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机动车车轮悬架的X弹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047474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9 23:36
一种用于机动车车轮悬架的X弹簧装置(10)每个车轮侧包括由纤维增强的塑料构成的第一板簧(11)和第二板簧(12),其彼此相叠地布置且在相应第一端部(11a,12a)处汇合在第一固定装置(13)处用于车辆车身侧的支撑,其中,第一板簧在其第二端部处具有第二固定装置(14)用于车轮侧的支撑并且第二板簧在其第二端部处可支撑在车辆车身侧。第二板簧朝向其第二端部构造弧形区段,该弧形区段弯曲远离第一板簧(11)。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用于机动车车轮悬架的X弹簧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车轮悬架的X弹簧装置,其对于各车轮侧包括由纤维增强的塑料构成的第一板簧和第二板簧,第一板簧和第二板簧相叠地布置且相应在第一端部处汇合在第一固定装置处用于车辆车身侧的支撑,其中,第一板簧在其第二端部处具有第二固定装置用于车轮侧的支撑并且第二板簧在其第二端部处可支撑在车辆车身侧。
技术介绍
开头提到的类型的X弹簧装置由文件DE102016220325A1已知。该X弹簧装置的两个板簧从车辆中间大致直线地向外伸延且在此相互包围15°至35°的锐角。处于上面的第二板簧比第一板簧更短并且经由联结元件从下面联接到车辆车身(Fahrzeugaufbau)的区段、尤其其纵梁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指出对此的替代方案,其尤其适合于带有更大连结高度(Anbindungshoehe)的车辆。该目的通过根据专利权利要求1的X弹簧装置来实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弹簧装置的特征在于,第二板簧朝向其第二端部构造弧形区段,该弧形区段弯曲远离第一板簧。由此,与文件DE102016220325A1相比,可放弃长的联结元件且获得第二板簧到车辆车身处更稳定的连结。这尤其对于带有比较高地布置的纵梁的车辆、例如SUV是有利的。此外,第二板簧通过相对更有弹性的材料更小地受应力。经由这两个板簧,车身侧的力引入在两个彼此相间隔的部位处、即一方面经由第二板簧的第二端部以及经由两个板簧的汇合在一起的第一端部的区域进行,由此在机动车处对应的车身侧的结构可不那么坚固地且因此不那么重地来构造。根据本专利技术的X弹簧装置可在机动车车轮悬架中代替带有支撑在其处的车身弹簧的传统的弹簧导杆(Federlenker),亦即必要时还如此使得维持传统的车轮和车身侧的连结部位。本专利技术的有利的设计方案是另外的专利权利要求的内容。如此第二板簧可构造成使得弧形区段在第二端部处联接到第二板簧的另外的弧形区段或直的区段处,其比在第二端部处的弧形区段具有更大的曲率半径。这保证了第二板簧的有利负载。优选地,在第二板簧的第二端部处弧形区段在150至190°的范围中的弧形角度上延伸。尤其地,第二板簧可实施成使得基本上已在未负载的状态中占据上面提到的形状。与文件DE102016220325A1相区别,第二板簧的伸展的长度优选地大于第一板簧的伸展的长度,从而第二板簧当前拥有明显提高的能量吸收能力。在有利的设计方案中第二板簧的第二端部可在安装位置中指向车辆中间方向,从而第二板簧可在无较大耗费的情况下从下面抵靠车辆车身的区段。在此可在由弹性体材料等制成的无论如何较薄的弹性层的中间连结(Zwischenschaltung)下直接联接在车辆车身处。第二板簧可在安装位置中且在向车辆纵向中轴线方向的观察方向上C形地来构造,其中,C形的处于下部的区段向车辆中间方向比C形的处于上部的区段伸得更远。尤其地,第二板簧可布置成使得其首先指向第一板簧的侧面在朝向第二板簧的第二端部的进一步伸延中从第一板簧指离。此外,在第二板簧的向内弯曲的第二端部处可设置有弹簧支承部(Federauflage)用于从下面抵靠车辆车身支撑,以便例如排除吱嘎声。根据另外的有利的设计方案,第一板簧和第二板簧构造为单独的零件,其在其第一端部处相互张紧。对此,第一固定装置例如可具有用于将第一端部相互张紧的张紧部(Einspannung)。此外,第一固定装置可具有用于可摆动地支撑在车辆车身或设置在车辆车身处的辅助框架处的轴承用的容纳部。通过这样的可摆动的支撑,尤其可更好地平衡由于板簧的期望的变形所产生的相对运动。此外由此可避免卡死(Zwängung)。第二固定装置可具有用于可摆动地支撑在车轮架处的轴承容纳部。经由该第二固定装置在车辆悬架中将竖向和横向力从车轮架传递到第一板簧处。可摆动的铰接避免卡死并且鉴于在车轮架和车辆车身之间装设另外的车轮引导元件方面开启了更大的设计范畴。然而也可在保证相应的弹性的情况下将第一板簧非铰接地固定、例如固定地张紧在车轮架处。此外,当前提出根据专利权利要求10的机动车车轮悬架。其包括前述类型的X弹簧装置,其中,第一和第二板簧相应在车辆横向上延伸或者与其在水平平面中观察时包围最大+/-15°的角。在机动车的纵向的观察方向上由此得到X形弹簧系统,其臂通过总共四个板簧(每个车辆侧相应两个板簧)来形成。由此提供用于机动车的特别轻的且成本有利的轴。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解决方案尤其适合于带有第二板簧的位于高处的连结的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的后轴,然而不应限于此。第二板簧相应从下面支撑在车辆车身的纵梁或类似的区段处。