并通过约束变轨装置而锁紧变轨装置,可以有效防止变轨装置因突然掉电、变轨装置故障、抖动等因素而自行动作,导致车辆脱轨的问题;此外,当车辆沿并流的方向运行时,在进入岔口前,如果变轨装置未动作到位,保护段会先与变轨装置相接触,通过挤压变轨装置而驱动变轨装置动作到位,以便设置于变轨装置一侧的变轨轮可以与对应侧的道岔相配合,从而达到自动纠正变轨轮位置的目的,使得车辆可以顺利通过岔口,可以有效防止脱轨。优选的,所述约束段和保护段分别沿轨道本体的长度方向设置,且保护段的上表面倾斜于轨道本体的长度方向。约束段沿轨道本体的长度方向设置,以便沿轨道的长度方向锁紧变轨装置一段距离,确保车辆可以在单轨运行时得到防脱轨的保护,从而使得车辆安全运行,例如安全通过岔口等,保护段沿轨道本体的长度方向设置且保护段的上表面倾斜于轨道本体的长度方向,使得保护段可以与变轨未到位的变轨装置相接触,并在车辆运行的过程中,利用倾斜的上表面逐步纠正变轨轮的位置。优选的,所述约束段和保护段分别为设置于轨道本体内侧面的凸起。凸起的一端固定于轨道本体的内侧面,另一端向轨道本体的中部延伸一段距离,以便与变轨装置相配合,达到锁紧变轨装置、纠正变轨轮位置的目的。进一步的,所述约束段的上表面为平面,所述保护段的上表面为斜面或弧面。更便于与变轨装置相配合。优选的,所述约束段为水平设置的直板,所述保护段为倾斜设置的直板或弧形板。采用板状结构的约束段和保护段,结构更简单,有利于降低成本。进一步的,所述约束段与保护段相连,并分别设置于轨道本体同一侧的内侧面;或,所述约束段设置于轨道本体一侧的内侧面,所述保护段设置于轨道本体另一侧的内侧面或保护段的一端固定于轨道本体另一侧的顶部。本方案中提供保护段的三种设置方式和位置,均能有效实现自动纠正变轨轮位置的目的。优选的,所述轨道本体为双轨运行轨道,且包括两个所述防脱轨部,所述两个防脱轨部分别设置于岔口的两侧。即,对于双轨运行轨道而言,防脱轨部仅设置于岔口处,有利于降低成本,且两个防脱轨部分别适用于车辆沿相交的两条轨道本体,以便车辆可以在沿任一轨道本体运行。可选的,所述双轨运行轨道包括两个侧板、两个底板以及顶板,所述两个底板水平设置,分别用于支撑设置于车辆两侧的行走轮,两个底板之间具有间隙,所述两个侧板分别与所述两个底板相连,且顶板分别与所述两个侧板相连,侧板、底板和顶板共同围成用于容纳车辆的型腔,所述约束段和保护段分别设置于岔口处的型腔内,约束段和保护段均固定于双轨运行轨道的同一侧或分别固定于双轨运行轨道的两侧。在方案中,车辆设置型腔中,车辆的两个行走轮分别沿底板行走,从而实现双轨运行。一种防脱轨系统,包括前述防脱轨轨道、车辆以及变轨装置,所述变轨装置设置有与所述防脱轨部相适配的限位部件,变轨装置固定于车辆,车辆沿所述轨道本体运行,在防脱轨轨道的岔口处设置有道岔,在变轨装置动作到位的情况下,一侧的变轨轮与对应侧的道岔相配合,该侧的限位部件卡在该侧约束段的上方;在车辆沿并流方向运行且变轨装置动作未到位的情况下,设置于轨道本体一侧的保护段通过挤压该侧的限位部件,驱动该侧的变轨轮动作到位。在本方案中,通过防脱轨轨道与车辆中变轨装置的配合,既可以有效避免车辆在通过岔口的过程中,变轨装置自行动作,避免脱轨,又可以在车俩沿并流方向运行的过程中,自动纠正变轨轮的位置,防止脱轨。进一步的,所述限位部件面向变轨装置前进方向的面为倾斜面或包括至少一个倾斜面,用于与约束段相配合并驱动动作未到位的变轨装置动作到位。通过本方案,可以有效解决车辆沿分流方向运行且动作未到位情况下的脱轨问题,可以自动纠正变轨装置中变轨轮的位置,使得车辆安全通过岔口。优选的,在岔口处,分别设置于两侧的两个防脱轨部中,两个约束段上远离所述保护段的一端分别位于不同的位置处。即两侧约束段的端部位置不相同,二者存在错位,使得变轨装置可以按先后顺利依次通过这两个端部,更便于变轨装置事先控制直行通过岔口还是在岔口处变轨,同时可以有效避免两侧同时发生碰撞。与现有技术相比,使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防脱轨轨道和系统,结构紧凑,设计合理,成本低,一方面,可以在变轨装置事先动作到位的情况下,锁紧变轨装置,从而有效防止车辆因突然掉电、变轨装置故障、抖动等因素导致车辆脱轨问题,可以有效提高车辆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可以在变轨装置事先动作未到位的情况下,自动纠正变轨装置中变轨轮的位置,从而引导车辆顺利通过岔口,避免车辆脱轨。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脱轨轨道,其特征在于,包括轨道本体,所述轨道本体的内侧面设置有用于与变轨装置相配合的防脱轨部,所述防脱轨部包括约束段和保护段,所述约束段用于在变轨装置动作到位的情况下,限制变轨装置继续动作,所述保护段用于在变轨装置动作未到位的情况下,驱动变轨装置动作到位。/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脱轨轨道,其特征在于,包括轨道本体,所述轨道本体的内侧面设置有用于与变轨装置相配合的防脱轨部,所述防脱轨部包括约束段和保护段,所述约束段用于在变轨装置动作到位的情况下,限制变轨装置继续动作,所述保护段用于在变轨装置动作未到位的情况下,驱动变轨装置动作到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脱轨轨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约束段和保护段分别沿轨道本体的长度方向设置,且保护段的上表面倾斜于轨道本体的长度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脱轨轨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约束段和保护段分别为设置于轨道本体内侧面的凸起。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脱轨轨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约束段的上表面为平面,所述保护段的上表面为斜面或弧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脱轨轨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约束段为水平设置的直板,所述保护段为倾斜设置的直板或弧形板。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防脱轨轨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约束段与保护段相连,并分别设置于轨道本体同一侧的内侧面;或,所述约束段设置于轨道本体一侧的内侧面,所述保护段设置于轨道本体另一侧的内侧面或保护段的一端固定于轨道本体另一侧的顶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脱轨轨道,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震唐伟锋何先志陈科一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飞梭智行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