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惯量扭矩传递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124410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19 11:3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小惯量扭矩传递装置,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间隔、定位装套在输出轴上且与输出轴之间过盈配合,输出轴从壳体的轴向腔体中穿过且所述轴向腔体的内侧壁与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的外圈间隙配合,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的内圈之间通过内衬套定位、外圈之间通过外衬套定位,第一端盖与壳体的一端连接并对第二轴承的外圈相对外衬套的另一侧进行定位,第二端盖与壳体的另一端连接并对第一轴承的外圈相对外衬套的另一侧进行定位,轴承螺母通过螺纹结构装套在输出轴上并通过挡圈对第一轴承的内圈相对内衬套的另一侧进行定位,第二轴承内圈相对内衬套的另一侧通过输出轴上的凸肩进行定位。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减少旋转部件的转动惯量,有利于扭矩的平稳传递。有利于扭矩的平稳传递。有利于扭矩的平稳传递。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小惯量扭矩传递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转向器测试的
,特别是涉及一种小惯量扭矩传递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转向器扭矩测试的测试台架多采用电机直接连接传感器,传感器直连产品(转向器)的方式,在传感器与产品间没有过渡,由于电机转动惯量大,导致对产品的冲击很大,对于高精度的测试电机控制复杂且难度较大,设备本身冲击会对产品测试数据干扰,导致设备数据采集波动很大,不能评判产品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小惯量扭矩传递装置,有效减少旋转部件带来的转动惯量,实现扭矩的平稳传递。
[0004]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小惯量扭矩传递装置,包括壳体、输出轴、第一端盖、第二端盖、第一轴承、第二轴承、内衬套、外衬套、轴承螺母和挡圈,所述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间隔、定位装套在输出轴上且与输出轴之间过盈配合,所述输出轴从壳体的轴向腔体中穿过且所述轴向腔体的内侧壁与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的外圈间隙配合,所述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的内圈之间通过内衬套定位、外圈之间通过外衬套定位,所述第一端盖与壳体的一端连接并对第二轴承的外圈相对外衬套的另一侧进行定位,所述第二端盖与壳体的另一端连接并对第一轴承的外圈相对外衬套的另一侧进行定位,所述轴承螺母通过螺纹结构装套在输出轴上并通过挡圈对第一轴承的内圈相对内衬套的另一侧进行定位,所述第二轴承内圈相对内衬套的另一侧通过输出轴上的凸肩进行定位。
[0005]所述壳体的外侧设有安装盘,所述安装盘上沿周向均匀间隔设有沉头孔。
[0006]所述壳体的两端分别沿周向均匀间隔设有第一螺纹孔和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一端盖上对应第一螺纹孔设有第一沉头孔,所述第二端盖上对应第二螺纹孔设有第二沉头孔。
[0007]所述输出轴对应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的装套位置分别设有第一装配面和第二装配面,所述第一装配面和第二装配面的相背离侧分别设有凸肩和螺纹段。
[0008]所述第一端盖对应第二轴承外圈端面的位置设有第一定位凸阶,所述第二端盖对应第一轴承外圈端面的位置设有第二定位凸阶。
[0009]所述内衬套的内圈与输出轴之间间隙配合、两端分别与第一轴承的内圈端面和第二轴承的内圈端面支撑定位。
[0010]所述外衬套的外圈与壳体的内侧壁之间间隙配合、两端分别与第一轴承的外圈端面和第二轴承的外圈端面支撑定位。
[0011]所述挡圈的内圈与输出轴之间间隙配合,所述挡圈的内侧端面与第一轴承的内圈端面抵压、外侧端面与轴承螺母抵压。
[0012]有益效果
[0013]本专利技术能够有效地减少旋转部件旋转所带来的转动惯量,有利于旋转部件扭矩的