在此利用:机动车的纵梁通常具有用于支撑竖向力(Hochkraft)的足够的稳定性,从而在该部位处应用由纤维增强的塑料构成的板簧不需要附加的在车身侧将提高机动车的总重量的强化措施。如上面已阐明的那样,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弹簧装置实现特别扁平地构造的轴结构。尤其地,在此在安装位置中处于下面的第一板簧可在车辆在水平面上的静止位置中水平地伸延或与水平平面包围最大+/-10°的角度。此外,第一固定装置可在车辆横向上布置在中间区域中,其在车辆横向上由车辆车身的纵梁来限制。尤其可将第一固定装置在车辆横向上关于车辆的轮距(Spurweite)布置在纵向中轴线周围的中间三分之一、尤其中间五分之一中。这实现板簧的特别大的长度和因此相应地高的能量吸收能力(其又允许仅经由板簧支撑车辆车身的质量),由此必要时可完全取消为了该目的通常设置的螺旋弹簧。此外,对于由第一和第二板簧构成的各对可设置有联结元件(Koppelglied),该联结元件使其向车辆中间方向继续延伸超过第一固定装置的车辆车身侧的连结的点。两个车轮侧的联结元件可通过铰接部相互连接,以避免相互压缩(Einfeder)。由此,可经由X弹簧装置、尤其其第一板簧来体现稳定器的功能。此外可将相应的联结元件作为突起构造在构造用于第一和第二板簧的张紧部的第一固定装置处,由此在唯一的零件中获得特别高的功能集成。附图说明下面根据在附图中示出的实施例来详细阐述本专利技术。其中:图1显示了在车辆在水平面上的静止位置中在机动车处的安装位置中作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X弹簧装置的第一实施例,图2显示了在省去机动车的在图1中示出的辅助框架和另外的车轮连结结构的情况下X弹簧装置的另外的图示。具体实施方式该实施例显示了在乘用车处的安装位置中用于机动车车轮悬架的X弹簧装置10。X弹簧装置10各车轮侧具有第一板簧11和第二板簧12。两个板簧11和12由纤维增强的塑料、例如玻璃纤维增强的塑料(GFK)或碳纤维增强的塑料(CFK)制成。其在示出的实施例中实施为单独的零件。然而也可将第一和第二板簧11和12对于各车轮侧集成到由纤维增强的塑料制成的一件式主体中。第一和第二板簧11和12彼此相叠地布置,使得关于车辆竖向第二板簧12在第一板簧11上方伸延。两个板簧11和1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机动车车轮悬架的X弹簧装置(10),其对于每个车轮侧包括由纤维增强的塑料构成的第一板簧(11)和第二板簧(12),所述第一板簧和第二板簧彼此相叠地布置并且在相应第一端部(11a,12a)处汇合在第一固定装置(13)处用于车辆车身侧的支撑,其中,所述第一板簧(11)在其第二端部(11b)处具有第二固定装置(14)用于车轮侧的支撑并且所述第二板簧(12)在其第二端部(12b)处能够支撑在车辆车身侧,/n其特征在于,/n所述第二板簧(12)朝向其第二端部(12b)构造弧形区段(12c),所述弧形区段弯曲远离所述第一板簧(11)。/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0905 DE 102018215111.31.一种用于机动车车轮悬架的X弹簧装置(10),其对于每个车轮侧包括由纤维增强的塑料构成的第一板簧(11)和第二板簧(12),所述第一板簧和第二板簧彼此相叠地布置并且在相应第一端部(11a,12a)处汇合在第一固定装置(13)处用于车辆车身侧的支撑,其中,所述第一板簧(11)在其第二端部(11b)处具有第二固定装置(14)用于车轮侧的支撑并且所述第二板簧(12)在其第二端部(12b)处能够支撑在车辆车身侧,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板簧(12)朝向其第二端部(12b)构造弧形区段(12c),所述弧形区段弯曲远离所述第一板簧(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机动车车轮悬架的X弹簧装置(1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板簧(12)的第二端部(12b)处所述弧形区段(12c)联接到所述第二板簧(12)的另外的弧形区段或直的区段(12d)处,所述区段(12d)具有比在所述第二端部(12b)处的所述弧形区段(12c)更大的曲率半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机动车车轮悬架的X弹簧装置(1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板簧(12)的第二端部(12b)处所述弧形区段(12c)延伸经过在150至190°的范围中的弧形角度。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机动车车轮悬架的X弹簧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板簧(12)的伸展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板簧(11)的伸展的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机动车车轮悬架的X弹簧装置(10),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I·温特S·菲比希N·席维奥拉
申请(专利权)人:大众汽车股份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德国;DE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