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碰撞塌缩特征的等速接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705203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7 10:37
一种具有碰撞塌缩特征的等速接头组件。该等速接头组件包括内座圈、外座圈、保持架和一个或多个扭矩传递元件。内座圈驱动地连接到第一轴,而外座圈连接到第二轴。一个或多个外座圈扭矩传递元件凹槽沿着外座圈的内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周向地延伸。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从外座圈的内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径向向内周向地延伸,并且设置成直接邻近外座圈中的一个或多个外座圈扭矩传递元件凹槽。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完全设置在一个或多个外座圈扭矩传递元件凹槽之间,并且不轴向延伸超过凹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具有碰撞塌缩特征的等速接头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本申请要求于2017年7月21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第62/535,389号的权益,该申请以参见的方式整体纳入本文。
本公开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具有碰撞塌缩特征的等速接头。
技术介绍
许多车辆利用一个或多个传动轴组件将由车辆的马达产生的旋转能量传递到车辆的一个或多个车桥组件。在业内众所周知的是,当车桥组件之间的距离或马达与车桥组件之间的距离相对较大时,使用一个或多个传动轴组件将马达的旋转传递至车辆的一个或多个车桥组件。为了将扭矩从一个轴传递至另一个轴,传动轴组件结合使用一个或多个等速接头或万向接头组件。当这些轴是非同轴的或者至少一个轴在运转时具有可变角度时,等速接头或万向接头允许一个轴将扭矩传递至另一个轴。许多传统的传动轴组件的问题在于,当车辆经受碰撞情况时,一个或多个传动轴会弯曲变形并贯穿车辆的乘客室,从而伤害乘客。此外,在碰撞期间,由于力通过传动轴组件传递,传动轴倾向于对与传动轴组件紧密接触或连接到传动轴组件的其他车辆部件造成损坏。因此,有利的是开发一种更安全的传动轴组件,其中,这种传动轴组件的一个或多个等速接头能够吸收碰撞期间产生的至少一部分力而不伤害乘客、不会弯曲变形和/或损坏附近的车辆部件。另外,开发包括可定制的碰撞塌缩特征的等速接头组件将是有利的。
技术实现思路
一种具有碰撞塌缩特征的等速接头组件。该等速接头组件包括内座圈、外座圈、保持架和一个或多个扭矩传递元件。内座圈驱动地连接到第一轴,而外座圈连接到第二轴。一个或多个外座圈扭矩传递元件凹槽沿着外座圈的内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周向地延伸。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从外座圈的内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径向向内周向地延伸,并且设置成直接邻近外座圈中的一个或多个外座圈扭矩传递元件凹槽。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完全设置在一个或多个外座圈扭矩传递元件凹槽之间,并且不轴向延伸超过一个或多个外座圈扭矩传递元件凹槽。根据本公开的前述方面,等速接头组件的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可包括基本圆柱形部分。根据本公开的前述方面中的任一方面,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的基本圆柱形部分所具有的直径可小于一个或多个扭矩传递元件凹槽的最内直径。另外,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的基本圆柱形部分所具有的直径可小于等速接头组件的保持架的最外直径。根据本公开的前述方面中的任一方面,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的基本圆柱形部分可以具有大约1mm至大约25mm的长度。根据本公开的前述方面中的任一方面,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所具有的保持架的最外直径/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的基本圆柱形部分的直径的比值为从大约1.0002至大约1.5。根据本公开的前述方面中的任一方面,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所具有的基本圆柱形部分的长度/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的基本圆柱形部分的直径的比值为从大约0.002至大约0.5。根据本公开的前述方面中的任一方面,其中,在发生碰撞情况时,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使等速接头组件的保持架径向向内塌缩,从而允许第一轴轴向地平移到第二轴的至少一部分中。根据本公开的前述方面中的任一方面,其中,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还可包括倒角部分,该倒角部分将碰撞塌缩特征的基本圆柱形部分连接到等速接头组件的外座圈的内表面。根据本公开的前述方面中的任一方面,其中,倒角部分的角度可以为从大约1°至大约30°。根据本公开的前述方面中的任一方面,在发生碰撞情况时,等速接头组件的保持架可被驱动成与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的倒角部分直接接触,从而使保持架径向向内塌缩,以允许第一轴轴向平移到第二轴的至少一部分中。根据本公开的前述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述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还可包括圆角部分,该圆角部分将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的基本圆柱形部分连接到等速接头组件的外座圈的内表面。根据本公开的前述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述倒圆部分所具有的半径可以是一个或更多个外座圈扭矩传递元件凹槽的所述最内直径的大约一半。根据本公开的前述方面中的任一方面,在发生碰撞情况时,等速接头组件的保持架可被驱动成与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的倒圆部分直接接触,从而使保持架径向向内塌缩,以允许第一轴轴向平移到第二轴的至少一部分中。根据本公开的前述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等速接头组件还可以包括柔性护套和护套罩。护套罩的第一端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可以连接到等速接头组件的外座圈,而护套罩的第二端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可以连接到柔性护套的第一端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另外,柔性护套的第二端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可以连接到第一轴的至少一部分。将第一轴平移到第二轴中所需的力的大小可以取决于:柔性护套的极限拉伸强度、由所述护套罩的第二端部分施加到柔性护套上的夹紧力的大小、以及使等速接头组件的保持架塌缩所需的力的大小。根据本公开的前述方面中的任一方面,在发生碰撞情况时,等速接头组件的保持架可被驱动成与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直接接触。一旦与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接触,保持架就可以将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与外座圈分开所需的一定大小的力施加到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上,从而允许第一轴轴向平移到第二轴的至少一部分中。根据本公开的前述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等速接头组件还可以包括柔性护套和护套罩。护套罩的第一端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可以连接到等速接头组件的外座圈,而护套罩的第二端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可以连接到柔性护套的第一端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另外,柔性护套的第二端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可以连接到第一轴的至少一部分。