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浮式水陆两栖车的车架总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620175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0 10:5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布了一种全浮式水陆两栖车的车架总成,它包括车架总成、防滚架总成和保险杠总成。所有组成部件,均选自抗海水腐蚀、耐酸碱氧化、且质轻高强的钛合金材质,经特殊冲压弯制加工成型后、在工装夹具控制下有序装配焊接成一个整体,该种车架总成设计科学、结构合理、具有较好的承载能力、抗碰撞和抗翻滚能力,能便捷地装配多种浮力装置、折叠式浮筒或滑水板,因而能较好满足开发多种全浮式水陆两栖车的迫切需要。的迫切需要。的迫切需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全浮式水陆两栖车的车架总成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到一般水陆两栖车的车架总成,具体地说是一种具有较好的承载能力和抗翻滚性能、且适合便捷装配多种浮力装置的全浮式水陆两栖车的车架总成。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水陆两栖车为了获得车辆水面浮渡所需浮力,一般均采用“对车体进行全密封,以此增大其排水量”的技术方案。目前国内外制造的水陆两用车一般均借用越野车的车架底盘,这种车架虽可使车辆获得较好的陆地通过性,并具有较好的防碰撞能力,但也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普通越野车的车架难以对其改造,无法满足车辆水面浮渡时所有车轮均可向上折叠提升的特殊要求,因而显著地增加车辆水面运行的水阻力;二是车体完成涉水密封后整备质量显著增重,车辆的水上行驶阻力也随之成倍增加。上述两种情况导致车辆水面运行时速显著降低,能耗大幅上升,从而严重地影响了整车的综合性能。
[0003]专利号为ZL 201710300573.X,专利技术名称“一种多轮式两栖车车架总成”的专利技术专利,公开的技术方案为:该种多轮式两栖车车架总成由上框架、中框架、门形框、上横梁、引擎盖框、上纵梁、边竖梁、上撑梁、下撑梁、轮毂座总成1、前U 形梁、下纵梁、后U形梁、边纵梁和后竖梁等部件有序装配焊接而成,具有较好的抗碰撞性能、可大幅提升车辆的抗翻滚能力,能较好地满足开发多轮式或履带式水陆两用车艇的迫切需要。
[0004]专利号为ZL 201710297731.0,专利技术名称“一种承载式车架总成”的专利技术专利,公开的技术方案为:该种承载式车架总成由前盖框、面板框、1
#
门形框、2
#
门形框、前下纵梁、U形横梁、门框梁、钩形梁、上纵梁、下纵梁、后横梁、前横梁、发动机吊装座、中纵梁、转臂座、减震器座、角形杠、摇臂座总成、纵杠和空桨座等部件有序装配焊接而成,具有较好的抗碰撞性能、可大幅提升车辆的抗翻滚能力,能较好地满足开发多轮式水陆两用车艇的迫切需要。
[0005]专利号为ZL 201710967449.9,专利技术名称“一种水陆两栖吉普车的车架总成”的专利技术专利,公开的技术方案为:该种水陆两栖吉普车的车架总成由环形梁、前门形梁、后门形梁、中U形梁、前U形梁、前角梁、后角梁、后U形梁、中底梁、前底梁、后底梁、加强板和车身座等部件有序装配焊接而成,具有较好的抗碰撞性能、可大幅提升车辆的抗翻滚能力,能较好地满足开发多种水陆两用车艇的迫切需要。
[0006]上述专利技术专利虽均涉及到水陆两栖车的车架总成,但均未提及“无需再对车体进行密封”、“可使车辆实现水面全浮而永不沉没”、“完全满足车辆便捷装配多种浮力装置需要”的全浮式车架总成。也均未提及将“车架总成”、“防滚架总成”与“保险杠总成”三者分别设装的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设计科学、结构合理、性能可靠、易于制造、成本低廉,具有较好的承载能力和安全防护性能,可显著减少车辆发生翻滚时对人车造成损伤,能较好满足便捷装配多种浮力装置、折叠式浮筒或滑水板,能广泛适应发动机中置和后置需
要的“全浮式水陆两栖车的车架总成”。
[0008]该种车架总成的所有组成部件,均选自抗海水腐蚀、耐酸碱氧化、且质轻高强的钛合金材质,经特殊冲压弯制加工成型后、在工装夹具控制下有序装配焊接成一个整体,因而能较好满足开发多种全浮式水陆两栖车的迫切需要。
[0009]本专利技术是采取如下的技术方案实现其专利技术目的的。一种全浮式水陆两栖车的车架总成,它包括车架总成100、防滚架总成200和保险杠总成300。
[0010]其中,所述车架总成100由两个纵梁101、门形梁102、两个边梁103、前横梁104、后横梁105、两个前悬架框106、两个后悬架框107、后围杠108、两个前支撑杠109、两个后支撑杠110、U型杠111、四个竖杠112、前底横梁113、中底横梁114、后底横梁115、底纵梁116、两个发动机安装杠117、十六个摇臂座118、四个减震器座119、中横杠120和后横杠121组成。
[0011]所述纵梁101既可选用由三段独立的钛合金异型管依次有序连接、经铆焊和螺栓加固而成的组合式大梁,也可选用一根完整的由钛合金材质冲压成型的槽形状大梁。
[0012]两所述纵梁10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前横梁104和所述后横梁105有序焊接。
[0013]所述门形梁102上有序开设有若干安装孔,门形梁102的两端有序焊接在两所述边梁103前部的预设位置上。
[0014]两所述边梁103的两端分别有序焊接在所述两纵梁101的外侧,并与两纵梁101在同一水平线上。
[0015]所述前横梁104上有序开设有若干安装孔,前横梁104的两端有序焊接在两所述纵梁101的前端。
