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风刀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235307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28 17: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双风刀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风刀座、设于风刀座上的第一风刀板、第二风刀板及第三风刀板、设于风刀座两端的第一进风部及第二进风部,所述风刀座形成有进风风道,所述第一风刀板与第二风刀板之间形成第一风道,第一风道具有长条形的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风刀板与第三风刀板之间形成第二风道,第二风道具有长条形的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进风部开设有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二进风部开设有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一风刀板或第二风刀板向所述第一风道内突出有第一扰流部,所述第二风刀板或第三风刀板向所述第二风道内突出有第二扰流部。如此设置,使得两出风口气流稳定,干燥效果较好。效果较好。效果较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风刀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液晶面板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风刀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液晶面板制造领域的清洗设备中使用的风刀主要包括进风口、长条形风刀、以及开在长条形风刀下方的条形出风口,其工作原理是:从进风口进来的风在风道内分布后,由条形出风口排出,排出的风具有一定速度,以此来吹干玻璃。通过在玻璃上下表面设置上下风风刀板并通入高压空气,将玻璃的两个面同时进行干燥。但是,现有的风刀一般仅有一个出风口,使得在玻璃通过风刀时,已经干燥过的玻璃区域比较容易被出风带起的水分溅射到,进而使得干燥效果较差,降低了干燥工作的效率。
[0003]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双风刀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干燥效果较好的双风刀装置。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双风刀装置,其包括风刀座、设于风刀座上的第一风刀板、第二风刀板及第三风刀板、设于风刀座两端的第一进风部及第二进风部,所述风刀座形成有进风风道,所述第一风刀板与第二风刀板之间形成第一风道,第一风道具有长条形的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风刀板与第三风刀板之间形成第二风道,第二风道具有长条形的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进风部开设有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二进风部开设有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一风刀板或第二风刀板向所述第一风道内突出有第一扰流部,所述第二风刀板或第三风刀板向所述第二风道内突出有第二扰流部。
[0006]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扰流部为设于所述第二风刀板上的挡板,第一风刀板上设有与所述挡板对应的凹槽,所述挡板部分伸入所述凹槽内。
[0007]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扰流部为设于所述第二风刀板上的挡板,第三风刀板上设有与所述挡板对应的凹槽,所述挡板部分伸入所述凹槽内。
[0008]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扰流部设于所述第一风刀板上,所述第一扰流部包括若干导风板,所述导风板自所述进风风道向第一出风口延伸;所述第二扰流部设于所述第三风刀板上,所述第二扰流部包括若干导风板,所述导风板自所述进风风道向第二出风口延伸。
[0009]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导风板为楔形板。
[0010]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风刀板上沿第一出风口的延伸方向设有第一导风槽,所述第一导风槽靠近所述第一出风口设置,所述第一导风槽的截面为半圆形,所述第一导风槽设于所述第一扰流部的下方。
[0011]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三风刀板上沿第二出风口的延伸方向设有第二导风槽,所述第二导风槽靠近所述第二出风口设置,所述第二导风槽的截面为半圆形,所述第二导风槽设于所述第二扰流部的下方。
[0012]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风刀座的截面呈U型,所述第一风刀板及第二风刀板分别通过螺栓与所述风刀座固定,所述第三风刀板通过螺栓与第一风刀板及第二风刀板固定。
[0013]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出风方向与所述第二出风口的出风方向之间的夹角为20
°‑
60
°

