蕈类的培养方法及蕈类培养容器的收存袋技术

技术编号:27887 阅读:3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蕈的培养方法,把菌种或菌丝体放在袋体等容器内培养,用厚度为0.10~2.0mm、平均表观密度为0.05~0.50g/cm↑[2]、透气性为10~500cc/cm↑[2]/sec的无纺布覆盖并封住容器的培养基充填口、附加透气窗。或再把培养容器放入上述无纺布做成的收存袋内进行培养,即使不使用无菌室也能简便而有效地防止初期阶段的杂菌繁殖。(*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蕈类的培养方法及蕈类培养容器的收存袋本专利技术涉及蕈类(きのェ類)的人工培养方法及内装培养基的容器所使用的透气性密封体。香菇、玉蕈、朴蕈、山毛榉蕈、平菇、舞蘑(面褐里白复叶状)、蘑菇等食用蕈类及灵芝等药用蕈类,可以经人工种蕈培养、菌丝体培养及蕈的栽培而生长并收获。培养初期,中间种蕈、菌丝体可以种植在经适当选择的培养基上,适当管理培养容器内的培养基的水分、温度、空气等,防止黑霉、木霉、根霉等的有害菌类侵入蕈培养基是很重要的。上述食用蕈的菌丝体培养方法,如日本专利公报特开昭58-28212号揭示的那样,先把菌丝体的培养基充填入合成树脂例如聚乙烯、聚丙烯等的袋体容器内,用除菌滤布等复盖住袋体的上部充填口,杀菌或灭菌后,取下除菌滤布等,再把种蕈接种到培养基上,再复盖除菌滤布,把袋体放入培养室内进行培养。在培养中,培养基的透气是通过除菌滤布进行的。在日本专利公报特开昭62-11030号、特开平3-61477号、特开平5-328844号中揭示了一种培养容器,该培养容器在其充填口部以外的位置设有细孔、或设有用纸、无纺布等做的通气窗。容器培养中,最常遇到的问题是容器内培养基的杂菌繁殖问题。杂菌的蔓延导致蕈不能生长。该杂菌的蔓延在蘑菇菌丝体成长为盛势之前、即初期阶段尤其成为问题,在通常或不良环境下,导致产生3~15%左右的次品。往培养基接种种蕈时,虽然是在作了相应菌管理的接种室内进行,或在作了相应菌管理的培养室内进行,但是实际上上述两室都并非完全的无菌室,在室内仍有相当数量的杂菌浮游着。容器培养法中的杂菌蔓延繁殖问题,多由袋体容器的袋体充填口的除菌滤布的安装引起的。-->把除菌滤布等复盖在充填口上时,例如采用纸制的除菌滤布、硬质塑料制筒形体及上面穿透有若干个小孔的硬质塑料盖场合,把袋体开口部(入口部)的周边穿过筒状体,将该周边从筒状体的内侧翻折到外侧,用除菌滤布复盖住开口部,再把盖子扣压嵌合在筒状体的外周,把翻折的袋体周边及除菌滤布周边挟在盖子与筒状体之间。上述充填了培养基的容器及袋体的筒状体与盖子之间的合成树脂制袋体周边和除菌滤布周边上,必然形成许多折皱,这些折皱使双方周边之间形成约0.1~1.0mm的小间隙。其结果,虽然在袋体容器的充填口(入口)封上了除菌滤布,但仍不能防止杂菌从这些间隙侵入培养基。因此,袋体容器法中的除菌滤布的复盖,只有在无菌环境下的接种室和培养室内才能避免杂菌侵入,因此,其费用是很高的。本专利技术的课题是,在食用蕈类的容器培养法、特别是采用袋体容器类的蕈类培养法中,减少杂菌从袋体容器的培养基充填口部及透气窗侵入。本专利技术的另一课题是,在蘑菇的菌丝体袋体容器培养法中,特别提供一种经济有效的装置,能用简便的方法防止培养基内的杂菌污染。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简便的方法,在使用蕈类培养容器的人工培养法中,在包括种蕈的培养、菌丝体的培养的全过程中,能经济地、显著减少杂菌侵入培养基内。根据本专利技术,上述课题是下述的培养方法来解决的,即,基本上在蕈类的容器培养中,蕈培养基的透气是通过特定的无纺布材料来进行的,该特定无纺布的平均表观密度为0.05~0.5g/cm3,透气性为10~500c.c./cm2/sec。本专利技术所用的无纺布的透气性为10~500cc/cm2/sec,最好为30~300cc/cm2/sec。当透气性不足10cc/cm2/sec时,难以确保适合于菌丝体培养的环境条件,阻碍菌丝体的生长。当超过500cc/cm2/sec时,难以防止受周围杂菌的污染。透气-->性是用JIS-L-1096的富拉吉尔(フラジュ-ル)试验机测定的值。本专利技术所用无纺布的平均表观密度为0.05~0.5g/cm3,最好为0.1~0.3g/cm3。当平均表观密度不足0.05g/cm3时,空隙大,过滤性能差,难以防止杂菌污染。当超过0.5g/cm3时,虽然过滤性能好,但透气性、柔软性、崇高性差,容易起皱而使筒状体与盖子的嵌合不严。这里所说的无纺布可以是用纺粘型织物法(spunbond)、熔纺喷丝法(meltblow)、辊梳丝法、干式短纤维法等单一方法或二种以上方法组合而制作成的。无纺布所用的纤维可以是聚烯烃、聚酰胺、聚酯、聚丙烯腈等的合成纤维,或者棉等天然纤维,纤维的直径为0.5m~100μ,最好为1~80μ。