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异型钛阳极杆中折弯组件的成型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262759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30 12:50
提供一种用于异型钛阳极杆中折弯组件的成型模具,将移动上模Ⅰ和固定下模Ⅰ分别固定于压力机的移动板和固定挡板上,压力机驱动移动板带动移动上模Ⅰ向固定下模Ⅰ的方向移动至移动上模Ⅰ和固定下模Ⅰ之间的待折弯板冲压形成折弯板Ⅰ停止;移动上模Ⅱ和固定下模Ⅱ分别固定于压力机的移动板和固定挡板上,压力机驱动移动板带动移动上模Ⅱ向固定下模Ⅱ的方向移动至移动上模Ⅱ和固定下模Ⅱ之间的待折弯板冲压形成折弯板Ⅱ停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折弯板Ⅰ和折弯板Ⅱ的加工误差使得异型钛阳极杆不能与其它部件匹配安装弊端,降低了折弯板Ⅰ和折弯板Ⅱ的加工难度,加工精度高,加工效率高,异型钛阳极杆的成型质量好,无需后期校正,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异型钛阳极杆中折弯组件的成型模具
本技术属于电化学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异型钛阳极杆中折弯组件的成型模具。
技术介绍
钛阳极杆主要作为电镀设备的主要部件,需要有一定的强度和抗弯曲性能,能起到连接和支撑作用,且具备良好的耐腐蚀性能,能直接与电解介质接触,其寿命比其它材料电极长10倍以上,因此,钛阳极杆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和市场前景。为保证钛阳极杆具有较好的强度和弯曲性能,异型钛阳极杆应用而生,但异型钛阳极杆由于形状不规则,为加工生产带来一定难度,由于加工误差以及焊接误差大,造成客户装配时不能与其它部件匹配安装,后期二次校正困难,导致后期返工或退货。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有必要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用于异型钛阳极杆中折弯组件的成型模具,折弯板Ⅰ和折弯板Ⅱ形成的折弯组件分别采用安装于压力机上的模具组件Ⅰ和模具组件Ⅱ冲压成型,解决了折弯板Ⅰ和折弯板Ⅱ的加工误差使得异型钛阳极杆不能与其它部件匹配安装弊端,降低了折弯板Ⅰ和折弯板Ⅱ的加工难度,加工精度高,加工效率高,异型钛阳极杆的成型质量好,无需后期校正,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用于异型钛阳极杆中折弯组件的成型模具,包括模具组件Ⅰ和模具组件Ⅱ,所述模具组件Ⅰ由移动上模Ⅰ和固定下模Ⅰ组成,所述移动上模Ⅰ和固定下模Ⅰ分别固定于压力机的移动板和固定挡板上,所述压力机驱动移动板带动移动上模Ⅰ向固定下模Ⅰ的方向移动至移动上模Ⅰ和固定下模Ⅰ之间的待折弯板冲压形成折弯板Ⅰ停止;所述模具组件Ⅱ由移动上模Ⅱ和固定下模Ⅱ组成,所述移动上模Ⅱ和固定下模Ⅱ分别固定于压力机的移动板和固定挡板上,所述压力机驱动移动板带动移动上模Ⅱ向固定下模Ⅱ的方向移动至移动上模Ⅱ和固定下模Ⅱ之间的待折弯板冲压形成折弯板Ⅱ停止。其中,所述移动上模Ⅰ下端面中部为与折弯板Ⅰ中部上板面的折弯形状和尺寸相同的凹凸波段,所述移动上模Ⅰ下端面左侧为与折弯板Ⅰ左端上板面角度相同的斜面,且斜面与凹凸波段左端连接,所述移动上模Ⅰ下端面右侧为水平定型面,且水平定型面与凹凸波段右端连接;所述固定下模Ⅰ上端面中部为与折弯板Ⅰ中部下板面的折弯形状和尺寸相同的凹凸波段Ⅰ,所述固定下模Ⅰ上端面右侧为与折弯板Ⅰ左端下板面角度相同的斜面Ⅰ,且斜面Ⅰ与凹凸波段Ⅰ右端连接,所述固定下模Ⅰ下端面左侧为水平定型面Ⅰ,且水平定型面Ⅰ与凹凸波段Ⅰ左端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水平定型面与凹凸波段的波谷最低点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水平定型面Ⅰ与凹凸波段Ⅰ的波峰最高点位于同一平面上。