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活动式检测装置以及零件检测系统,可活动式检测装置的伸缩杆与感应器并排设置,被检测的零件经过伸缩杆的顶端和感应器的检测端面且与顶端接触;检测端面的高度低于顶端的高度,通过感应器检测端面与零件之间的距离;弹簧支撑伸缩杆,并根据零件施加的力带动伸缩杆上下运动;固定卡片嵌套在伸缩杆、感应器上,通过固定卡片带动感应器跟随伸缩杆运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在零件反弹跳动时,通过伸缩杆带动感应器跟随零件的反弹跳动移动,保证了感应器与零件的距离在运动过程中保持一致性,实现了检测零件是否到位的目的,并能够避免感应器与零件接触,防止感应器受损,延长了感应器的寿命,从而避免对零件加工造成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活动式检测装置以及零件检测系统
本技术涉及零件检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活动式检测装置以及零件检测系统。
技术介绍
在零件加工过程中,往往需要使用感应器检测加工后的零件是否到位。现有技术采取的方法是将感应器固定在模具上,通过该感应器获取零件与感应器之间的距离进而根据该距离零件是否到位。然而,零件在加工后往往存在反弹跳动的问题,而感应器难以检测反弹跳动的零件与感应器之间距离,无法实现检测零件是否到位的目的。而且,在现有技术中,为了有效检测到反弹零件,通常把感应器固定安装在最极限距离的位置上,而实际生产中,该极限距离会导致零件与感应器的经常接触,进而零件加工时受到的压力或零件在反弹跳动时产生的力传递给感应器,造成感应器受损,大大降低了感应器的寿命,影响了加工生产的正常进行。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出一种可活动式检测装置以及零件检测系统,在伸缩杆上设置弹簧,通过固定卡片连接伸缩杆和感应器,能够在零件反弹跳动时,通过伸缩杆带动感应器跟随零件的反弹跳动移动,保证了感应器与零件的距离在运动过程中保持一致性,实现了检测零件是否到位的目的,并能够避免感应器与零件接触,防止感应器受损,延长了感应器的寿命,从而避免对零件加工造成影响。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为:一种可活动式检测装置,所述可活动式检测装置包括:感应器、伸缩杆以及固定卡片,所述伸缩杆与所述感应器并排设置,被检测的零件经过所述伸缩杆的顶端和感应器的检测端面且与所述顶端接触;所述检测端面的高度低于所述顶端的高度,通过所述感应器检测所述检测端面与所述零件之间的距离;所述伸缩杆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支撑所述伸缩杆,并根据所述零件施加的力带动所述伸缩杆上下运动;所述固定卡片嵌套在所述伸缩杆、感应器上,通过所述固定卡片带动所述感应器跟随所述伸缩杆运动。进一步地,可活动式检测装置还包括导正销,所述导正销设置在所述伸缩杆远离所述感应器一侧,与所述伸缩杆、感应器并排设置,且所述固定卡片一端活动嵌套在所述导正销上。进一步地,所述可活动式检测装置还包括导正销座体,所述导正销一端固定在所述导正销座体上。进一步地,所述可活动式检测装置还包括固定底座,所述导正销座体固定在所述固定底座上,所述伸缩杆以及感应器活动式设置在所述固定底座上。进一步地,所述感应器外侧设置有环形凹槽,所述固定卡片嵌套在所述环形凹槽内。进一步地,所述伸缩杆还包括杆体、第一锁紧螺母、第二锁紧螺母,所述杆体与所述弹簧连接,且所述杆体外侧设置有螺纹,通过所述螺纹将所述固定卡片固定在所述第一锁紧螺母、第二锁紧螺母之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锁紧螺母与所述第二锁紧螺母之间形成的环形空隙与所述环形凹槽平行。进一步地,所述伸缩杆还包括卡簧,所述卡簧设置在所述固定卡片、第一锁紧螺母之间,通过所述卡簧保护和固定所述固定卡片。进一步地,所述伸缩杆还包括衬套,所述衬套套设在所述杆体外侧,相对于所述第二锁紧螺母远离所述固定卡片。基于相同的专利技术构思,本申请还提出一种检测系统,所述零件检测系统包括模具、可活动式检测装置;所述可活动式检测装置设置在所述模具上,所述可活动式检测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可活动式检测装置。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在伸缩杆上设置弹簧,通过固定卡片连接伸缩杆和感应器,能够在零件反弹跳动时,通过伸缩杆带动感应器跟随零件的反弹跳动移动,保证了感应器与零件的距离在运动过程中保持一致性,实现了检测零件是否到位的目的,并能够避免感应器与零件接触,防止感应器受损,延长了感应器的寿命,从而避免对零件加工造成影响。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可活动式检测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零件监测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图。图中:2、感应器;4、固定卡片;3、伸缩杆;5、导正销;6、导正销座体;1、固定底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请参阅图1,其中,图1为本技术可活动式检测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图。结合附图1对本技术可活动式检测装置作详细说明。