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的侧围外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586289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0 10: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的侧围外板,包括:侧围外板主体;设置于所述侧围外板主体下端且沿所述汽车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的过液孔,通过所述过液孔能向车内注入或排出电泳液,还能通过所述过液孔向车内注蜡;所述过液孔的开口朝向所述侧围外板主体的外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调整侧围外板主体边缘区域的过液孔位置,能够实现过液孔的多功能使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过液孔需单独进行侧冲孔加工且加工难的问题,使得过液孔可以和侧围外板主体上其它同向冲孔在同一工序模具上进行冲压,大幅简化了侧围外板的制备工序,降低零件工装的开发成本以及制备成本。制备成本。制备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的侧围外板


[0001]本技术属于汽车
,具体涉及一种汽车的侧围外板。

技术介绍

[0002]侧围外板也称为车身外蒙皮,属车身外覆盖件。侧围外板设计过程中受到外部环境限制较多,如车身外造型,车身密封系统,外饰等安装或与侧围匹配的零件,导致侧围外板结构复杂,工艺难度较大。为保证零件外观品质,目前多数侧围外板制造工序为五序,部分车型因造型过于复杂,侧围外板工序可达到六序或者更多,导致汽车的开发和制备成本居高不下,从而不利于汽车的推广应用。
[0003]侧围外板传统的制备方法是将异形基材挤压拉伸塑造成型,但是在这个处理的过程,侧围外板的圆角区域容易发生变薄或起皱,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开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上述部分或全部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汽车的侧围外板,通过调整侧围外板局部区域结构特征,从而减少侧围外板制造工序,降低零件工装的开发成本。
[000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的侧围外板,包括:设置于所述侧围外板下端且沿所述汽车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的过液孔,通过所述过液孔能向车内注入或排出电泳液,还能通过所述过液孔向车内注蜡;所述过液孔的开口朝向所述侧围外板的外侧。
[0006]进一步地,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侧围外板主体底部且沿所述汽车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的排液槽,通过所述排液槽能将残存于车内的电泳液排出;所述排液槽的开口朝向所述侧围外板主体的下侧。
[0007]进一步地,相邻所述排液槽的间距小于相邻所述过液孔的间距。
[0008]进一步地,还包括与所述过液孔间隔设置的吸皱单元,能够防止所述侧围外板主体起皱。
[0009]进一步地,所述吸皱单元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吸皱加强筋,所述第一吸皱加强筋为朝向所述侧围外板主体的内侧凹陷的筋结构。
[00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吸皱加强筋与所述过液孔同轴设置,且所述第一吸皱加强筋的长度大于与所述过液孔的长度。
[00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吸皱加强筋为长腰形筋,所述过液孔为长腰孔;所述过液孔的开口方向与所述排液槽的开口方向相垂直。
[0012]进一步地,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侧围外板主体的圆角区域的第二吸皱加强筋和冲压凸台。
[0013]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吸皱加强筋为朝向所述侧围内板主体的内侧凹陷的筋结构。
[0014]本技术通过调整侧围外板主体边缘区域的过液孔位置,能够实现过液孔的多功能使用,在车身钣金件的制造过程中电泳液能通过该过液孔均匀涂装在车身内部,待电泳液涂装完毕后,未被涂装的多余电泳液还能由此过液孔排出,待车身内部风干后,还可以
通过该过液孔向车身内部注蜡,进而完成车身的注蜡工艺。本技术的侧围外板,相较于现有技术过液孔位于侧围外板底部的结构设计,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过液孔需单独进行侧冲孔加工且加工难的问题,使得过液孔可以和侧围外板主体上其它同向冲孔在同一工序模具上进行冲压,大幅简化了侧围外板的制备工序,降低零件工装的开发成本以及制备成本。
附图说明
[00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0016]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示侧围外板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图1所示侧围外板的局部视图一:
[0018]图3为图1所示侧围外板的局部视图二。