进一步地,所述移动上模Ⅰ和固定下模Ⅰ之间设有定位中板,所述定位中板上端与移动上模Ⅰ下端的凹凸波段、斜面和水平定型面适配贴合,且定位中板下端与固定下模Ⅰ上端的凹凸波段Ⅰ、斜面Ⅰ和水平定型面Ⅰ适配贴合,所述移动上模Ⅰ和固定下模Ⅰ与定位中板贴合定位后将移动上模Ⅰ上端和固定下模Ⅰ下端分别固定于压力机的移动板和固定挡板上。进一步地,所述移动上模Ⅰ和固定下模Ⅰ之间可放置厚度为2.5mm以上的板材进行折弯。进一步地,所述移动上模Ⅱ下端面和固定下模Ⅱ上端面均为与折弯板Ⅱ的折弯形状相同并在拐角处圆弧过渡的Z形结构。进一步地,所述移动上模Ⅱ和固定下模Ⅱ之间可放置厚度尺寸为2mm以下的板材进行冲压。进一步地,所述折弯板Ⅰ和折弯板Ⅱ均为钛板折弯而成。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1、本技术方案折弯板Ⅰ和折弯板Ⅱ形成的折弯组件分别采用安装于压力机上的模具组件Ⅰ和模具组件Ⅱ冲压成型,解决了折弯板Ⅰ和折弯板Ⅱ的加工误差使得异型钛阳极杆不能与其它部件匹配安装弊端,异型钛阳极杆的成型质量好;2、本技术方案通过在移动上模Ⅰ和固定下模Ⅰ之间设置定位中板,可快速使移动上模Ⅰ和固定下模Ⅰ上下对准,便于移动上模Ⅰ和固定下模Ⅰ在压力机上快速定位安装,提高安装效率;3、本技术方案对厚度较薄的钛板采用移动上模Ⅱ和固定下模Ⅱ组成的模具组件Ⅱ进行冲压,保证钛板成型形状,提高冲压效率;4、本技术方案降低了折弯板Ⅰ和折弯板Ⅱ的加工难度,加工精度高,加工效率高,无需后期校正,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模具组件Ⅰ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模具组件Ⅱ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折弯板Ⅰ和折弯板Ⅱ连接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1-3描述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从而对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用于异型钛阳极杆中折弯组件的成型模具,包括模具组件Ⅰ3和模具组件Ⅱ4,所述模具组件Ⅰ3由移动上模Ⅰ3-1和固定下模Ⅰ3-2组成,所述移动上模Ⅰ3-1和固定下模Ⅰ3-2分别固定于压力机的移动板和固定挡板上,所述压力机驱动移动板带动移动上模Ⅰ3-1向固定下模Ⅰ3-2的方向移动至移动上模Ⅰ3-1和固定下模Ⅰ3-2之间的待折弯板冲压形成折弯板Ⅰ1停止;所述模具组件Ⅱ4由移动上模Ⅱ4-1和固定下模Ⅱ4-2组成,所述移动上模Ⅱ4-1和固定下模Ⅱ4-2分别固定于压力机的移动板和固定挡板上,所述压力机驱动移动板带动移动上模Ⅱ4-1向固定下模Ⅱ4-2的方向移动至移动上模Ⅱ4-1和固定下模Ⅱ4-2之间的待折弯板冲压形成折弯板Ⅱ2停止。具体的,所述移动上模Ⅰ3-1下端面中部为与折弯板Ⅰ1中部上板面的折弯形状和尺寸相同的凹凸波段3-3,所述移动上模Ⅰ3-1下端面左侧为与折弯板Ⅰ1左端上板面角度相同的斜面3-4,且斜面3-4与凹凸波段3-3左端连接,所述移动上模Ⅰ3-1下端面右侧为水平定型面3-5,且水平定型面3-5与凹凸波段3-3右端连接;所述固定下模Ⅰ3-2上端面中部为与折弯板Ⅰ1中部下板面的折弯形状和尺寸相同的凹凸波段Ⅰ3-6,所述固定下模Ⅰ3-2上端面右侧为与折弯板Ⅰ1左端下板面角度相同的斜面Ⅰ3-7,且斜面Ⅰ3-7与凹凸波段Ⅰ3-6右端连接,所述固定下模Ⅰ3-2下端面左侧为水平定型面Ⅰ3-8,且水平定型面Ⅰ3-8与凹凸波段Ⅰ3-6左端连接