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儿童教育机器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851964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30 13: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机器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儿童教育机器人,包括壳体、滑动机构、清洁机构和减震机构;所述滑动机构安装在壳体上,包括传动组件、连接板、第一齿条、垫板和操作板;所述传动组件固接在减震机构顶端;所述连接板固接在壳体内侧壁上;所述第一齿条通过弹簧与连接板连接,与壳体内侧壁滑动配合,且与传动组件啮合;所述垫板固接在第一齿条侧壁上,与壳体内侧壁滑动配合;所述操作板固接在垫板顶端;在滑动机构和清洁机构作用下使得操作板进行不同高度的滑动,使用更加便捷,并且内部积累的灰尘被清洁机构清扫,延长了使用寿命。命。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儿童教育机器人


[0001]本技术属于机器人
,尤其涉及一种儿童教育机器人。

技术介绍

[0002]机器人是一种能够半自主或全自主工作的智能机器。机器人具有感知、决策、执行等基本特征,可以辅助甚至替代人类完成危险、繁重、复杂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服务人类生活,扩大或延伸人的活动及能力范围。
[0003]目前现有技术中,大多儿童教育机器人的操作板均是固定的,对于不同的使用人群来说,操作板固定不便于使用,并且在长时间的使用后,机器人内部会积累灰尘,长此以往,降低了机器人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以上问题,提供一种儿童教育机器人。
[0005]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6]一种儿童教育机器人,包括壳体、滑动机构、清洁机构和减震机构;所述壳体外侧壁转动连接有滚轮;所述清洁机构安装在减震机构顶端;所述减震机构安装在壳体内侧壁上;所述滑动机构安装在壳体上,包括传动组件、连接板、第一齿条、垫板和操作板;所述传动组件固接在减震机构顶端;所述连接板固接在壳体内侧壁上;所述第一齿条通过弹簧与连接板连接,与壳体内侧壁滑动配合,且与传动组件啮合;所述垫板固接在第一齿条侧壁上,与壳体内侧壁滑动配合;所述操作板固接在垫板顶端。
[0007]进一步,所述传动组件包括电机、转动杆、第一斜齿轮、第二斜齿轮、连杆、第三斜齿轮、第四斜齿轮和第一齿轮;所述电机固接在减震机构顶端;所述转动杆转动连接在电机输出端;所述连杆转动连接在壳体内侧壁上;所述第一斜齿轮固接在转动杆端部;所述第二斜齿轮固接在连杆端部,与第一斜齿轮啮合;所述第三斜齿轮固接在连杆上;所述第四斜齿轮转动连接在壳体内侧壁上,与第三斜齿轮啮合;所述第一齿轮转动连接在壳体内侧壁上,与第四斜齿轮同轴。
[0008]进一步,所述减震机构包括减震板、弹性组件、第一气囊、第一滑槽和T形杆;所述减震板固接在壳体内侧壁上;所述弹性组件安装在减震板内部;所述第一气囊固接在减震板底端内壁上;所述第一滑槽固接在减震板底端内壁上,且内部与第一气囊连通;所述T形杆滑动连接在第一滑槽内部。
[0009]进一步,所述弹性组件包括U形杆、滑杆、滑块、第二齿轮、传送带和凸轮;所述滑杆固接在减震板底端内壁上;所述滑块滑动连接在滑杆上,且其底端设有第二齿条;所述U形杆铰接在滑块顶端;所述第二齿轮转动连接在减震板内侧壁上;所述凸轮转动连接在减震板内侧壁上;所述传送带转动连接在减震板内侧壁上,一端与第二齿轮同轴,另一端与凸轮同轴。
[0010]进一步,所述清洁机构包括矩形块、第二气囊、第二滑槽、清洁杆、毛刷和集灰盒;所述矩形块固接在减震板顶端,且其顶端设有凹槽;所述第二气囊固接在凹槽底端;所述第二滑槽固接在矩形块内壁上,内部与第二气囊连通;所述清洁杆滑动连接在第二滑槽中;所述毛刷固接在清洁杆底端;所述集灰盒固接在壳体底端内壁上。
[0011]进一步,所述减震板设有漏灰孔;所述壳体侧壁设有散热孔。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3]本技术中,当电机运转,带动旋转杆旋转,在第一斜齿轮和第二斜齿轮的啮合作用下,使得连杆转动,在第三斜齿轮和第四斜齿轮作用下,使得第一齿条滑动,从而实现操作板的上下滑动。
[0014]在使用过程中,内部积累的灰尘在清洁机构的作用下被清理,从而延长了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15]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6]图1是本技术一种儿童教育机器人的整体图;
[0017]图2是本技术一种儿童教育机器人的局部剖视图;
[0018]图3是图2中A处局部放大图;
[0019]图4是图2中B处局部放大图;
[0020]图5是图2中C处局部放大图;
