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浮均载内齿圈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026353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9 23:06
一种电机技术领域的悬浮均载内齿圈组件,包括外壳体、浮动外圈、浮动内齿圈、行星轮组件、齿轮架;外壳体为固定件,浮动外圈镶嵌在外壳体内,二者间隙配合;浮动内齿圈镶嵌在浮动外圈内,二者间隙配合;行星轮组件布置在齿轮架上,二者组合后镶嵌在浮动内齿圈内;浮动内齿圈内侧布置有内齿,所述行星轮组件的外侧布置有外齿,浮动内齿圈的内齿与行星轮组件的外齿相啮合。在本发明专利技术中,齿轮组工作过程中会自动调整内齿圈的位置以实现载荷均衡分配,实时消除各种因数造成的载荷不均的影响。本发明专利技术设计合理,内齿圈为浮动内齿圈,可实现载荷分配均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悬浮均载内齿圈组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是一种电机
的内齿圈装置,特别是一种可实现载荷分配均衡的悬浮均载内齿圈组件。
技术介绍
行星齿轮减速器因具有体积小,传动比大,传动效率高,减速范围广,承载能力高,重量轻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而被广泛应用于多种传动系统中。其作用就是在保证精密传动的前提下,主要被用来降低转速增大扭矩和降低负载/电机的转动惯量比。由于制造安装误差,齿轮工作中环境温度变化,各部件之间的变形等,使得各行星轮在内齿圈与太阳轮之间的分布不均等,从而会出线载荷分配不均的问题,这对减速器的工作性能,承载能力,使用寿命均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悬浮均载内齿圈组件,通过更改结构,使得内齿圈变为浮动内齿圈,即可实现载荷分配均衡。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专利技术包括外壳体、浮动外圈、浮动内齿圈、行星轮组件、齿轮架;外壳体为固定件,浮动外圈镶嵌在外壳体内,二者间隙配合浮动内齿圈镶嵌在浮动外圈内,二者间隙配合;行星轮组件布置在齿轮架上,二者组合后镶嵌在浮动内齿圈内;浮动内齿圈内侧布置有内齿,所述行星轮组件的外侧布置有外齿,浮动内齿圈的内齿与行星轮组件的外齿相啮合。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还包括外壳体凹槽、浮动外圈凸台,外壳体凹槽布置在外壳体的内壁面,浮动外圈凸台布置在浮动外圈的外壁面,外壳体凹槽与浮动外圈凸台相匹配。更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还包浮动外圈凹槽、浮动内齿圈凸台,浮动外圈凹槽布置在浮动外圈的内壁面,浮动内齿圈凸台布置在浮动内齿圈的外壁面,浮动外圈凹槽与浮动内齿圈凸台相匹配。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设计合理,齿轮组工作过程中会自动调整内齿圈的位置以实现载荷均衡分配,实时消除各种因数造成的载荷不均的影响。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左侧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图1右侧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各部件组装后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外壳体,2、浮动外圈,3、浮动内齿圈,4、行星轮组件,5、齿轮架,6、浮动内齿圈内齿,7、外壳体凹槽,8、浮动外圈凸台,9、浮动外圈凹槽,10、浮动内齿圈凸台。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以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为前提,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实施例1具体实施例图1至图4所示,本专利技术包括外壳体1、浮动外圈2、浮动内齿圈3、行星轮组件4、齿轮架5、浮动内齿圈内齿6、外壳体凹槽7、浮动外圈凸台8、浮动外圈凹槽9、浮动内齿圈凸台10;外壳体1为固定件,浮动外圈2镶嵌在外壳体1内,二者间隙配合;浮动内齿圈3镶嵌在浮动外圈2内,二者间隙配合;行星轮组件4布置在齿轮架5上,二者组合后镶嵌在浮动内齿圈3内;浮动内齿圈3内侧布置有浮动内齿圈内齿6,行星轮组件4的外侧布置有外齿,浮动内齿圈内齿6与行星轮组件4的外齿相啮合;外壳体凹槽7布置在外壳体1的内壁面,浮动外圈凸8台布置在浮动外圈2的外壁面,外壳体凹槽7与浮动外圈凸台8相匹配;浮动外圈凹槽9布置在浮动外圈2的内壁面,浮动内齿圈凸台10布置在浮动内齿圈3的外壁面,浮动外圈凹槽9与浮动内齿圈凸台10相匹配。在本实施例中,行星轮组件4的个数为三个;外壳体凹槽7、浮动外圈凸台8、浮动外圈凹槽9、浮动内齿圈凸台10的纵剖面均为长方形。在本专利技术中,齿轮组工作过程中会自动调整内齿圈的位置(内齿圈XY向上一定范围内可因为力的互相牵制而自行找到最佳位置)以实现载荷均衡分配,实时消除各种因数造成的载荷不均的影响。多个行星轮组件4均布在太阳轮与浮动内齿圈3之间;浮动内齿圈3外套合浮动外圈2,两者间隙配合,XY向一定范围内可相对调整;浮动外圈浮2外套合外壳体1,两者间隙配合,XY向一定范围内可相对调整,外壳体1为固定件。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过程中,马达带动太阳轮,太阳轮再将组合于行星齿轮架5上的星轮组件带动运转,即整组行星齿轮系统沿着浮动内齿圈3圆周运转,行星齿轮架5输出;浮动内齿圈3因为其跟浮动外圈2,浮动外圈2跟外壳体1之间的配合关系,XY方向上的可动距离互相叠加,可实现一定方位内XY平面各方向上的游移,即浮动内齿圈3成为可以浮动的内齿圈。实施例2在实施例1中,行星轮组件4的个数为三个,在本实施例中可以把行星轮组件4的个数为四个。在实施例1中,外壳体凹槽7、浮动外圈凸台8、浮动外圈凹槽9、浮动内齿圈凸台10的纵剖面均为长方形,在本实施例中可以把他们的纵剖面形状设计成三角形。以上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专利技术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形或修改,这并不影响本专利技术的实质内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悬浮均载内齿圈组件,包括外壳体,外壳体为固定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浮动外圈、浮动内齿圈、行星轮组件、齿轮架;/n所述浮动外圈镶嵌在外壳体内,二者间隙配合;/n所述浮动内齿圈镶嵌在浮动外圈内,二者间隙配合;/n所述行星轮组件布置在齿轮架上,二者组合后镶嵌在浮动内齿圈内;/n所述浮动内齿圈内侧布置有内齿,所述行星轮组件的外侧布置有外齿,浮动内齿圈的内齿与行星轮组件的外齿相啮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悬浮均载内齿圈组件,包括外壳体,外壳体为固定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浮动外圈、浮动内齿圈、行星轮组件、齿轮架;
所述浮动外圈镶嵌在外壳体内,二者间隙配合;
所述浮动内齿圈镶嵌在浮动外圈内,二者间隙配合;
所述行星轮组件布置在齿轮架上,二者组合后镶嵌在浮动内齿圈内;
所述浮动内齿圈内侧布置有内齿,所述行星轮组件的外侧布置有外齿,浮动内齿圈的内齿与行星轮组件的外齿相啮合。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岳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智御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