;所述水平定型面3-5与凹凸波段3-3的波谷最低点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水平定型面Ⅰ3-8与凹凸波段Ⅰ3-6的波峰最高点位于同一平面上;具体的,具体的,所述移动上模Ⅰ3-1和固定下模Ⅰ3-2之间设有定位中板3-9,所述定位中板3-9上端与移动上模Ⅰ3-1下端的凹凸波段3-3、斜面3-4和水平定型面3-5适配贴合,且定位中板3-9下端与固定下模Ⅰ3-2上端的凹凸波段Ⅰ3-6、斜面Ⅰ3-7和水平定型面Ⅰ3-8适配贴合,所述移动上模Ⅰ3-1和固定下模Ⅰ3-2与定位中板3-9贴合定位后将移动上模Ⅰ3-1上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用于异型钛阳极杆中折弯组件的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模具组件Ⅰ(3)和模具组件Ⅱ(4),所述模具组件Ⅰ(3)由移动上模Ⅰ(3-1)和固定下模Ⅰ(3-2)组成,所述移动上模Ⅰ(3-1)和固定下模Ⅰ(3-2)分别固定于压力机的移动板和固定挡板上,所述压力机驱动移动板带动移动上模Ⅰ(3-1)向固定下模Ⅰ(3-2)的方向移动至移动上模Ⅰ(3-1)和固定下模Ⅰ(3-2)之间的待折弯板冲压形成折弯板Ⅰ(1)停止;所述模具组件Ⅱ(4)由移动上模Ⅱ(4-1)和固定下模Ⅱ(4-2)组成,所述移动上模Ⅱ(4-1)和固定下模Ⅱ(4-2)分别固定于压力机的移动板和固定挡板上,所述压力机驱动移动板带动移动上模Ⅱ(4-1)向固定下模Ⅱ(4-2)的方向移动至移动上模Ⅱ(4-1)和固定下模Ⅱ(4-2)之间的待折弯板冲压形成折弯板Ⅱ(2)停止。/n

【技术特征摘要】
1.用于异型钛阳极杆中折弯组件的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模具组件Ⅰ(3)和模具组件Ⅱ(4),所述模具组件Ⅰ(3)由移动上模Ⅰ(3-1)和固定下模Ⅰ(3-2)组成,所述移动上模Ⅰ(3-1)和固定下模Ⅰ(3-2)分别固定于压力机的移动板和固定挡板上,所述压力机驱动移动板带动移动上模Ⅰ(3-1)向固定下模Ⅰ(3-2)的方向移动至移动上模Ⅰ(3-1)和固定下模Ⅰ(3-2)之间的待折弯板冲压形成折弯板Ⅰ(1)停止;所述模具组件Ⅱ(4)由移动上模Ⅱ(4-1)和固定下模Ⅱ(4-2)组成,所述移动上模Ⅱ(4-1)和固定下模Ⅱ(4-2)分别固定于压力机的移动板和固定挡板上,所述压力机驱动移动板带动移动上模Ⅱ(4-1)向固定下模Ⅱ(4-2)的方向移动至移动上模Ⅱ(4-1)和固定下模Ⅱ(4-2)之间的待折弯板冲压形成折弯板Ⅱ(2)停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异型钛阳极杆中折弯组件的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上模Ⅰ(3-1)下端面中部为与折弯板Ⅰ(1)中部上板面的折弯形状和尺寸相同的凹凸波段(3-3),所述移动上模Ⅰ(3-1)下端面左侧为与折弯板Ⅰ(1)左端上板面角度相同的斜面(3-4),且斜面(3-4)与凹凸波段(3-3)左端连接,所述移动上模Ⅰ(3-1)下端面右侧为水平定型面(3-5),且水平定型面(3-5)与凹凸波段(3-3)右端连接;所述固定下模Ⅰ(3-2)上端面中部为与折弯板Ⅰ(1)中部下板面的折弯形状和尺寸相同的凹凸波段Ⅰ(3-6),所述固定下模Ⅰ(3-2)上端面右侧为与折弯板Ⅰ(1)左端下板面角度相同的斜面Ⅰ(3-7),且斜面Ⅰ(3-7)与凹凸波段Ⅰ(3-6)右端连接,所述固定下模Ⅰ(3-2)下端面左侧为水平定型面Ⅰ(3-8),且水平定型面Ⅰ(3-8)与凹凸波段Ⅰ(3-6)左端连接。


3.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新中刘钢
申请(专利权)人:宝鸡特钢钛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