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翻转式轻量化货车车厢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018407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9 22: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翻转式轻量化货车车厢,包括铝制的前车厢板、后车厢板、侧车厢板和车厢底板,在所述车厢底板的下表面固定有翻转座;所述翻转座包括采用铝合金与车厢底板固定连接的支撑部,在所述支撑部的下方通过焊接固定连接有翻转部,在所述翻转部的中心开设有用于穿设翻转轴的翻转孔;所述侧车厢板包括侧板上边梁、侧板下边梁,在所述侧板上边梁与侧板下边梁之间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第一板体、第一保护板体、第二板体、过渡连接板体与第二保护板体,所述第一板体的外侧边缘向外凸起形成雨棚导轨。有效减少了车厢的构件,有效减轻了车厢自重;提高了车厢的抗变形能力和抗撞击能力,延长了车厢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翻转式轻量化货车车厢
本技术涉及到轻量化车厢生产
,具体涉及一种翻转式轻量化货车车厢。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几乎所有轻量化车厢为矩形厢体,由前厢板、后厢板、一对对称的侧厢板与车厢底板形成装载空间。车厢四周均为平板,车厢外部设置有焊接在车厢平板上的横竖加固撑等结构来保证厢体的整体刚度,侧厢板与车厢底板形成的直角处增设过渡滑板来解决卸载时的积料问题。这种车厢具有的主要缺点是:车厢四周的平板因焊接横竖加固撑而损坏,且厢体因构件数量较多、焊接量较大,生产效率相对较低,不利于整车自重的降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寻求一种构件数量少、自重轻、强度高和使用寿命长的车厢,人们一直在寻求一种理想的技术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翻转式轻量化货车车厢,该车厢构件数量少、自重轻、强度高和使用寿命长。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翻转式轻量化货车车厢,其关键在于:包括铝制的前车厢板、后车厢板、两个对称设置的侧车厢板和车厢底板,在所述车厢底板的下表面固定有翻转座;所述翻转座包括采用铝合金与车厢底板固定连接的支撑部,在所述支撑部的下方通过焊接固定连接有翻转部,在所述翻转部的中心开设有用于穿设翻转轴的翻转孔;所述侧车厢板包括侧板上边梁、侧板下边梁、侧板前边梁以及侧板后边梁,在所述侧板上边梁与侧板下边梁之间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第一板体、第一保护板体、第二板体、过渡连接板体与第二保护板体,所述第一板体的外侧边缘向外凸起形成雨棚导轨,所述第一保护板体的外侧凸出于所述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的外侧面,所述第二保护板体从上至下厚度递增,在所述侧板下边梁的内外两侧还分别连接有第一防护梁与第二防护梁。进一步的,所述侧板上边梁的截面呈倒L字形,其横向部分朝向车厢的外侧设置,所述雨棚导轨位于所述侧板上边梁的竖向投影内。进一步的,所述雨棚导轨包括连接部分与导轨部分,所述连接部分连接于导轨部分与第一板体之间,所述导轨部分的截面呈圆弧形,且该圆弧形的直径大于所述连接部分的高度。进一步的,所述侧板上边梁、第一板体、第一保护板体、第二板体以及过渡连接板体之间的接触面均为台阶面,所述过渡连接板体与第二保护板体之间以及第二保护板体与侧板下边梁、第二防护梁之间的接触面均为平面。进一步的,所述过渡连接板体由竖直部、倾斜部以及扩张部依次连接而成,其中所述扩张部从上至下厚度递增且其下端面与所述第二保护板体的上端面相重合。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防护梁的内侧面、第二防护梁的外侧面分别与所述第二保护板体的内外侧面平滑过渡。本技术的显著效果是:侧车厢板由铝材挤压成型的侧板上边梁、侧板下边梁、侧板前边梁、侧板后边梁、第一板体、第一保护板体、第二板体、过渡连接板体与第二保护板体等模块拼装焊接而成,并通过侧车厢板直接形成传统车厢的防撞结构,不仅有效减少了车厢的构件,而且降低了车厢成型后再外挂防撞结构的生产难度,同时还有效减轻了车厢自重;在侧车厢板的下端通过厚度递增的第二保护板体以及第一防护梁、第二防护梁的设计,从而可以在受到撞击时,通过第二保护板体以及第一防护梁、第二防护梁发生形变,从而吸收所受撞击的能量,有效避免了传统结构中直接对车厢的冲击,提高了车厢的抗变形能力和抗撞击能力,延长了车厢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左视图;图3是图2的A-A剖视图;图4是图2的B-B剖视图;图5是本技术的右视图;图6是本技术的仰视图;图7是所述侧车厢板的断面图;图8是所述侧板上边梁的断面图;图9是所述侧板下边梁的断面图;图10是所述第一板体的断面图;图11是所述第一保护板体的断面图;图12是所述第二板体的断面图;图13是所述过渡连接板体的断面图;图14是所述第二保护板体的断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以及工作原理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图14所示,一种翻转式轻量化货车车厢,包括铝制的前车厢板1、后车厢板2、两个对称设置的侧车厢板3和车厢底板4,在所述车厢底板4的下表面固定有翻转座5;所述翻转座5包括采用铝合金与车厢底板4固定连接的支撑部51,在所述支撑部51的下方通过焊接固定连接有翻转部52,在所述翻转部52的中心开设有用于穿设翻转轴的翻转孔53;通过将车厢的翻转座5与车厢底板4固定连接,并采用焊接与其余部件焊接,使得刚度与强度皆提升,有效提高了翻转座5的使用寿命。