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无线快充橡胶固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176925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22 01: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载无线快充橡胶固定装置,包括上壳体、下壳体和PCB电路板,所述上壳体具有容纳空腔;在所述容纳空腔内设置有电路板安装部;所述上壳体的下周缘与所述下壳体的上周缘相互嵌合;所述PCB电路板固定于所述电路板安装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通过线圈及PCB板的配合,将外部电能转换为电磁能,电磁能转换为电能,实现给手机无线充电的功能,无需再使用点烟器与手机数据线,且固定方便,无需破坏原车线路,将手机放在面板感应区内就可实现无线充电。内就可实现无线充电。内就可实现无线充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载无线快充橡胶固定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无线充电
,具体涉及一种车载无线快充橡胶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现阶段在汽车上对手机直接充电主要有以下3种方法:1、手机数据线通过点烟器给手机充电,手机随意摆放在车内的某个位置。2、手机数据线通过点烟器给手机充电,在网上购买一个塑胶手机支架卡在空调出风口上,手机则卡在手机支架上进行固定。3、手机数据线通过点烟器给手机充电,在网上购买一个360度旋转的磁性五金支架粘胶固定在汽车仪表台上,手机则粘上铁片后通过磁力吸附固定在该磁性五金支架上。
[0003]上述3种充电方法存在以下问题:1、手机在使用导航的时候,用电量非常大,需要长时间将手机充电线插入点烟器充电,点烟器供电插头较大,非常占用储盒物空间,且点烟器供电插头经常插拔不方便操作;2、手机充电过程中始终有一条数据线连接并悬挂在汽车中控台,影响美观度;3、手机无合理的固定位置,需用双手将手机从支架上或磁铁上用力取下,影响安全驾驶;4、手机在需要查看时无合适的视线与角度,在拿取手机时存在寻找或者放置的操作时间,极易分散注意力并影响安全驾驶。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状况,克服以上缺陷,提供一种车载无线快充橡胶固定装置。
[000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通过如下技术手段实现。
[0006]一种车载无线快充橡胶固定装置,包括:
[0007]上壳体,所述上壳体具有容纳空腔;在所述容纳空腔内设置有电路板安装部;
[0008]下壳体,所述上壳体的下周缘与所述下壳体的上周缘相互嵌合;
[0009]PCB电路板,所述PCB电路板固定于所述电路板安装部。
[0010]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PCB电路板包括无线充电发射模块、单片机、充电接口、接线端口和线圈,所述线圈安装于所述PCB电路板的一侧面,所述无线充电发射模块、单片机、充电接口和接线端口安装于所述PCB电路板的另一侧面。
[00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使用线圈之间产生的磁场向手机传输电能,提高了充电的安全性能,彻底避免了漏电、跑电等安全隐患。
[0012]一种车载无线快充橡胶固定装置,包括:
[0013]上壳体,所述上壳体具有容纳空腔;在所述容纳空腔内设置有电路板安装部;所述容纳空腔的边角处设置有第一固定柱,所述电路板安装部的边角处设置有第二固定柱;
[0014]下壳体,所述上壳体的下周缘与所述下壳体的上周缘相互嵌合,使得所述下壳体封闭所述容纳空腔;所述下壳体的边角处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固定柱对应的第一通孔;
[0015]所述上壳体的上表面设置有长方形的感应区;所述感应区相对于所述下壳体的铅锤高度大于所述上壳体的上表面相对于所述下壳体的铅锤高度;
[0016]所述下壳体外表面具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呈圆形;在所述第二凹槽内设置若干散热翅,相邻两个所述散热翅之间的距离相等;
[0017]PCB电路板,所述PCB电路板固定于所述电路板安装部;所述PCB电路板的边角处开设有与所述第二固定柱对应的第二通孔。
[00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省去手机连接点烟器及数据线,将手机放在感应区内就可实现无线充电,节省材料成本并提升整体美观度。
[0019]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上壳体的一侧板向外凸出形成凸出部,所述凸出部的横截面呈等腰梯形,所述凸出部设有两个第三固定柱,两个所述第三固定柱共同固定有一连接板;两个所述第三固定柱之间设有两个第三通孔。
[0020]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PCB电路板包括无线充电发射模块、单片机、充电接口、接线端口和线圈,所述线圈安装于所述PCB电路板的一侧面,所述无线充电发射模块、单片机、充电接口和接线端口安装于所述PCB电路板的另一侧面。
[00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使用线圈之间产生的磁场向手机传输电能,提高了充电的安全性能,彻底避免了漏电、跑电等安全隐患。