在本实施例中,可活动式检测装置包括:感应器2、伸缩杆3以及固定卡片4,伸缩杆3与感应器2并排设置,被检测的零件经过伸缩杆3的顶端和感应器2的检测端面且与顶端接触;检测端面的高度低于顶端的高度,通过感应器2检测端面与零件之间的距离;伸缩杆3设置有弹簧,弹簧支撑伸缩杆3,并根据零件施加的力带动伸缩杆3上下运动;固定卡片4嵌套在伸缩杆3、感应器2上,通过固定卡片4带动感应器2跟随伸缩杆3运动。在本实施例中,固定卡片4上设置有分别与伸缩杆3、感应器2对应的通孔,伸缩杆3、感应器2分别穿过对应的通孔,以将固定卡片4嵌套在伸缩杆3、感应器2上。在其他实施例中,固定卡片4上也可以不设置通孔,通过焊接、夹紧以及其他方式固定在伸缩杆3、感应器2上。在本实施例中,可活动式检测装置还包括导正销5,导正销5设置在伸缩杆3远离感应器2一侧,与伸缩杆3、感应器2并排设置,且固定卡片4一端活动嵌套在导正销5上。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固定卡片4一端设置有第一通孔,导正销5穿过该第一通孔,在伸缩杆3带动固定卡片4运动时,固定卡片4沿导正销5径向移动。通过导正销5限制固定卡片4运动和防止伸缩杆3、感应器2移动以及偏离零件的运动路线。在本实施例中,可活动式检测装置还包括导正销座体6,导正销5一端固定在导正销座体6上。另一端设置有销帽,该销帽的直径大于第一通孔,通过该销帽避免固定卡片4从导正销5上滑出。在本实施例中,在本实施例中,销帽的高度不高于伸缩杆3顶端的高度或不高于伸缩杆3受力压缩后的高度。在其他实施例中,导正销5也可以设置在零件的运动路线范围之外以避免零件与导正销5相抵触。在本实施例中,可活动式检测装置还包括固定底座1,导正销座体6固定在固定底座1上,伸缩杆3以及感应器2活动式设置在固定底座1上。在本实施例中,固定底座1为模具的下模,伸缩杆3的部分设置在固定底座1内,且感应器2的信号传输线穿过该固定底座1。在本实施例中,感应器2外侧设置有环形凹槽,固定卡片4嵌套在环形凹槽内。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在感应器2上设置通孔,固定卡片4穿过该通孔,进而将固定卡片4固定在感应器2上。在本实施例中,伸缩杆3还包括杆体、第一锁紧螺母、第二锁紧螺母,杆体与弹簧连接,且杆体外侧设置有螺纹,通过螺纹将固定卡片4固定在第一锁紧螺母、第二锁紧螺母之间。在本实施例中,螺纹上长度和固定卡片4固定在杆体上的位置可根据需求自由设置,从而实现对检测距离的自由调节。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锁紧螺母与第二锁紧螺母之间形成的环形空隙与环形凹槽平行。在其他实施例中,该环形空隙也可以不与环形凹槽平行,只需伸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活动式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活动式检测装置包括:感应器、伸缩杆以及固定卡片,所述伸缩杆与所述感应器并排设置,被检测的零件经过所述伸缩杆的顶端和感应器的检测端面且与顶端接触;/n所述检测端面的高度低于所述顶端的高度,通过所述感应器检测所述检测端面与所述零件之间的距离;/n所述伸缩杆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支撑所述伸缩杆,并根据所述零件施加的力带动所述伸缩杆上下运动;/n所述固定卡片嵌套在所述伸缩杆、感应器上,通过所述固定卡片带动所述感应器跟随所述伸缩杆运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活动式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活动式检测装置包括:感应器、伸缩杆以及固定卡片,所述伸缩杆与所述感应器并排设置,被检测的零件经过所述伸缩杆的顶端和感应器的检测端面且与顶端接触;
所述检测端面的高度低于所述顶端的高度,通过所述感应器检测所述检测端面与所述零件之间的距离;
所述伸缩杆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支撑所述伸缩杆,并根据所述零件施加的力带动所述伸缩杆上下运动;
所述固定卡片嵌套在所述伸缩杆、感应器上,通过所述固定卡片带动所述感应器跟随所述伸缩杆运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活动式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可活动式检测装置还包括导正销,所述导正销设置在所述伸缩杆远离所述感应器一侧,与所述伸缩杆、感应器并排设置,且所述固定卡片一端活动嵌套在所述导正销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活动式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活动式检测装置还包括导正销座体,所述导正销一端固定在所述导正销座体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活动式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活动式检测装置还包括固定底座,所述导正销座体固定在所述固定底座上,所述伸缩杆以及感应器活动式设置在所述固定底座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钊华,罗素晖,王志强,纪其锋,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广汽荻原模具冲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