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移动清洁装置的集尘盒及具有其的自移动清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912967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2 13: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清洁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移动清洁装置的集尘盒及具有其的自移动清洁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自移动清洁装置的集尘盒,集尘盒包括:盒体,盒体的一侧设置有与自移动清洁装置的滚刷腔连通的进口,盒体的另一侧设置有与自移动清洁装置的风机连通的出风口;灰尘分离筒,灰尘分离筒的顶部设置为与出风口连通的敞开口,灰尘分离筒的底部设置有底板,底板用于隔开灰尘分离筒与灰尘分离筒的下方的灰尘;倒灰盖,倒灰盖的至少部分设置于底板的下方,用于排出底板的下方的灰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灰尘分离筒的底部设置底板,通过底板隔开灰尘分离筒与灰尘分离筒下方的灰尘,以此减少灰尘分离筒下方的灰尘堵塞灰尘分离筒。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移动清洁装置的集尘盒及具有其的自移动清洁装置
本技术涉及清洁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自移动清洁装置的集尘盒及具有其的自移动清洁装置。
技术介绍
本部分提供的仅仅是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其并不必然是现有技术。目前扫地机行业中旋风分离尘盒是一大卖点,非常吸引消费者的关注,有较大的商业价值。而在扫地机领域中,部分扫地机已经在尘盒中加入旋风分离尘盒,该旋风分离尘盒包含有一个旋风分离锥,以及一个灰尘存储室。带有灰尘的空气从滚刷腔经过风道吸入至旋风分离锥的入口处,通过旋风分离锥的分离作用,大部分大颗粒灰尘通过旋风分离锥后分离至灰尘存储室里,少部分带有细小灰尘的气流经过过滤层后再进入电机中。现有的旋风分离尘盒容易在旋风分离锥的锥心处沉积大量的灰尘,大量的灰尘会旋风分离锥内造成堵塞,导致旋风分离锥失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自移动清洁装置内灰尘分离筒容易堵塞的技术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自移动清洁装置的集尘盒,集尘盒包括:盒体,盒体的一侧设置有与自移动清洁装置的滚刷腔连通的进口,盒体的另一侧设置有与自移动清洁装置的风机连通的出风口;灰尘分离筒,灰尘分离筒的顶部设置为与出风口连通的敞开口,灰尘分离筒的底部设置有底板,底板用于隔开灰尘分离筒与灰尘分离筒的下方的灰尘;倒灰盖,倒灰盖的至少部分设置于底板的下方,用于排出底板的下方的灰尘。本技术通过在灰尘分离筒的底部设置底板,通过底板隔开灰尘分离筒与灰尘分离筒下方的灰尘,以此减少灰尘分离筒下方的灰尘堵塞灰尘分离筒。具体地,带有灰尘的空气从集尘盒的进口进入,在灰尘分离筒处绕着灰尘分离筒的中心做圆周运动,较干净的气流会从灰尘分离筒的网孔中通过出风口排出,最终被排放至外界空气中,部分灰尘会沿圆周向下运动,之后会在集尘盒中减速,最终沉降在灰尘分离筒的下方,底板隔开灰尘分离筒与灰尘分离筒下方的灰尘,以此减少灰尘分离筒下方的灰尘堵塞灰尘分离筒。另外,根据本技术上述自移动清洁装置的集尘盒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盒体内设置有相互连通的第一储尘腔和第二储尘腔,进口与第一储尘腔连通,灰尘分离筒设置于第二储尘腔内,一部分灰尘在进入第二储尘腔前落至第一储尘腔的底部。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底板与第二储尘腔的腔壁之间具有间隙,进入第二储尘腔内的部分灰尘通过间隙落至底板的下方。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第二储尘腔的顶部设置有背对进口的进灰口,进灰口处形成有与第一储尘腔连通的弧形风道,弧形风道的回转角度范围为45°~180°。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盒体内还设置有第三储尘腔,第二储尘腔的底部设置有与第三储尘腔连通的甩灰口,进入第二储尘腔内的部分灰尘通过甩灰口甩至第三储尘腔内。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底板与倒灰盖之间的区域处设置有至少一个减速板,流至底板的下方的灰尘在至少一个减速板的作用下沉积于倒灰盖上。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至少一个减速板设置于倒灰盖上。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盒体为长方体结构,且盒体面向滚刷腔的一侧设置有倾斜状的对接板,进口为设置于对接板上的长条状结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出风口设置于盒体上背对滚刷腔的一侧,且出风口处设置有过滤网。本技术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自移动清洁装置,自移动清洁装置包括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的自移动清洁装置的集尘盒。