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卸料车厢内隔断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403940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21 14: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自卸料车厢内隔断结构,包括车厢,所述车厢两侧面设有第一门框及第二门框,所述第一门框内铰接有第一车厢门,所述第二门框内铰接有第二车厢门,所述第一车厢门截面形状呈凸状,所述第二车厢门截面形状呈凹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自卸料车厢内隔断结构,车厢两侧铰接有两扇车厢门,当产品需要独立空间时,可以转动两边门栓主轴上的把手,打开两侧的车厢门,然后将两扇车厢门栓在一起将整个车厢隔断成两个独立空间,当不需要使用时,可以打开三个门栓,将两扇门复位至门框内,解决了因传统方式导致木板滑落,不易安装拆卸等问题。等问题。等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卸料车厢内隔断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货车车厢隔断
,特别是一种自卸料车厢内隔断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网络电商平台的不断发展,物流行业保证了其产品能够销往全国各地,货车是其最为主要的一种交通方式,而有些货物需要单独存放,其数量又较少,导致货车车厢内较为空旷,损失了大量的空间及利益,针对这一问题,目前的解决方案是:使用木板将车厢隔开,并在其边角处用木板斜靠固定。这种解决方案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货车长途运输经常颠簸,容易造成木板滑落、木板容易被腐蚀,需要经常更换、安装和拆卸麻烦,增大了人工成本等等。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卸料车厢内隔断结构,使用两块形状对应的车厢门将车厢隔开。
[0004]本技术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0005]一种自卸料车厢内隔断结构,包括车厢,所述车厢两侧面设有第一门框及第二门框,所述第一门框内铰接有第一车厢门,所述第二门框内铰接有第二车厢门,所述第一车厢门截面形状呈凸状,所述第一车厢门的凸口方向朝向所述车厢尾部;所述第一车厢门的凸口处的顶部及底部对称设置有第一门栓和第二门栓,所述第一门栓包括腔体和凹槽,所述腔体和所述凹槽内设置有主轴,所述腔体内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有第一限位板和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一限位板固定穿套在主轴上,所述第二限位板固定在所述腔体的底部,所述主轴依次穿过所述腔体内部的所述第一限位板及所述第二限位板,所述主轴上位于所述第一限位板及所述第二限位板间的部分套有复位弹簧,所述主轴底部装有把手,所述第二门栓结构与所述第一门栓结构相同;所述第二车厢门截面形状呈凹状,所述第二车厢门的凹口方向朝向所述车厢尾部,所述第二车厢门凹口的上边框、下边框上对应设置有第一门栓插接孔、第二门栓插接孔。
[0006]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门栓的腔体开设在所述第一车厢门凸口处的顶部,所述第一门栓的凹槽开设在所述第一门栓腔体的下侧,所述第二门栓的腔体开设在所述第一车厢门凸口处的底部,所述第二门栓的凹槽开设在所述第二门栓的腔体的上侧。
[0007]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车厢门截面形状呈凹状,所述第二门框嵌入所述第二车厢门凹部内部分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有第三门栓和第四门栓,所述第三门栓和所述第四门栓与所述第一门栓结构相同。
[0008]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门栓的腔体开设在所述第二门框凸口处的顶部,所述第三门栓的凹槽开设在所述第三门栓的腔体的下侧,所述第四门栓的腔体开设在所述第二门框凸口处的底部,所述第四门栓的凹槽开设在所述第四门栓的腔体的上侧。
[0009]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门框上与所述第一车厢门上的所述第一门栓、
所述第二门栓相对的位置上开设有第三门栓插接孔及第四门栓插接孔。
[0010]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车厢门凸口中部开设有第五门栓,所述第五门栓包括第二凹槽和插销,所述插销穿过所述第一车厢门穿入所述第一门框,所述第二车厢门凹口的侧边框上对应设置有第五门栓插接口。