[0016]所述后横梁105上也有序开设有若干安装孔,后横梁105的两端有序焊接在两所述纵梁101的后端。
[0017]两所述前悬架框106的两端分别有序焊接在两所述纵梁101前部下方的预设位置上。
[0018]两所述后悬架框107的两端分别有序焊接在两所述纵梁101后部下方的预设位置上。
[0019]所述后围杠108的两端分别有序焊接在两所述边梁103后部的预设位置上,后围杠108的两侧和后部有序开设有若干安装孔。
[0020]两所述前支撑杠109的两端分别有序焊接在所述两纵梁101前部上方和所述U型杠111中部下方的预设位置上。
[0021]两所述后支撑杠110的两端分别有序焊接在所述两纵梁101后部上方和所述后围杠108中部下方的预设位置上。
[0022]所述U型杠111的两端分别有序焊接在所述门形梁102前边的预设位置上。
[0023]两所述竖杠11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U型杠111前端的下方和所述前横梁104的上方有序焊接,另两所述竖杠11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后围杠108后端的下方和所述后横梁105的上方有序焊接。
[0024]所述前底横梁113的两端有序焊接在两所述前悬架框106下边内侧的预设位置上。
[0025]所述中底横梁114的两端有序焊接在两所述纵梁101中部内侧的预设位置上。
[0026]所述后底横梁115的两端有序焊接在两所述后悬架框107下边内侧的预设位置上。
[0027]所述底纵梁116的两端有序焊接在所述前底横梁113和所述中底横梁114的预设位
置上。
[0028]两所述发动机安装杠117的两端有序焊接在所述中底横梁114和所述后横杠121的预设位置上。
[0029]所述摇臂座118共设有十六个,其中四个分别有序焊装在两所述纵梁101前部外侧的预设位置上、四个分别有序焊装在两所述前悬架框106下边外侧的预设位置上,四个分别有序焊装在两所述纵梁101后部外侧的预设位置上、四个分别有序焊装在两所述后悬架框107下边外侧的预设位置上,各摇臂座118上均开设有若干安装孔。
[0030]所述减震器座119共设有四个,其中两个分别有序焊接在两所述前支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浮式水陆两栖车的车架总成,它包括车架总成(100)、防滚架总成(200)和保险杠总成(300);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总成(100)由纵梁(101)、门形梁(102)、边梁(103)、前横梁(104)、后横梁(105)、前悬架框(106)、后悬架框(107)、后围杠(108)、前支撑杠(109)、后支撑杠(110)、U型杠(111)、竖杠(112)、前底横梁(113)、中底横梁(114)、后底横梁(115)、底纵梁(116)、发动机安装杠(117)、摇臂座(118)、减震器座(119)、中横杠(120)和后横杠(121)组成;其中,所述纵梁101既可选用由三段独立的钛合金异型管依次有序连接、经铆焊和螺栓加固而成的组合式大梁,也可选用一根完整的由钛合金材质冲压成型的槽形状大梁,两纵梁(10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前横梁(104)和所述后横梁(105)有序焊接;所述门形梁(102)上有序开设有若干安装孔,门形梁(102)的两端有序焊接在两所述边梁(103)前部上方的预设位置上;两所述边梁(103)的两端分别有序焊接在所述两纵梁(101)的外侧的预设位置上;所述前横梁(104)上有序开设有若干安装孔,前横梁(104)的两端有序焊接在两所述纵梁(101)的前端;所述后横梁(105)上也有序开设有若干安装孔,后横梁(105)的两端有序焊接在两所述纵梁(101)的后端;两所述前悬架框(106)的两端分别有序焊接在两所述纵梁(101)前部下方的预设位置上;两所述后悬架框(107)的两端分别有序焊接在两所述纵梁(101)后部下方的预设位置上;所述后围杠(108)的两端分别有序焊接在两所述边梁(103)后部上方的预设位置上,后围杠(108)的两侧和后部有序开设有若干安装孔;两所述前支撑杠(109)的两端分别有序焊接在所述两纵梁(101)前部上方和所述U型杠(111)中部下方的预设位置上;两所述后支撑杠(110)的两端分别有序焊接在所述两纵梁(101)后部上方和所述后围杠(108)中部下方的预设位置上;所述U型杠(111)的两端分别有序焊接在所述门形梁(102)前边的预设位置上;两所述竖杠(11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U型杠(111)前端的下方和所述前横梁(104)的上方有序焊接,另两所述竖杠(11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后围杠(108)后端的下方和所述后横梁(105)的上方有序焊接;所述前底横梁(113)的两端有序焊接在两所述前悬架框(106)下边内侧的预设位置上;所述中底横梁(114)的两端有序焊接在两所述纵梁(101)中部内侧的预设位置上;所述后底横梁(115)的两端有序焊接在两所述后悬架框(107)下边内侧的预设位置上;所述底纵梁(116)的两端有序焊接在所述前底横梁(113)和所述中底横梁(114)的预设位置上;两所述发动机安装杠(117)的两端有序焊接在所述中底横梁(114)和所述后横杠(121)的预设位置上;所述摇臂座(118)共设有十六个,其中四个分别有序焊装在两所述纵梁(101)前部外侧的预设位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兴华
申请(专利权)人:益阳天华两栖车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