[0022]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下壳体设有支撑所述PCB电路板的凸台,所述凸台设有供支撑电池的凸起;所述凸台设有与所述接线端口避让配合的避让槽;所述下壳体还设有供导线穿过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位于所述避让槽的一侧。
[0023]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充电接口为USB Type C接口、Lightning接口和Micro USB接口中的任意一种。
[00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方便产品连接汽车点烟器。
[0025]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线圈采用三线圈耦合形成。
[002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方便各功能模块的调试。
[0027]本技术公开的一种车载无线快充橡胶固定装置,其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结构简单,通过线圈及PCB板的配合,将外部电能转换为电磁能,电磁能转换为电能,实现给手机无线充电的功能,无需再使用点烟器与手机数据线,且固定方便,无需破坏原车线路,将手机放在面板感应区内就可实现无线充电,节省材料成本并提升整体美观度。
附图说明
[0028]图1是本技术的爆炸示意图;
[0029]图2是本技术的上壳体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0]图3是本技术的下壳体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1]图4是本技术的PCB电路板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2]附图标记包括:上壳体10、容纳空腔11、电路板安装部12、第一固定柱13、第二固定柱14、感应区15、凸出部16、第三固定柱17、连接板18、第三通孔19、下壳体20、第一通孔21、第一凹槽22、第二凹槽23、散热翅24、凸台25、电池26、凸起27、避让槽28、第三通孔29、PCB电路板30、无线充电发射模块31、单片机32、充电接口33、接线端口34、线圈35、第二通孔36。
具体实施方式
[0033]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载无线快充橡胶固定装置,下面结合优选实施例,对本
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
[0034]参见附图的图1至图4,图1是本技术的爆炸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上壳体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下壳体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PCB电路板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5]优选实施例。
[0036]一种车载无线快充橡胶固定装置,包括:
[0037]上壳体10,所述上壳体具有容纳空腔11;在所述容纳空腔内设置有电路板安装部12;
[0038]下壳体20,所述上壳体10的下周缘与所述下壳体20的上周缘相互嵌合;
[0039]PCB电路板30,所述PCB电路板30固定于所述电路板安装部12。
[0040]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PCB电路板30包括无线充电发射模块31、单片机32、充电接口33、接线端口34和线圈3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载无线快充橡胶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壳体,所述上壳体具有容纳空腔;在所述容纳空腔内设置有电路板安装部;下壳体,所述上壳体的下周缘与所述下壳体的上周缘相互嵌合;PCB电路板,所述PCB电路板固定于所述电路板安装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载无线快充橡胶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PCB电路板包括无线充电发射模块、单片机、充电接口、接线端口和线圈,所述线圈安装于所述PCB电路板的一侧面,所述无线充电发射模块、单片机、充电接口和接线端口安装于所述PCB电路板的另一侧面。3.一种车载无线快充橡胶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壳体,所述上壳体具有容纳空腔;在所述容纳空腔内设置有电路板安装部;所述容纳空腔的边角处设置有第一固定柱,所述电路板安装部的边角处设置有第二固定柱;下壳体,所述上壳体的下周缘与所述下壳体的上周缘相互嵌合,使得所述下壳体封闭所述容纳空腔;所述下壳体的边角处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固定柱对应的第一通孔;所述上壳体的上表面设置有长方形的感应区;所述感应区相对于所述下壳体的铅锤高度大于所述上壳体的上表面相对于所述下壳体的铅锤高度;所述下壳体外表面具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呈圆形;在所述第二凹槽内设置若干散热翅,相邻两个所述散热翅之间的距离相等;PCB电路板,所述PCB电路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铭嘉
申请(专利权)人:耀鸿嘉兴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