[0014]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出风口及第二出风口的宽度为0.1mm

0.3mm。
[0015]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技术的双风刀装置通过设置三个风刀板并在相邻两风刀板之间形成两个风道及出风口,防止干燥过程中一个出风口带起的水分溅到经过干燥的玻璃表面;另外,第一扰流部及第二扰流部的设置使得气体流程增加,进而使得两出风口气流稳定,干燥效果较好。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的双风刀装置的立体图。
[0017]图2为本技术的双风刀装置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
[0019]请参图1及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双风刀装置100,用于对平板状物进行表面干燥,如玻璃等。双风刀装置100包括风刀座10、设于风刀座10上的第一风刀板20、第二风刀板30及第三风刀板40、设于风刀座10两端的第一进风部51及第二进风部52。第一风刀板20、第二风刀板30与第三风刀板40通过螺栓固定。
[0020]风刀座10内形成进风风道11,风刀座10的截面呈U型,第一风刀板20及第三风刀板30分别通过螺栓与风刀座10固定,第一风刀板20及第二风刀板30具体固定于U型的两端。第三风刀板40通过螺栓与第一风刀板20及第二风刀板30固定。第一进风部51开设有第一进风口511,第二进风部52开设有第二进风口521,第一进风口511及第二进风口521与进风风道11连通。
[0021]请参图2所示,第一风刀板20及第二风刀板30之间形成第一风道71,第一风道71具有长条形的第一出风口61,第二风刀板30及第三风刀板40之间形成第二风道72,第二风道72具有长条形的第二出风口62,第一出风口61与第二出风口62的宽度优选为0.1mm

0.3mm。第一出风口61与第二出风口62的出风方向之间的夹角优选为20
°‑
60
°

[0022]第一风刀板20或第二风刀板30向第一风道71内突出有第一扰流部,第二风刀板30或第三风刀板40向第二风道72内突出有第二扰流部。具体的,第一扰流部为设于第二风刀板30上的挡板31,第一风刀板20上设有与挡板31对应的凹槽22,挡板31部分伸入凹槽22内。第二扰流部为设于第二风刀板30上的挡板32,第三风刀板40上设有与挡板32对应的凹槽42,挡板32部分伸入凹槽42内。如此设置,第一风道71及第二风道72的横截面为“弓”字形,大大延长了气体的流动路程,起到稳定气流的作用。
[0023]在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第一扰流部设于第一风刀板上,第一扰流部包括
若干第一导风板;第二扰流部设于第三风刀板上,第二扰流部包括若干第二导风板。具体的,若干第一导风板沿第一风刀板呈一排设置,第一导风板自进风风道向第一出风口延伸。若干第二导风板沿第三风刀板呈一排设置,第二导风板自进风风道向第二出风口延伸。第一导风板及第二导风板的设置同样可以起到稳定气流的作用。优选的,第一导风板及第二导风板为楔形。
[0024]本技术中,第一风刀板20上沿第一出风口61的延伸方向设有第一导风槽21,第一导风槽21靠近第一出风口61设置,第一导风槽21的截面为半圆形。类似的,第三风刀板40上沿第二出风口62的延伸方向设有第二导风槽41,第二导风槽41靠近第二出风口62设置,第二导风槽41的截面为半圆形。
[0025]工作时,气体自第一进风口511及第二进风口521进入进风风道11,然后部分气体通入第一出风通道71,并在第一扰流部的作用下流向第一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风刀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风刀座、设于风刀座上的第一风刀板、第二风刀板及第三风刀板、设于风刀座两端的第一进风部及第二进风部,所述风刀座形成有进风风道,所述第一风刀板与第二风刀板之间形成第一风道,第一风道具有长条形的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风刀板与第三风刀板之间形成第二风道,第二风道具有长条形的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进风部开设有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二进风部开设有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一风刀板或第二风刀板向所述第一风道内突出有第一扰流部,所述第二风刀板或第三风刀板向所述第二风道内突出有第二扰流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风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扰流部为设于所述第二风刀板上的挡板,第一风刀板上设有与所述挡板对应的凹槽,所述挡板部分伸入所述凹槽内。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风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扰流部为设于所述第二风刀板上的挡板,第三风刀板上设有与所述挡板对应的凹槽,所述挡板部分伸入所述凹槽内。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风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扰流部设于所述第一风刀板上,所述第一扰流部包括若干导风板,所述导风板自所述进风风道向第一出风口延伸;所述第二扰流部设于所述第三风刀板上,所述第二扰流部包括若干导风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史延锋史延库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盟萤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