本例中,所述侧车厢板3包括侧板上边梁31、侧板下边梁32、侧板前边梁(图未示出)以及侧板后边梁(图未示出),在所述侧板上边梁31与侧板下边梁32之间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第一板体33、第一保护板体34、第二板体35、过渡连接板体36与第二保护板体37,所述第一板体33的外侧边缘向外凸起形成雨棚导轨38,所述第一保护板体34的外侧凸出于所述第一板体33与第二板体35的外侧面,所述第二保护板体37从上至下厚度递增,在所述侧板下边梁32的内外两侧还分别连接有中空的第一防护梁39与第二防护梁310,所述第一防护梁39的内侧面、第二防护梁310的外侧面分别与所述第二保护板体37的内外侧面平滑过渡,所述侧板上边梁31、第一板体33、第一保护板体34、第二板体35以及过渡连接板体36之间的接触面均为台阶面,所述过渡连接板体36与第二保护板体37之间以及第二保护板体37与侧板下边梁32、第二防护梁310之间的接触面均为平面。优选的,所述侧板上边梁31的截面呈倒L字形,其横向部分朝向车厢的外侧设置,所述雨棚导轨38位于所述侧板上边梁31的竖向投影内。优选的,所述雨棚导轨38包括连接部分与导轨部分,所述连接部分连接于导轨部分与第一板体33之间,所述导轨部分的截面呈圆弧形,且该圆弧形的直径大于所述连接部分的高度。优选的,所述过渡连接板体36由竖直部36a、倾斜部36b以及扩张部36c依次连接而成,其中所述扩张部36c从上至下厚度递增且其下端面与所述第二保护板体37的上端面相重合。本实施例中,铝材挤压成型的侧板上边梁31、侧板下边梁32、侧板前边梁、侧板后边梁、第一板体33、第一保护板体34、第二板体35、过渡连接板体36与第二保护板体37均采用双层铝板式结构,有效提高了车厢的强度和抗变形能力;并通过在侧车厢板3的下端的厚度递增的第二保护板体37以及第一防护梁39、第二防护梁310的设计,从而可以在受到撞击时,通过第二保护板体37以及第一防护梁39、第二防护梁310发生形变,从而吸收所受撞击的能量,有效避免了传统结构中直接对车厢的冲击,提高了车厢的抗变形能力和抗撞击能力,延长了车厢的使用寿命。以上对本技术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翻转式轻量化货车车厢,包括铝制的前车厢板、后车厢板、两个对称设置的侧车厢板和车厢底板,在所述车厢底板的下表面固定有翻转座,其特征在于:/n所述翻转座包括采用铝合金与车厢底板固定连接的支撑部,在所述支撑部的下方通过焊接固定连接有翻转部,在所述翻转部的中心开设有用于穿设翻转轴的翻转孔;/n所述侧车厢板包括侧板上边梁、侧板下边梁、侧板前边梁以及侧板后边梁,在所述侧板上边梁与侧板下边梁之间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第一板体、第一保护板体、第二板体、过渡连接板体与第二保护板体,所述第一板体的外侧边缘向外凸起形成雨棚导轨,所述第一保护板体的外侧凸出于所述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的外侧面,所述第二保护板体从上至下厚度递增,在所述侧板下边梁的内外两侧还分别连接有第一防护梁与第二防护梁。/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翻转式轻量化货车车厢,包括铝制的前车厢板、后车厢板、两个对称设置的侧车厢板和车厢底板,在所述车厢底板的下表面固定有翻转座,其特征在于:
所述翻转座包括采用铝合金与车厢底板固定连接的支撑部,在所述支撑部的下方通过焊接固定连接有翻转部,在所述翻转部的中心开设有用于穿设翻转轴的翻转孔;
所述侧车厢板包括侧板上边梁、侧板下边梁、侧板前边梁以及侧板后边梁,在所述侧板上边梁与侧板下边梁之间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第一板体、第一保护板体、第二板体、过渡连接板体与第二保护板体,所述第一板体的外侧边缘向外凸起形成雨棚导轨,所述第一保护板体的外侧凸出于所述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的外侧面,所述第二保护板体从上至下厚度递增,在所述侧板下边梁的内外两侧还分别连接有第一防护梁与第二防护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翻转式轻量化货车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上边梁的截面呈倒L字形,其横向部分朝向车厢的外侧设置,所述雨棚导轨位于所述侧板上边梁的竖向投影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峰陈世远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铝器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