[0019]附图标记说明:侧围外板100,侧围外板主体1,过液孔2,吸皱单元3,排液槽4,第二吸皱加强筋5,冲压凸台6。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0021]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的侧围外板100,包括:侧围外板主体1;设置于侧围外板主体1下端且沿汽车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的过液孔2,通过过液孔2能向汽车内注入或排出电泳液,还能通过过液孔2向汽车内注蜡;过液孔2的开口朝向侧围外板主体1的外侧。
[0022]本实施例通过调整侧围外板主体1边缘区域的过液孔位置,使得过液孔2位于侧围外板主体1的下端,且沿汽车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从而能够实现过液孔2的多功能使用,在车身钣金件的制造过程中电泳液能通过该过液孔2均匀涂装在车身内部,待电泳液涂装完毕后,未被涂装的多余电泳液还能由此过液孔2排出,待车身内部风干后,还可以通过该过液孔2向车身内部注蜡,进而完成车身的注蜡工艺。本实施方式中设计过液孔2的开口朝外,一方面便于侧围外板主体1上过液孔2的冲孔加工;另一方面便于电泳注液管的插入与拔出,使得后续的工序更加便捷。本实施方式中的侧围外板100,相较于现有技术过液孔2位于侧围外板100底部的结构设计,解决了过液孔2单独进行侧冲孔加工且加工难的问题,使得过液孔2可以和侧围外板主体1上其它同向冲孔在同一工序模具上实现冲压,大幅简化了侧围外板100的制备工序,降低零件工装的开发成本以及制备成本。
[0023]本技术的侧围外板100还包括与过液孔2间隔设置的吸皱单元3,能防止侧围外板主体1起皱。本实施方式通过调整侧围外板主体1裙边区域冲孔位置,使得过液孔2能够一孔多用,从而减少侧围外板主体1上的冲孔数量及制造工序,为保证侧围外板100门槛区域面的光滑度,通过设计与过液孔2间隔排布的吸皱单元3,以增强侧围外板100的吸皱能力,并能使得吸皱单元3和过液孔2可以在同一工序上制备完成,本实施方式中设计的吸皱
单元3,在不增加制备工序的基础上,一方面可以防止侧围外板100型面起皱;另一方面还能提高侧围外板100安装面的刚度。
[0024]本实施方式中的吸皱单元3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吸皱加强筋,第一吸皱加强筋为朝向侧围外板主体1的内侧凹陷的筋结构。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一个吸皱单元3包括三个相邻设计的第一吸皱加强筋,能够大幅提升吸皱单元3的吸皱能力,确保侧围外板100的光滑度及结构强度。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吸皱加强筋与过液孔2同轴设置,且第一吸皱加强筋的长度大于过液孔2的长度。在过液孔2的同一轴向上设置与其间隔排布的第一吸皱加强筋,保证了挤压成型后的侧围外板不会起皱,同时提升了侧围外板的整体强度,使得侧围外板整体拉伸时不会产生开裂的现象,利于保证侧围外板100整体的结构强度及刚度。
[0025]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吸皱加强筋为长腰形筋,过液孔2为长腰孔。本实施方式中把过液孔2设计为长腰孔,便于电泳注液管的插入与拔出。
[0026]本实施例的侧围外板100还包括设置于侧围外板主体1底部且沿汽车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的排液槽4,通过排液槽4能将残存于车内的电泳液排出;排液槽4的开口朝向侧围外板主体1的下侧。由于过液孔2的开口朝外,使得电泳液外排后,汽车内部仍会有一部分残存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的侧围外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侧围外板主体;设置于所述侧围外板主体下端且沿所述汽车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的过液孔,通过所述过液孔能向汽车内注入或排出电泳液,还能通过所述过液孔向汽车内注蜡;所述过液孔的开口朝向所述侧围外板主体的外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侧围外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侧围外板主体底部且沿所述汽车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的排液槽,通过所述排液槽能将残存于车内的电泳液排出;所述排液槽的开口朝向所述侧围外板主体的下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的侧围外板,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排液槽的间距小于相邻所述过液孔的间距。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侧围外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过液孔间隔设置的吸皱单元,能够防止所述侧围外板主体起皱。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的侧围外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峰
申请(专利权)人:爱驰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