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空气弹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695850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7 05: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后空气弹簧,该后空气弹簧的上部固定在车身支架上,后空气弹簧的下部固定在下控制臂上,后空气弹簧对应车身支架的中心定位凸台的位置开设有避让槽,避让槽由后空气弹簧上部朝后空气弹簧内凹陷形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后空气弹簧满足了同一平台不同配置的接口通用性,能够在空气弹簧与螺旋弹簧自由切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后空气弹簧
本技术涉及空气悬架
,特别是涉及一种后空气弹簧。
技术介绍
空气弹簧是空气悬架系统的弹性元件,能根据路况调整底盘高度,使得车辆能够适应多种路况条件下的驾驶需求,代替传统螺旋弹簧,可是目前国内匹配空气弹簧的轿车市场仍处于初期阶段,在车型开发策略中,空气弹簧不能作为全配置进行开发,需要考虑同一平台不同配置的接口通用性。由于螺旋弹簧的接口形式与空气弹簧完全不同,为保证车辆使用过程中空气弹簧安全可靠以及装配方便性,空气弹簧接口结构形式是设计中重点关注的方向。一般结构中,前空气弹簧与减振器支柱为总成式供货,前空簧减振器支柱总成的安装方案一般与被动式弹簧结构相同。后空气弹簧的结构形式分为集成式和独立式两种,集成式与前空气弹簧减振器立柱总成结构形式类似;独立式后空气弹簧与减振器独立装配。独立式的后空气弹簧的安装方式受后悬结构形式和硬点布置影响较大,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对接口形式的影响。现有技术的后空气弹簧通常上连接平面的倾斜角度较大,或者平整度不高,由于装配接口的平面度对空气弹簧的受力情况影响较大,车辆行驶过程中会导致应力集中从而降低空气弹簧使用寿命;并且现有的后空气弹簧在上连接平面的接口形式通用性较差,传统车型很难适配空气弹簧,无法共用主、被动悬架形式,而且气管接头设置在侧面,不利于空气管路的插接。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后空气弹簧,提高了后空气弹簧的接口的通用性。本技术提供一种后空气弹簧,所述后空气弹簧的上部固定在车身支架上,所述后空气弹簧的下部固定在下控制臂上,所述后空气弹簧对应所述车身支架的中心定位凸台的位置开设有避让槽,所述避让槽由所述后空气弹簧上部朝所述后空气弹簧内凹陷形成。进一步地,所述后空气弹簧的上部设有定位机构和气管接头,所述后空气弹簧通过所述定位机构固定在所述车身支架上。进一步地,所述定位机构包括凸出于所述后空气弹簧上表面设置的定位销,以及凸出于所述定位销设置的定位卡扣,所述车身支架对应所述定位卡扣开设有第一定位孔,所述定位卡扣穿过所述第一定位孔与所述车身支架卡扣连接,所述车身支架对应所述气管接头开设有第二定位孔。进一步地,所述定位销为异形结构,所述车身支架对应所述定位销的位置设有与所述定位销形状匹配的限位槽,所述限位槽与所述第一定位孔连通。进一步地,所述后空气弹簧的上端面设有弹性缓冲垫。进一步地,所述弹性缓冲垫对应所述后空气弹簧的所述避让槽、所述定位机构和所述气管接头分别设有第一避让孔、第二避让孔和第三避让孔。进一步地,所述后空气弹簧包括上盖板、下盖板以及设置在所述上盖板和所述下盖板之间的气囊,所述定位机构和所述气管接头均设置在所述上盖板的上端面。进一步地,所述气管接头为空心,并与所述气囊内部连通,所述气管接头的接口朝向所述车身支架设置。本技术提供的后空气弹簧通过在对应车身支架的中心定位凸台的位置开设有避让槽,避让槽由后空气弹簧上部朝后空气弹簧内凹陷形成,从而很好地适配了传统车型中由于采用螺旋弹簧而设计的中心定位凸台结构,提高了空气弹簧的接口与螺旋弹簧安装接口的通用性,能够在空气弹簧与螺旋弹簧自由切换。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后空气弹簧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后空气弹簧1的上部固定在车身支架2上,后空气弹簧1的下部固定在下控制臂3上,由于同一平台车辆通常应用螺旋弹簧(图未示),所以在车身支架2设有凸出的中心定位凸台20,用于定位螺旋弹簧的上端,为了满足同一平台的高配置要求,本实施例的后空气弹簧1对应车身支架2的中心定位凸台20的位置开设有避让槽10,避让槽10由后空气弹簧1上部朝后空气弹簧1内凹陷形成,中心定位凸台20位于避让槽10内,避让槽10的深度与中心定位凸台20的厚度相对应,不干涉后空气弹簧1的应用,提高了后空气弹簧1的接口与螺旋弹簧安装接口的通用性,能够在空气弹簧与螺旋弹簧自由切换,从而降低悬架的振动偏频,提高平顺性。后空气弹簧1的上部设有定位机构11和气管接头12,后空气弹簧1通过定位机构11固定在车身支架2上。