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械零部件生产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871558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31 00: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机械零部件生产模具,包括下模,所述下模内部设置有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上端固定连接有下模腔,所述下模腔底端设置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上均匀设置有顶块,所述连接杆两端均固定连接有液压机,所述下模四角均设置有螺母,所述螺母下端固定连接有垫块,所述垫块固定连接在电机转轴上端,所述下模上端设置有上模,所述上模四角均设置有螺杆,所述螺杆贯穿上模下端螺纹连接有螺母,所述上模内部设置有上模腔,所述上模腔上端设置有注模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设置有冷却装置,缩短注模时内部降温冷却的时间,设置螺杆与螺母连接提高装置对接的精确性,设置顶块更方便脱模,该装置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值得大力推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机械零部件生产模具
本技术涉及铸造模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机械零部件生产模具。
技术介绍
模具种类很多,根据加工对象和加工工艺可分为:加工金属的模具、加工非金属和粉末冶金的模具,包括塑料模(双色模具、压塑模和挤塑模等)、橡胶模和粉末冶金模等,根据结构特点,模具又可分为平面的冲裁模和具有空间的型腔模,模具一般为单件,小批生产,五金模具分为:包括冲压模(如冲裁模具、弯曲模具、拉深模具、翻孔模具、缩孔模具、起伏模具、胀形模具、整形模具等)、锻模(如模锻模、镦锻模等)、挤压模具、挤出模具、压铸模具、锻造模具等。在机械零部件生产的模具中,存在因上模与下模无法完全对接而导致的产品错位,对接有缝隙等问题,同时现在模具冷却时间较长且在浇筑完成后经常会出现产品卡在模具内部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机械零部件生产模具。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机械零部件生产模具,包括下模,所述下模底部设置有冷却装置,冷却装置外壁上端设置有注水口,所述注水口下端设置有排水口,所述冷却装置上端固定连接有下模腔,所述下模腔底端设置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上均匀设置有顶块,所述顶块贯穿底板,所述连接杆两端均固定连接有液压机,所述下模上部四角均设置有螺母,所述螺母固定连接在垫块上端,所述垫块下端设置有电机,所述下模上端设置有上模,所述上模四角均设置有螺杆,所述螺杆贯穿上模与对应螺母螺纹连接,所述上模内部设置有上模腔,所述上模腔上部设置有注模口。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下模下端固定连接有底座。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冷却装置内部管道上设置有控制阀门。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电机上端设置有转轴,所述转轴固定连接在垫块下端。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注模口上端固定连接有盖板。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上模上端设置有把手。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上模上端设置有排气口。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中,首先在下模底端设置了有冷却装置,该冷却装置通过注水口将水注入装置内部,由管道中的控制阀门控制其流速,再由排水口排出,当模具浇筑完成冷却时,通过冷却装置内部的水将温度降低,从而实现冷却的作用,其次在此装置中设置有螺栓,螺杆设置在上模四角,螺母设置在下模四角,当需要生产时,将上模与下模对齐,通过螺杆与螺母的螺纹连接使得上下模具可完全实现对合,避免了因无法完全对接而导致的产品错位与对接有缝隙的问题,同时大大提高了模具的稳定性,大大提高了模具浇筑时的精密性;2、本技术中,在下模腔底板下端设置有顶块,顶块均匀分布且固定连接在连接杆上,连接杆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液压机,当生产完成时,待模具冷却完成后,通过对液压装置的调节从而带动连接杆在垂直方向上的移动,从而使顶块从底板上顶出,进入下模腔对其中加工的零部件起到向上顶起的作用,从而使加工好的零部件与下模腔进行分离,避免了因冷却后无法从模具上取下的情况,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增加了安全性能,值得大力推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机械零部件生产模具的剖面图。