附图说明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技术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集尘盒的第一轴测图;图2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集尘盒的第二轴测图;图3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集尘盒打开倒灰盖的轴测图;图4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集尘盒的侧视图;图5为图4所示集尘盒的A-A向剖视图;图6为图4所示集尘盒的B-B向剖视图;其中,附图标记如下:100、集尘盒;10、盒体;101、进口;102、出风口;103、进灰口;104、甩灰口;105、弧形风道;11、倒灰盖;111、减速板;12、对接板;13、格栅板;14、提手;20、灰尘分离筒;21、底板;A、第一储尘腔;B、第二储尘腔;C、第三储尘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将集尘盒应用于自移动清洁装置只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不是对本技术中集尘盒的应用范围限制,例如,本技术的集尘盒还可以应用于立式吸尘器或者卧式吸尘器,这种调整属于本技术集尘盒的保护范围。应理解的是,文中使用的术语仅出于描述特定示例实施方式的目的,而无意于进行限制。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地指出,否则如文中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所述”也可以表示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括”、“包含”以及“具有”是包含性的,并且因此指明所陈述的特征、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存在或者添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式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为了便于描述,可以在文中使用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来描述如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者特征相对于另一元件或者特征的关系,这些相对关系术语例如为“底”、“上”、“内”、“侧”、“顶”、“下”、“背”、“面向”等。这种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意于包括除图中描绘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者操作中机构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在图中的机构翻转,那么描述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方”的元件将随后定向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术语“在……下方”可以包括在上和在下的方位。机构可以另外定向(旋转90度或者在其它方向)并且文中使用的空间相对关系描述符相应地进行解释。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自移动清洁装置的集尘盒100,集尘盒100包括盒体10、灰尘分离筒20和倒灰盖11,盒体10的一侧设置有与自移动清洁装置内的滚刷腔(图中未示出)连通的进口101,盒体10的另一侧设置有与自移动清洁装置内的风机(图中未示出)连通的出风口102,灰尘分离筒20设置于盒体10内,用于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移动清洁装置的集尘盒,其特征在于,所述集尘盒包括:/n盒体,所述盒体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自移动清洁装置的滚刷腔连通的进口,所述盒体的另一侧设置有与所述自移动清洁装置的风机连通的出风口;/n灰尘分离筒,所述灰尘分离筒的顶部设置为与所述出风口连通的敞开口,所述灰尘分离筒的底部设置有底板,所述底板用于隔开所述灰尘分离筒与所述灰尘分离筒的下方的灰尘;/n倒灰盖,所述倒灰盖的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下方,用于排出所述底板的下方的灰尘。/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移动清洁装置的集尘盒,其特征在于,所述集尘盒包括:
盒体,所述盒体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自移动清洁装置的滚刷腔连通的进口,所述盒体的另一侧设置有与所述自移动清洁装置的风机连通的出风口;
灰尘分离筒,所述灰尘分离筒的顶部设置为与所述出风口连通的敞开口,所述灰尘分离筒的底部设置有底板,所述底板用于隔开所述灰尘分离筒与所述灰尘分离筒的下方的灰尘;
倒灰盖,所述倒灰盖的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下方,用于排出所述底板的下方的灰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移动清洁装置的集尘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内设置有相互连通的第一储尘腔和第二储尘腔,所述进口与所述第一储尘腔连通,所述灰尘分离筒设置于所述第二储尘腔内,一部分灰尘在进入所述第二储尘腔前落至所述第一储尘腔的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移动清洁装置的集尘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与所述第二储尘腔的腔壁之间具有间隙,进入所述第二储尘腔内的部分灰尘通过所述间隙落至所述底板的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移动清洁装置的集尘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储尘腔的顶部设置有背对所述进口的进灰口,所述进灰口处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储尘腔连通的弧形风道,所述弧形风道的回转角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蒙郭辉邢世清程福萍
申请(专利权)人:美智纵横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