具体地,定位机构11包括凸出于后空气弹簧1上表面设置的定位销111,以及凸出于定位销111设置的定位卡扣112,车身支架2对应定位卡扣112开设有第一定位孔,后空气弹簧1充气前通过定位卡扣112与车身支架2进行固定,即定位卡扣112穿过第一定位孔与车身支架2卡扣连接。车身支架2对应气管接头12还开设有第二定位孔,以使气管接头12由第二定位孔露出,并且该气管接头12为纵置接头,即气管接头12与后空气弹簧1的轴线相平行,方便空气管路的插接。在本实施例中,定位销111为异形结构,车身支架2对应定位销111的位置设有与定位销111形状匹配的限位槽(图未标),便于定位销111与限位槽之间的装配定位,以及装配后防止后空气弹簧1移位。优选地,定位销111为月牙形凸起,相应的,车身支架2的限位槽为月牙形槽,但本技术不以此为限,定位销111与限位槽间隙配合,起到装配导向和侧向定位的作用,在底盘线合装时不需要人工操作,可实现自动化合装,提高了装配效率。具体地,限位槽与第一定位孔连通。当后空气弹簧1装配于车身支架2上时,后空气弹簧1的定位销111设置在限位槽内,凸出于定位销111上表面的定位卡扣112于第一定位孔伸出,从而使得后空气弹簧1通过定位卡扣112与车身支架2固定,解决了安装时空气弹簧的悬吊问题。优选地,由于装配接口的平面度对后空气弹簧1的受力情况影响较大,因此将后空气的上盖板101设计为平面,即定位机构11与气管接头12的在后空气弹簧1的安装面为同一水平面。在本实施例中,在后空气弹簧1的上端面设有弹性缓冲垫13,用以消除车身支架2平面度对后空气弹簧1耐久性能的影响,使得车辆行驶过程中会避免应力集中从而降低空气弹簧使用寿命。具体地,弹性缓冲垫13对应后空气弹簧1的避让槽10、定位机构11和气管接头12分别设有第一避让孔、第二避让孔和第三避让孔(图未标),即中心定位凸台20能够穿过第一避让孔延伸到后空气弹簧1的避让槽10内,定位机构11和气管接头12分别由弹性缓冲垫13的第二避让孔和第三避让孔伸出。其中,定位机构11和气管接头12分布于避让槽10的相对两侧,更具体地,定位机构11和气管接头12与避让槽10位于同一轴线上。优选地,弹性缓冲垫13采用橡胶垫,具有良好的压缩变形能力。在具体实施时,后空气弹簧1为两个,分别对称分布在车辆后悬架系统左右两侧,每个空气弹簧设置在对应的车身支架2与下控制臂3之间。其中,左侧空气弹簧设置在车身支架2与左下控制臂3之间,右侧空气弹簧设置在车身支架2与右下控制臂3之间。在本实施例中,车身支架2为纵梁或副车架,下控制臂3为H型臂,在运动性和舒适性上有优秀的表现,后空气弹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后空气弹簧,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空气弹簧(1)的上部固定在车身支架(2)上,所述后空气弹簧(1)的下部固定在下控制臂(3)上,所述后空气弹簧(1)对应所述车身支架(2)的中心定位凸台(20)的位置开设有避让槽(10),所述避让槽(10)由所述后空气弹簧(1)上部朝所述后空气弹簧(1)内凹陷形成。/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空气弹簧,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空气弹簧(1)的上部固定在车身支架(2)上,所述后空气弹簧(1)的下部固定在下控制臂(3)上,所述后空气弹簧(1)对应所述车身支架(2)的中心定位凸台(20)的位置开设有避让槽(10),所述避让槽(10)由所述后空气弹簧(1)上部朝所述后空气弹簧(1)内凹陷形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空气弹簧,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空气弹簧(1)的上部设有定位机构(11)和气管接头(12),所述后空气弹簧(1)通过所述定位机构(11)固定在所述车身支架(2)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空气弹簧,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机构(11)包括凸出于所述后空气弹簧(1)上表面设置的定位销(111),以及凸出于所述定位销(111)设置的定位卡扣(112),所述车身支架(2)对应所述定位卡扣(112)开设有第一定位孔,所述定位卡扣(112)穿过所述第一定位孔与所述车身支架(2)卡扣连接,所述车身支架(2)对应所述气管接头(12)开设有第二定位孔。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空气弹簧,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静静胡鹏殷吕戴强欧天巧鹿永志魏林蒋弘扬张三春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吉利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