将第一轴平移到第二轴中所需的力的大小可以取决于:柔性护套的极限拉伸强度、由所述护套罩的第二端部分施加到柔性护套上的夹紧力的大小、以及将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与等速接头组件的外座圈分开所需的力的大小。根据本公开的前述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等速接头组件还可包括插塞构件,该插塞构件连接到外座圈的内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该插塞构件可包括第一基本水平部分、第二基本水平部分和将插塞构件的第一基本水平部分连接到第二基本水平部分的径向向内延伸部分。插塞构件的径向向内延伸部分可包括轴向延伸部分,该轴向延伸部分从插塞构件的径向向内延伸部分向外延伸离开。插塞构件的轴向延伸部分可具有的尺寸和形状适于防止第一轴、内座圈、保持架、一个或多个扭矩传递元件和/或碰撞塌缩特征轴向平移到所述第二轴中超出预定的量。根据本公开的前述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等速接头组件可以是双偏移等速接头或交叉凹槽型(cross-groove)等速接头。附图说明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当根据附图考虑以下详细描述时,本公开的上述优点和其他优点将显而易见,在附图中:图1是具有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等速接头组件的车辆的示意性俯视图;图2是具有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等速接头组件的另一个车辆的示意性俯视图;图3是具有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等速接头组件的又一个车辆的示意性俯视图;图4是具有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等速接头组件的再一个车辆的示意性俯视图;图5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等速接头组件,包括:/n等速接头组件,所述等速接头组件包括内座圈、外座圈、保持架和一个或多个扭矩传递元件;/n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座圈驱动地连接到第一轴;/n其中,所述外座圈驱动地连接到第二轴;/n其中,所述外座圈具有在其中限定中空部分的内表面和外表面;/n其中,一个或多个外座圈扭矩传递元件凹槽沿着所述外座圈的所述内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周向地延伸;/n其中,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从所述外座圈的所述内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径向向内周向地延伸,并且设置成直接邻近所述一个或多个外座圈扭矩传递元件凹槽;/n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完全设置在所述一个或多个外座圈扭矩传递元件凹槽之间,并且不轴向延伸超过所述一个或多个外座圈扭矩传递元件凹槽;/n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还包括将所述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的基本圆柱形部分连接到所述外座圈的所述内表面的倒圆部分;以及/n其中,在发生碰撞情况时,所述等速接头组件的所述保持架被驱动成与所述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的所述倒圆部分直接接触,使所述保持架径向向内塌缩,从而允许所述第一轴的至少一部分轴向平移到所述第二轴的至少一部分中。/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0721 US 62/535,3891.一种等速接头组件,包括:
等速接头组件,所述等速接头组件包括内座圈、外座圈、保持架和一个或多个扭矩传递元件;
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座圈驱动地连接到第一轴;
其中,所述外座圈驱动地连接到第二轴;
其中,所述外座圈具有在其中限定中空部分的内表面和外表面;
其中,一个或多个外座圈扭矩传递元件凹槽沿着所述外座圈的所述内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周向地延伸;
其中,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从所述外座圈的所述内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径向向内周向地延伸,并且设置成直接邻近所述一个或多个外座圈扭矩传递元件凹槽;
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完全设置在所述一个或多个外座圈扭矩传递元件凹槽之间,并且不轴向延伸超过所述一个或多个外座圈扭矩传递元件凹槽;
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还包括将所述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的基本圆柱形部分连接到所述外座圈的所述内表面的倒圆部分;以及
其中,在发生碰撞情况时,所述等速接头组件的所述保持架被驱动成与所述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的所述倒圆部分直接接触,使所述保持架径向向内塌缩,从而允许所述第一轴的至少一部分轴向平移到所述第二轴的至少一部分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速接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的所述基本圆柱形部分所具有的直径小于所述一个或多个扭矩传递元件凹槽的最内直径,并且小于所述等速接头组件的所述保持架的最外直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速接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的所述基本圆柱形部分所具有的长度为大约1mm至大约25m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速接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所具有的所述保持架的最外直径/所述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的所述基本圆柱形部分的直径的比值为从大约1.0002至大约1.5。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速接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所具有的所述基本圆柱形部分的长度/所述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的所述基本圆柱形部分的直径的比值为从大约0.002至大约0.5。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速接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还包括倒角部分。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等速接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倒角部分的所述角度为从大约1°到大约30°。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等速接头组件,其特征在于,在发生碰撞情况时,所述等速接头组件的所述保持架被驱动成与所述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的所述倒角部分直接接触,使所述保持架径向向内塌缩,从而允许所述第一轴的至少一部分轴向平移到所述第二轴的至少一部分中。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速接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倒圆部分所具有的半径大约是所述一个或更多个外座圈扭矩传递元件凹槽的所述最内直径的一半。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速接头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柔性护套和护套罩;
其中,所述护套罩的第一端部分的至少一部分连接到所述等速接头组件的所述外座圈,而所述护套罩的第二端部分的至少一部分连接到所述柔性护套的所述第一端部分的至少一部分;
其中,所述柔性护套的第二端部分的至少一部分连接到所述第一轴的至少一部分;并且
其中,将所述第一轴平移到所述第二轴中所需的力的大小取决于:所述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S·T·奥
申请(专利权)人:德纳汽车系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美国;US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