当纤维的直径不足0.5μ时,透气性差,当超过100μ时,过滤性能差。为了使该无纺布的透气性和过滤性能良好,可以将纤维材料、纤维直径不同的纤维混织或叠层,又赋予抗菌性等。例如,可以是把纤维直径为0.5~6μ的极细纤维无纺布和纤维直径为10~100μ的合成纤维无纺布叠层而得到的无纺布,并对上述形成滤布的无纺布赋予抗菌性等。例如,可以把银离子和磷酸盐类、沸石等的银类无机抗菌剂掺入合成树脂内的无纺布,或者把第4级铵盐、有机氮化合物、有机硅等付着到纤维上的方法。形成该滤布的无纺布的单位面积重量为20~200g/cm3,最好为40~150g/cm3。本专利技术的培养法中,容器内培养基的透气有以下二种方法。(1)开口部封止法,即,用上述特定的无纺布封住培养容器(最好是袋体容器)的培养基充填口或容器的付加透气口。(2)收存袋封止法,即,把培养容器再放入用无纺布做成的收存袋体内。把上述(1)的容器开口封止法和(2)的收存袋封止法组合起来,可更加有效地防止杂菌的蔓延。(1)开口部封止法采用容器开口部封止法的培养方法,是用厚度为0.10~2.0-->mm、平均表观密度0.05~0.5g/cm3、透气性为10~500cc/cm2/sec的无纺布复盖并封住容器的培养基充填口或附加地设在容器上的、与培养基充填口分体的透气(透湿)窗。即,利用下述的食用蕈培养方法,可以颇为简便地防止杂菌的繁殖,该方法的特征在于:把蕈的种蕈或菌丝体的培养基充填到培养容器内,对培养基进行灭菌处理后,接种种蕈或菌丝体,用厚度为0.10~2.0mm、平均表观密度0.05~0.5g/cm3、透气性为10~500cc/cm2/分的无纺布复盖并封住容器的开口部。采用开口部封止法的本专利技术培养法的较好实施例,是封止容器类的充填口(入口部)的方法。封止是这样进行,即,用刚性筒状体套住袋体容器类的培养基充填口的周边,把盖子安装在袋体充填口周边及筒状体上时,将无纺布挟在筒状体与盖子间的小间隙内并固定住,无纺布即可封住容器的培养基充填口。为了使无纺布能与筒状体形状吻合地、不留空隙地固定在筒状体外周,最好采用不易起皱的、具有柔软性和崇高性的无纺布。无纺布的厚度为0.10~2.0mm,最好为0.20~1.50mm。厚度不足0.10mm时,不能充分密封筒状体与盖子之间的小间隙,厚度超过2.00mm时,筒状体与盖子的嵌合不严实。安装在容器的盖子或袋体上的筒状体与盖子之间的小间隙中的无纺布,特别要具有柔软性。例如,其刚柔度应在15cm以下,最好为5cm~13cm。该值是用JIS-L1906的45°悬臂法测定的刚柔度,超过15cm时,筒状体与盖子的嵌合会因折皱等产生小间隙而不严实。容器的形状、材质并无特别限定,只要能保持适合于蕈生长的培养基即可。其材料可采用聚乙烯、聚丙烯等的聚烯烃、聚酰胺、聚酯等。袋体可采用聚乙烯制、聚丙烯等制的透明或半透明薄膜做成的袋状物。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食用蕈的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把蕈的菌种或菌丝体的培养基充填入培养容器内,对上述培养基进行灭菌处理后,接种菌种或菌丝体,用厚度为0.10~2.0mm、平均表观密度为0.05~0.50g/cm↑[3]、透气性为10~500cc/cm↑[2]/分的无纺布复盖并封住培养容器的开口部进行培养。

【技术特征摘要】
JP 1994-10-14 249562/961.食用蕈的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把蕈的菌种或菌丝体的培养基充填入培养容器内,对上述培养基进行灭菌处理后,接种菌种或菌丝体,用厚度为0.10~2.0mm、平均表观密度为0.05~0.50g/cm3、透气性为10~500cc/cm2/分的无纺布复盖并封住培养容器的开口部进行培养。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用蕈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容器是袋体,被无纺布复盖着的开口部是袋体的培养基充填口。3.如权利要求1及2所述的食用蕈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无纺布的刚柔度为15cm以下,该刚柔度是用JIS-L-1906的45°悬臂法测定的值。4.存放食用蕈培养容器的收存袋体,其特征在于,是用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伊藤俊治岩崎博文
申请(专利权)人:旭化成株式会社伊藤俊治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