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温器及具有其的车辆的冷却循环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811737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19 11:1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节温器及具有其的车辆的冷却循环系统,节温器包括:骨架;外壳,所述外壳设置于所述骨架内,所述外壳内部中空以形成容纳槽;石蜡,所述石蜡容置于所述容纳槽内;推杆,所述推杆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外壳上;半导体制冷片,所述半导体制冷片设置于所述外壳的侧壁。由此,在节温器内采用半导体制冷片,可以实现双向控制,而且可以快速制冷制热,可以使得节温器控制精度更高。使得节温器控制精度更高。使得节温器控制精度更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节温器及具有其的车辆的冷却循环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
,尤其是涉及一种节温器及具有其的车辆的冷却循环系统。

技术介绍

[0002]节温器可以根据冷却水温度被动调节进入热管理回路的水量,以保证发动机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工作,这样可起到节约能耗等作用。因为发动机在低温状态下是很耗油的,并且对车的损坏较大,其中包括容易产生积碳并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所以节温器必须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否则会严重影响发动机的正常工作。其中,如果节温器开启(这里都是指节温器主阀门)过迟甚至于不能开启,就会引起发动机过热;如果开启过早,则使发动机预热时间延长,使发动机温度过低。
[0003]因此,为了使发动机能在不同工况下工作在合理的温度区间,目前的电子节温器常见的是热电阻丝型,由于此种电子节温器支持主动加热,其提高了节温器开启温度的区间,但因为热电阻的局限性,目前的电子节温器的温度控制是实现的是单向控制,在实际使用中,只能被动的接收发动机水温这一个信号,不能综合考虑进气温度,室外温度,发动机转速等综合信息,只能被动的接收冷却水的温度,在达到开启温度后无法对其进行控制,保持或降低阀门开启升程,和普通蜡式节温器一致,无法进行快速冷却,控制阀门任意开启升程达到精确控制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节温器,该节温器可以精确控制阀门的开闭。
[0005]本专利技术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具有节温器的车辆的冷却循环系统。<br/>[000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节温器,包括:骨架,外壳,石蜡,推杆和半导体制冷片。所述外壳设置于所述骨架内,所述外壳内部中空以形成容纳槽;所述石蜡容置于所述容纳槽内;所述推杆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外壳上;所述半导体制冷片设置于所述外壳的侧壁。
[0007]由此,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节温器,通过设置半导体制冷片,可以实现快速制冷或制热,以及可以有效缩短制冷制热时间,可以使得节温器能够实现精确控制。半导体制冷片的热惯性非常小,制冷制热时间很快,使该节温器支持高精度快速温度响应控制,通电不到一分钟,半导体制冷片就能实现正温100℃到0℃的精确控制,满足节温器使用的各个场合需求。
[0008]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例中,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穿设所述外壳的侧壁且与所述石蜡相接触。
[0009]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例中,所述半导体制冷片贴设在所述外壳的侧壁内表面上且所述外壳的侧壁设置有穿线孔。
[0010]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例中,所述半导体制冷片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半导体制冷片在所述外壳的侧壁周向间隔设置。
[0011]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例中,所述半导体制冷片为两个,两个所述半导体制冷片关于所述外壳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
[0012]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例中,所述节温器还包括:接插件,所述接插件设置于所述骨架外所述接插件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通过线束连接,所述至少两个所述半导体制冷片共用一个所述接插件。
[0013]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例中,所述外壳的横截面为圆环形,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横截面为弧形;或所述半导体制冷片为平板状。
[0014]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例中,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外表面还设置有散热器,所述散热器包括多个散热翅片,多个所述散热翅片在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表面间隔设置。
[0015]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例中,所述半导体制冷片朝向所述石蜡的表面为曲面。
[001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的冷却循环系统,包括所述的节温器。
[0017]本专利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8]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19]图1是节温器的一种示意图;
[0020]图2是沿图1中A-A方向的剖视图;
[0021]图3是节温器的另一种示意图;
[0022]图4是节温器的再一种示意图;
[0023]图5是半导体制冷片的示意图;
[0024]图6是电源连接半导体制冷片的电路图。
[0025]附图标记:
[0026]节温器100;
[0027]骨架1;外壳2;石蜡3;推杆4;半导体制冷片5;曲面51;绝缘体52;金属导体 53;N型及P型半导体54;插接件6;弹簧7;主阀8;副阀9;散热翅片10。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
[0029]下面参考图1-图6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节温器及具有其的车辆的冷却循环系统。
[0030]如图1、图3和图4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节温器100包括:骨架1、外壳2、石蜡3、推杆4和半导体制冷片5。外壳2设置于骨架1内,外壳2内部中空以形成容纳槽,石蜡3容置于容纳槽内,石蜡3可以以蜡包的形式布置在容纳槽内。石蜡3在温度的影响下可以发生状态的变化,即相变,固体和液体之间的转化,例如,石蜡3温度升高后,固体的石蜡3熔化成液体,石蜡3温度降低后,液体的石蜡3凝固成固体。其中,石蜡3状态的改变导致其所需的空间也将改变,固体的石蜡3熔化成液体之后其所需空间增加,液体的石蜡3凝固成固体之后其
所需空间减小。
[0031]如图1、图3和图4所示,推杆4可以移动地设置于外壳2上,推杆4连接有主阀8,在石蜡3发生状态变化时,推杆4和主阀8的位置也将发生相应变化,例如,石蜡3从固体转化成液体时,石蜡3所需空间增加,推杆4的一部分被推出容纳槽,推杆4和主阀8发生轴向移动,从而可以通过主阀8进行冷却液循环的切换,又如,石蜡3从液体转化成固体时,石蜡3所需空间减小,由于主阀8上连接有弹簧7,弹簧7产生的弹性力可以拉动推杆4和主阀8,使得推杆4的一部分重新回到容纳槽内,主阀8再次改变冷却液循环的切换。其中,外壳2的另一侧还设置有副阀9。
[0032]半导体制冷片5设置于外壳2的侧壁。其中,半导体制冷片5具有制冷和制热的功能,如图6所示,半导体制冷片5可以包括:绝缘体52(陶瓷片)、金属导体53和N型及P型半导体54。其中,半导体制冷片5属于一种热传递的工具,当一块N型半导体材料和一块P型半导体材料联结成的热电偶对中有电流通过时,两端之间就会产生热量转移,热量就会从一端转移到另一端,从而产生温差形成冷热端。本专利技术的节温器100在通电之后快速实现制冷和制热正是基于上述原理。
[0033]当冷热端达到一定温差时,半导体制冷片5就会达到一个平衡点。此时冷热端的温度就不会继续发生变化。为了达到更低的温度,可以采取散热方式降低热端的温度来实现。通常半导体制冷片5冷热端的温差可以达到40℃~80℃之间,如果通过主动散热的方式来降低热端温度,那冷端温度也会相应的下降,从而实现更低的温度。
[0034]下面再进一步地详细描述一下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节温器1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节温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骨架;外壳,所述外壳设置于所述骨架内,所述外壳内部中空以形成容纳槽;石蜡,所述石蜡容置于所述容纳槽内;推杆,所述推杆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外壳上;半导体制冷片,所述半导体制冷片设置于所述外壳的侧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穿设所述外壳的侧壁且与所述石蜡相接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贴设在所述外壳的侧壁内表面上且所述外壳的侧壁设置有穿线孔。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半导体制冷片在所述外壳的侧壁周向间隔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节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为两个,两个所述半导体制冷片关于所述外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本邱安陆国祥王坤城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