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机械零部件生产模具的俯视图。图3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图例说明:1、下模;2、冷却装置;3、电机;4、转轴;5、垫块;6、螺母;7、上模;8、螺杆;9、注模口;10、上模腔;11、下模腔;12、注水口;13、排水口;14、顶块;15、连接杆;16、液压机;17、控制阀门;18、底座;19、底板;20、盖板;21、把手;22、排气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参照图1-3,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机械零部件生产模具,包括下模1,下模1内部设置有冷却装置2,冷却装置2外壁上端设置有注水口12,注水口12下端设置有排水口13,当模具浇筑完成冷却时,通过冷却装置2上的注水口12进行注水,通过对水的加热从而使得内部温度下降,最终实现冷却效果,再由排水口13排出,冷却装置2上端固定连接有下模腔11,下模腔11底端设置有连接杆15,连接杆15上均匀设置有顶块14,顶块14贯穿底板19,连接杆15两端均固定连接有液压机16,当模具浇筑完成冷却后,通过控制液压机16的伸缩从而带动连接杆15在垂直方向上的移动,然后带顶块14在垂直方向上的移动,使得顶块14从底板19上定出,进入下模腔11对其中加工的零部件起到向上顶起的作用,从而使加工好的零部件与下模腔11进行分离,下模1四角均设置有螺母6,螺母6固定连接在垫块5上端,垫块5下端设置有电机3,下模1上端设置有上模7,上模7四角均设置有螺杆8,螺杆8贯穿上模7,当上模7与下模1进行闭合时,通过电机3的运转带动转轴4的运转,然后转轴4带动垫块5的转动,最终使螺母6转动与上模7中的螺杆8实现螺纹连接,通过电机3实现了自动调节作用,大大节省了人力,通过螺母6与螺杆8的作用使上模7与下模1进行闭合,避免了因无法完全对接而导致的产品错位与对接有缝隙的问题,上模7内部设置有上模腔10,上模腔10固定连接在注模口9下端。下模1下端固定连接有底座18,底座18对此装置具有固定作用,大大增加了其稳定性,冷却装置2内部管道上设置有控制阀门17,控制阀门17对注入内部的水启控制作用从而调节水流的大小,电机3上端设置有转轴4,转轴4固定连接在垫块5下端,通过垫块5实现电机3与螺母6的连接,从而使得螺母6与螺杆8可自动调节,注模口9上端固定连接有盖板20,盖板20放置注入模具中的液体飞溅,上模7上端设置有把手21,把手21方便对上模7进行移动,上模7上端设置有排气口22,当冷却完成后气体由排气口22排出。工作原理:首先在下模1底端设置了有冷却装置2,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机械零部件生产模具,包括下模(1),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1)底部设置有冷却装置(2),冷却装置(2)外壁上端设置有注水口(12),所述注水口(12)下端设置有排水口(13),所述冷却装置(2)上端固定连接有下模腔(11),所述下模腔(11)底端设置有连接杆(15),所述连接杆(15)上均匀设置有顶块(14),所述顶块(14)贯穿底板(19),所述连接杆(15)两端均固定连接有液压机(16),所述下模(1)上部四角均设置有螺母(6),所述螺母(6)固定连接在垫块(5)上端,所述垫块(5)下端设置有电机(3),所述下模(1)上端设置有上模(7),所述上模(7)四角均设置有螺杆(8),所述螺杆(8)贯穿上模(7)与对应螺母(6)螺纹连接,所述上模(7)内部设置有上模腔(10),所述上模腔(10)上部设置有注模口(9)。/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械零部件生产模具,包括下模(1),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1)底部设置有冷却装置(2),冷却装置(2)外壁上端设置有注水口(12),所述注水口(12)下端设置有排水口(13),所述冷却装置(2)上端固定连接有下模腔(11),所述下模腔(11)底端设置有连接杆(15),所述连接杆(15)上均匀设置有顶块(14),所述顶块(14)贯穿底板(19),所述连接杆(15)两端均固定连接有液压机(16),所述下模(1)上部四角均设置有螺母(6),所述螺母(6)固定连接在垫块(5)上端,所述垫块(5)下端设置有电机(3),所述下模(1)上端设置有上模(7),所述上模(7)四角均设置有螺杆(8),所述螺杆(8)贯穿上模(7)与对应螺母(6)螺纹连接,所述上模(7)内部设置有上模腔(10),所述上模腔(10)上部设置有注模口(9)。


2.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尚芙蓉贺翔
申请(专利权)人:株洲恒锋机电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