[0021]图例说明:
[0022]1、壳体;11、滚轮;12、散热孔;2、滑动机构;21、传动组件;211、电机;212、转动杆;213、第一斜齿轮;214、第二斜齿轮;215、连杆;216、第三斜齿轮;217、第四斜齿轮;218、第一齿轮;22、连接板;23、第一齿条;24、垫板;25、操作板;3、清洁机构;31、矩形块;311、凹槽;32、第二气囊;33、第二滑槽;34、清洁杆;35、毛刷;36、集灰盒;4、减震机构;41、减震板;411、漏灰孔;42、弹性组件;421、U形杆;422、滑杆;423、滑块;4231、第二齿条;424、第二齿轮;425、传送带;426、凸轮;43、第一气囊;44、第一滑槽;45、T形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4]下面给出具体实施例。
[0025]请参阅图1-图5,本技术提供一种儿童教育机器人,包括壳体1、滑动机构2、清洁机构3和减震机构4;所述壳体1外侧壁转动连接有滚轮11;所述清洁机构3安装在减震机构4顶端;所述减震机构4安装在壳体1内侧壁上;所述滑动机构2安装在壳体1上,包括传动组件21、连接板22、第一齿条23、垫板24和操作板25;所述传动组件21固接在减震机构4顶
端;所述连接板22固接在壳体1内侧壁上;所述第一齿条23通过弹簧与连接板22连接,与壳体1内侧壁滑动配合,且与传动组件21啮合;所述垫板24固接在第一齿条23侧壁上,与壳体1内侧壁滑动配合;所述操作板25固接在垫板24顶端;工作时,传动组件21运转,带动滑动连接在壳体1内侧壁上的第一齿条23上下滑动,从而使得固接在第一齿条23侧壁上的垫板24进行上下移动,从而实现操作板25的上下移动。
[0026]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传动组件21包括电机211、转动杆212、第一斜齿轮213、第二斜齿轮214、连杆215、第三斜齿轮216、第四斜齿轮217和第一齿轮218;所述电机211固接在减震机构4顶端;所述转动杆212转动连接在电机211输出端;所述连杆215转动连接在壳体1内侧壁上;所述第一斜齿轮213固接在转动杆212端部;所述第二斜齿轮214固接在连杆215端部,与第一斜齿轮213啮合;所述第三斜齿轮216固接在连杆215上;所述第四斜齿轮217转动连接在壳体1内侧壁上,与第三斜齿轮216啮合;所述第一齿轮218转动连接在壳体1内侧壁上,与第四斜齿轮217同轴;工作时,电机211运转,带动转动杆212转动,在第一斜齿轮213和第二斜齿轮214的啮合作用下,使得连杆215转动,从而使得第三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儿童教育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滑动机构(2)、清洁机构(3)和减震机构(4);所述壳体(1)外侧壁转动连接有滚轮(11);所述清洁机构(3)安装在减震机构(4)顶端;所述减震机构(4)安装在壳体(1)内侧壁上;所述滑动机构(2)安装在壳体(1)上,包括传动组件(21)、连接板(22)、第一齿条(23)、垫板(24)和操作板(25);所述传动组件(21)固接在减震机构(4)顶端;所述连接板(22)固接在壳体(1)内侧壁上;所述第一齿条(23)通过弹簧与连接板(22)连接,与壳体(1)内侧壁滑动配合,且与传动组件(21)啮合;所述垫板(24)固接在第一齿条(23)侧壁上,与壳体(1)内侧壁滑动配合;所述操作板(25)固接在垫板(24)顶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儿童教育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21)包括电机(211)、转动杆(212)、第一斜齿轮(213)、第二斜齿轮(214)、连杆(215)、第三斜齿轮(216)、第四斜齿轮(217)和第一齿轮(218);所述电机(211)固接在减震机构(4)顶端;所述转动杆(212)转动连接在电机(211)输出端;所述连杆(215)转动连接在壳体(1)内侧壁上;所述第一斜齿轮(213)固接在转动杆(212)端部;所述第二斜齿轮(214)固接在连杆(215)端部,与第一斜齿轮(213)啮合;所述第三斜齿轮(216)固接在连杆(215)上;所述第四斜齿轮(217)转动连接在壳体(1)内侧壁上,与第三斜齿轮(216)啮合;所述第一齿轮(218)转动连接在壳体(1)内侧壁上,与第四斜齿轮(217)同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儿童教育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机构(4)包括减震板(41)、弹性组件(42)、第一气囊(43)、第一滑槽(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振华刘立恒黎光华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太空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