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卸车上防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454548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25 04: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卸车上防护装置,包括上防护板,所述上防护板的左、右侧分别连接有上防护侧翼板,其中一个所述上防护侧翼板连接于所述上防护板的上板上表面及前立板前侧面,另一个所述上防护侧翼板连接于所述上防护板的上板下表面及前立板后侧面,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防护板的上板及前立板上设有多个在一面形成凹槽而在另一面对应形成凸起的第一压型结构,所述第一压型结构位于两个所述上防护侧翼板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自卸车上防护装置结构设计简单巧妙,能够提升上装强度,降低上装重量,并满足法规要求。并满足法规要求。并满足法规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卸车上防护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自卸车
,尤指一种自卸车上防护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随着国家法规的日趋严格,对车辆的红外线检测及称重上户已大面积普及,而合规的车已成为生产企业的难题。在满足承载的前提下,需要尽可能降低车身的自重,这成为重中之重。
[0003]自卸车上防护作为货箱的重要部分,起到保护液压系统、驾驶室的作用,其结构强度及重量对上装有很大的影响。
[0004]提升上防护强度、降低上防护重量使自卸车上装更适应法规的变化趋势。
[0005]因此,如何设计一种能提升上防护强度、降低上防护重量的自卸车上防护装置,使自卸车适应法规的要求,是本专利技术人潜心研究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卸车上防护装置,其结构设计简单巧妙,能够提升上装强度,降低上装重量,并满足法规要求。
[000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自卸车上防护装置,包括上防护板,所述上防护板的左、右侧分别连接有上防护侧翼板,其中一个所述上防护侧翼板连接于所述上防护板的上板上表面及前立板前侧面,另一个所述上防护侧翼板连接于所述上防护板的上板下表面及前立板后侧面,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防护板的上板及前立板上设有多个在一面形成凹槽而在另一面对应形成凸起的第一压型结构,所述第一压型结构位于两个所述上防护侧翼板之间。
[0008]本技术自卸车上防护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压型结构沿所述上防护板的上板、前立板的长度方向设置。
[0009]本技术自卸车上防护装置,其中所述上防护侧翼板上设有在一面形成凹槽而在另一面对应形成凸起的第二压型结构,所述第二压型结构位于两个所述上防护侧翼板之间。
[0010]本技术自卸车上防护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压型结构沿所述上防护侧翼板的轴心线方向设置。
[0011]本技术自卸车上防护装置,其中所述上防护侧翼板的上板上端及前立板前侧端设置有折边。
[0012]本技术自卸车上防护装置,其中所述上防护板的上板上表面连接有多个沿宽度方向设置的第一加强立柱,所述第一加强立柱的一端设置于所述上防护板的前立板的上端。
[0013]本技术自卸车上防护装置,其中所述上防护板的前立板前侧面连接有多个第二加强立柱,所述第二加强立柱的上端支撑于所述第一加强立柱的一端。
[0014]本技术自卸车上防护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加强立柱、第二加强立柱的横截面为U形。
[0015]采用上述方案后,本技术自卸车上防护装置通过在上防护板的上板及前立板上分别设置第一压型结构,提升了上防护板的抗变形能力,通过在上防护侧翼板的中部即轴心线部位设置第二压型结构以及在上防护侧翼板的上端及前侧端上设置折边,整体提升了上防护侧翼板的强度,从而达到了提升上防护装置强度、降低了上防护装置重量的效果,本技术结构设计简单巧妙,可满足法规对车辆的要求。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技术自卸车上防护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本技术自卸车上防护装置的上防护板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3是本技术自卸车上防护装置的第一加强立柱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4是本技术自卸车上防护装置的第二加强立柱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0]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21]如图1所示本技术自卸车上防护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包括上防护板1,参考图2所示,其大致呈倒置的L形,上防护板1的左、右侧分别连接有上防护侧翼板2,上防护侧翼板2也为大致呈倒置的L形。其中一个上防护侧翼板2通过接触焊接于上防护板1的上板上表面及前立板的前侧面,另一个上防护侧翼板2通过接触焊接于上防护板1的上板下表面及前立板后侧面,其中上防护板1的上板及前立板上通过压型工艺成型有多个在一面形成凹槽而在另一面对应部位形成凸起的第一压型结构3,第一压型结构3位于两个上防护侧翼板2之间。第一压型结构3沿上防护板1的上板、前立板的长度方向设置。本实施例在上防护板1的上板的第一压型结构3设置为两个,两个第一压型结构3为在上板下表面形成凹槽在上表面对应部位形成凸起的结构,在上防护板1的前立板的第一压型结构3设置为一个,其为在前立板前侧面形成凹槽在后侧面对应部位形成凸起的结构。
[0022]上防护侧翼板2上沿轴心线方向通过压型工艺成型有在一面形成凹槽而在另一面对应部位形成凸起的第二压型结构4,第二压型结构4位于两个上防护侧翼板2之间。本实施例在上防护侧翼板2上的第二压型结构4为在内侧面形成凹槽在外侧面对应部位形成凸起的结构。上防护侧翼板2的上板上端及前立板的前侧端设置有折边5,本实施例的折边5向外翻折。
[0023]上防护板1的上板上表面通过接触焊接有多个沿宽度方向设置的第一加强立柱6,本实施例第一加强立柱6设置为两个,且间隔设置于两个上防护侧翼板2之间的部位,参考图3所示,第一加强立柱6的横截面为U形,第一加强立柱6的前端设置于上防护板1的前立板的上端部位。
[0024]上防护板1的前立板前侧面通过接触焊接有多个第二加强立柱7,本实施例第二加强立柱7设置为两个,且间隔设置于两个上防护侧翼板2之间的部位,参考图4所示,第二加强立柱7的横截面为U形。两个第二加强立柱7的上端支撑于两个第一加强立柱6的前端。
[0025]本技术自卸车上防护装置通过在上防护板1的上板及前立板上分别设置第一
压型结构3,提升了上防护板1的抗变形能力,通过在上防护侧翼板2的中部即轴心线部位设置第二压型结构4以及在上防护侧翼板2的上端及前侧端上设置折边5,整体提升了上防护侧翼板2的强度,从而达到了提升上防护装置强度、降低了上防护装置重量的效果,本技术结构设计简单巧妙,可满足法规对车辆的要求。
[0026]以上所述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技术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技术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工程技术人员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技术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卸车上防护装置,包括上防护板,所述上防护板的左、右侧分别连接有上防护侧翼板,其中一个所述上防护侧翼板连接于所述上防护板的上板上表面及前立板前侧面,另一个所述上防护侧翼板连接于所述上防护板的上板下表面及前立板后侧面,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防护板的上板及前立板上设有多个在一面形成凹槽而在另一面对应形成凸起的第一压型结构,所述第一压型结构位于两个所述上防护侧翼板之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卸车上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型结构沿所述上防护板的上板、前立板的长度方向设置。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卸车上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防护侧翼板上设有在一面形成凹槽而在另一面对应形成凸起的第二压型结构,所述第二压型结构位于两个所述上防护侧翼板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柳东阳刘国庆赵玉鑫孙昊维
申请(专利权)人:三河市新宏昌专用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