[001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一种自卸料车厢内隔断结构,车厢两侧铰接有两扇车厢门,当产品需要独立空间时,可以转动两边门栓主轴上的把手,打开两侧的车厢门,然后将两扇车厢门栓在一起将整个车厢隔断成两个独立空间,当不需要使用时,可以打开三个门栓,将两扇门复位至门框内,解决了因传统方式导致木板滑落,不易安装拆卸等问题。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一种自卸料车厢内隔断结构一较佳实施例的剖面图;
[0013]图2为一种自卸料车厢内隔断结构一较佳实施例的正视图;
[0014]图3为第一车厢门与第一门框位置关系示意图;
[0015]图4为第二车厢门与第二门框位置关系示意图;
[0016]图5为第一门栓和第四门栓结构及方向示意图;
[0017]图6为第二门栓和第五门栓结构及方向示意图;
[0018]图7为第三门栓结构示意图;
[0019]图8为第二车厢门剖面图;
[0020]图9为第一门框剖面图;
[0021]图10为第二门框剖面图 。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3]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0024]请同时参见图1至图6,本技术提供一种自卸料车厢内隔断结构,包括车厢1,所述车厢1两侧面设有第一门框2及第二门框4,所述第一门框2内铰接有第一车厢门3,所述第二门框4内铰接有第二车厢门5,所述第一车厢门3截面形状呈凸状,所述第一车厢门3的凸口方向朝向所述车厢1尾部;所述第一车厢门3的凸口处的顶部及底部对称设置有第一门栓6和第二门栓7,所述第一门栓6包括腔体64和凹槽67,所述腔体64和所述凹槽67内设置有主轴61,所述腔体64内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有第一限位板62和第二限位板65,所述第一限位板62固定穿套在主轴61上,所述第二限位板65固定在所述腔体64的底部,所述主轴61
依次穿过所述腔体64内部的所述第一限位板62及所述第二限位板65,所述主轴61上位于所述第一限位板62及所述第二限位板65间的部分套有复位弹簧63,所述主轴61底部装有把手66,所述第二门栓7结构与所述第一门栓6结构相同;所述第二车厢门5截面形状呈凹状,所述第二车厢门5的凹口方向朝向所述车厢1尾部,所述第二车厢门5凹口的上边框、下边框上对应设置有第一门栓插接孔51、第二门栓插接孔52,第一车厢门3和第二车厢门5不使用时固定在第一门框2和第二门框4内。
[0025]请同时参见图1至图6,本技术提供一种自卸料车厢内隔断结构,所述第一门栓6的腔体64开设在所述第一车厢门3凸口处的顶部,所述第一门栓6的凹槽67开设在所述第一门栓6的腔体64的下侧,所述第二门栓7的腔体74开设在所述第一车厢门3凸口处的底部,所述第二门栓7的凹槽77开设在所述第二门栓7的腔体74的上侧。
[0026]请同时参见图1至图10,本技术提供一种自卸料车厢内隔断结构,所述第二车厢门5截面形状呈凹状,所述第二门框4嵌入所述第二车厢门5凹部内部分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有第三门栓9和第四门栓10,所述第三门栓9和所述第四门栓10与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卸料车厢内隔断结构,包括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厢两侧面设有第一门框及第二门框,所述第一门框内铰接有第一车厢门,所述第二门框内铰接有第二车厢门,所述第一车厢门截面形状呈凸状,所述第一车厢门的凸口方向朝向所述车厢尾部;所述第一车厢门的凸口处的顶部及底部对称设置有第一门栓和第二门栓,所述第一门栓包括腔体和凹槽,所述腔体和所述凹槽内设置有主轴,所述腔体内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有第一限位板和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一限位板固定穿套在主轴上,所述第二限位板固定在所述腔体的底部,所述主轴依次穿过所述腔体内部的所述第一限位板及所述第二限位板,所述主轴上位于所述第一限位板及所述第二限位板间的部分套有复位弹簧,所述主轴底部装有把手,所述第二门栓结构与所述第一门栓结构相同;所述第二车厢门截面形状呈凹状,所述第二车厢门的凹口方向朝向所述车厢尾部,所述第二车厢门凹口的上边框、下边框上对应设置有第一门栓插接孔、第二门栓插接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卸料车厢内隔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门栓的腔体开设在所述第一车厢门凸口处的顶部,所述第一门栓的凹槽开设在所述第一门栓的腔体的下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文嵩
申请(专利权)人:漳平圣兴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