平稳传递,从而减少测试设备本身冲击对产品测试数据的干扰,有利于提高转向器扭矩测试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壳体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壳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7]图4为输出轴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18]图5为第一端盖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0019]图6为第一端盖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0]图7为第二端盖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0021]图8为第二端盖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专利技术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专利技术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0023]如图1所示的一种小惯量扭矩传递装置,包括壳体1、输出轴2、第一端盖3、第二端盖4、第一轴承5、第二轴承6、内衬套7、外衬套8、轴承螺母9和挡圈10。
[0024]第一轴承5和第二轴承6间隔、定位装套在输出轴2上,第一轴承5和第二轴承6与输出轴2之间为过盈配合。输出轴2从壳体1的轴向腔体105中穿过,轴向腔体105的内侧壁104与第一轴承5和第二轴承6的外圈间隙配合,使用时输出轴2两端分别与上下游的转轴连接用于传递扭矩。第一轴承5和第二轴承6的内圈之间通过内衬套7定位,外圈之间通过外衬套8定位。第一端盖3与壳体1的一端连接并对第二轴承6的外圈相对外衬套8的另一侧进行定位,第二端盖4与壳体1的另一端连接并对第一轴承5的外圈相对外衬套8的另一侧进行定位。轴承螺母9通过螺纹结构装套在输出轴2上,并通过挡圈10对第一轴承5的内圈相对内衬套7的另一侧进行定位。第二轴承6内圈相对内衬套7的另一侧通过输出轴2上的凸肩201进行定位。
[0025]如图2和图3所示,壳体1的外侧设有安装盘106,安装盘106上沿周向均匀间隔设有六个沉头孔101,用于与外部设备法兰固定。壳体1的两端分别沿周向均匀间隔设有六个第一螺纹孔102和六个第二螺纹孔103。
[0026]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端盖3上对应第一螺纹孔102设有六个第一沉头孔301,第一端盖3通过第一沉头孔301中安装螺栓连接到壳体1的端部。第一端盖3对应第二轴承6外圈端面的位置设有第一定位凸阶302,第一端盖3安装到壳体1上时,通过第一定位凸阶302对第二轴承6的外圈端面进行限位。
[0027]如图7和图8所示,第二端盖4上对应第二螺纹孔103设有六个第二沉头孔401,第二端盖4通过第二沉头孔401中安装螺栓连接到壳体1的端部。第二端盖4对应第一轴承5外圈端面的位置设有第二定位凸阶402,第二端盖4安装到壳体1上时,通过第二定位凸阶402对
第一轴承5的外圈端面进行限位。
[0028]如图4所示,输出轴2对应第一轴承5和第二轴承6的装套位置分别设有第一装配面202和第二装配面203,第一装配面202和第二装配面203的相背离侧分别设有凸肩201和螺纹段204,螺纹段204用于连接轴承螺母9。
[0029]内衬套7的内圈与输出轴2之间间隙配合,两端分别与第一轴承5的内圈端面和第二轴承6的内圈端面支撑定位。外衬套8的外圈与壳体1的内侧壁104之间间隙配合,两端分别与第一轴承5的外圈端面和第二轴承6的外圈端面支撑定位。挡圈10的内圈与输出轴2之间间隙配合,挡圈10的内侧端面与第一轴承5的内圈端面抵压、外侧端面与轴承螺母9抵压。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小惯量扭矩传递装置,包括壳体(1)、输出轴(2)、第一端盖(3)、第二端盖(4)、第一轴承(5)、第二轴承(6)、内衬套(7)、外衬套(8)、轴承螺母(9)和挡圈(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承(5)和第二轴承(6)间隔、定位装套在输出轴(2)上且与输出轴(2)之间过盈配合,所述输出轴(2)从壳体(1)的轴向腔体(105)中穿过且所述轴向腔体(105)的内侧壁(104)与第一轴承(5)和第二轴承(6)的外圈间隙配合,所述第一轴承(5)和第二轴承(6)的内圈之间通过内衬套(7)定位、外圈之间通过外衬套(8)定位,所述第一端盖(3)与壳体(1)的一端连接并对第二轴承(6)的外圈相对外衬套(8)的另一侧进行定位,所述第二端盖(4)与壳体(1)的另一端连接并对第一轴承(5)的外圈相对外衬套(8)的另一侧进行定位,所述轴承螺母(9)通过螺纹结构装套在输出轴(2)上并通过挡圈(10)对第一轴承(5)的内圈相对内衬套(7)的另一侧进行定位,所述第二轴承(6)内圈相对内衬套(7)的另一侧通过输出轴(2)上的凸肩(201)进行定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惯量扭矩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外侧设有安装盘(106),所述安装盘(106)上沿周向均匀间隔设有沉头孔(10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惯量扭矩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两端分别沿周向均匀间隔设有第一螺纹孔(102)和第二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可荣庞琳张之锐郑鸿云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拓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