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排气扰流管及其加工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443822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25 04:0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发动机排气扰流管,包括管体,所述管体侧壁多处向内凹陷以形成多个内凸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管体内部起扰流作用的内凸结构是由管体的侧壁向其内部凹陷形成的,从而使得管体各个部位的厚度一致。该结构形态易加工,结构更为稳定,且由于内凸结构的形成来之管体本身,没有额外增加材料,使得管体质量并没有产生变化,符合轻量化的设计要求。符合轻量化的设计要求。符合轻量化的设计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动机排气扰流管及其加工模具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发动机排气系统
,尤其涉及一种发动机排气扰流管及其加工模具。

技术介绍

[0002]汽车排气系统,尤其是涡轮增压发动机排气系统中一般会安装扰流结构。发动机废气经涡轮增器排出后呈旋涡状,在曲折的排气系统中运动效率很低,扰流管的作用就是改变气体在排气系统中的运动轨迹,提高排气效率。现有的扰流管由内外两层或多层结构组成,内层是扰流器一般包含3片或多片扰流片;外层是外胆排气管,扰流器一般固定焊接或铆接在外胆排气管中,该种结构的扰流管结构复杂、加工难度大、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基于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发动机排气扰流管及其加工模具。
[0004]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发动机排气扰流管,包括管体,所述管体侧壁多处向内凹陷以形成多个内凸结构。
[0005]优选的,所述多个内凸结构在管体侧壁上周向均匀分布。
[0006]优选的,所述内凸结构截面呈类水滴状。
[0007]优选的,所述内凸结构在管体侧壁上呈螺旋状延伸。
[0008]优选的,所述管体壁厚为1-3mm。
[0009]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发动机排气扰流管的加工模具,包括上模板、下模板、上模、第一下模、第二下模、第一注水冲头和第二注水冲头,上模固定在上模板底端且上模设有上模腔,第一下模、第二下模均活动安装在下模板上并且第一下模、第二下模分别设有第一下模腔、第二下模腔;在上模、第一下模、第二下模合模状态下,上模腔、第一下模腔、第二下模腔拼合形成用于放置待加工管材的成型模腔,成型模腔内壁周向均匀设置有多个凸起,第一注水冲头、第二注水冲头位于模腔两端并分别与模腔内待加工管材两端对接并用于向管材内注入高压液体。
[0010]优选的,凸起截面呈类水滴状,并且凸起在成型模腔内壁呈螺旋状延伸。
[0011]优选的,第一下模远离第二下模一侧连接有第一下楔形斜块,第二下模远离第一下模一侧连接有第二下楔形斜块,上模板底端与第一下楔形斜块、第二下楔形斜块对应位置分别设置有第一上楔形斜块、第二上楔形斜块,下模板上开设有供第一上楔形斜块、第二上楔形斜块插入的第一卡槽、第二卡槽。
[0012]优选的,下模板上位于第一下模、第二下模两端位置均安装有导向块。
[0013]优选的,第一下模与第二下模之间连接有弹簧。
[0014]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发动机排气扰流管,管体内部起扰流作用的内凸结构是由管体的侧壁向其内部凹陷形成的,从而使得管体各个部位的厚度一致。该结构形态易加工,结构
更为稳定,且由于内凸结构的形成来之管体本身,没有额外增加材料,使得管体质量并没有产生变化,符合轻量化的设计要求,具有很好的扰流作用,性能稳定、精度高、易加工、成本低。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发动机排气扰流管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发动机排气扰流管的侧视图;
[0017]图3为图2中沿D-D向剖视图;
[0018]图4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发动机排气扰流管的加工模具的工作原理图;
[0019]图5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发动机排气扰流管的加工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6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发动机排气扰流管的加工模具的成型模腔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参照图1-图3,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发动机排气扰流管及其加工模具,包括管体1,所述管体1侧壁多处向内凹陷以形成多个内凸结构2,所述多个内凸结构2在管体1侧壁上周向均匀分布。
[0022]所述内凸结构2截面呈类水滴状,并且所述内凸结构2在管体1侧壁上呈螺旋状延伸。
[0023]所述管体1壁厚为1-3mm。
[0024]本专利技术液压成型的内凸结构2相比焊接的凸起更均匀,管壁也更薄。
[0025]参照图4-图6,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发动机排气扰流管的加工模具,包括上模板3、下模板4、上模5、第一下模6、第二下模7、第一注水冲头8和第二注水冲头9,其中:
[0026]上模5固定在上模板3底端且上模5设有上模腔,第一下模6、第二下模7均活动安装在下模板4上并且第一下模6、第二下模7分别设有第一下模腔、第二下模腔,第一下模6与第二下模7之间连接有弹簧18。第一下模6远离第二下模7一侧连接有第一下楔形斜块12,第二下模7远离第一下模6一侧连接有第二下楔形斜块13,上模板3底端与第一下楔形斜块12、第二下楔形斜块13对应位置分别设置有第一上楔形斜块14、第二上楔形斜块15,下模板4上开设有供第一上楔形斜块14、第二上楔形斜块15插入的第一卡槽、第二卡槽16。下模板4上位于第一下模6、第二下模7两端位置均安装有导向块17。
[0027]在上模5、第一下模6、第二下模7合模状态下,上模腔、第一下模腔、第二下模腔拼合形成用于放置待加工管材的成型模腔10,成型模腔10内壁周向均匀设置有多个凸起11,凸起11截面呈类水滴状,并且凸起11在成型模腔10内壁呈螺旋状延伸。第一注水冲头8、第二注水冲头9位于模腔两端并分别与模腔内待加工管材两端对接并用于向管材内注入高压液体。
[0028]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发动机排气扰流管的加工模具工作原理如下:
[0029]1、将待加工管材切割成一定长度的短管或进行弯管后,放入第一下模与第二下模之间内;
[0030]2、上模5合下时,第一上楔形斜块14、第二上楔形斜块15下行分别接触第一下楔形斜块12、第二下楔形斜块13,压缩第一下模6、第二下模7向中间滑动至第一下模6、第二下模
7合死;上模5继续下压至与第一下模6、第二下模7合死,第一上楔形斜块14、第二上楔形斜块15分别插入下模板的第一卡槽、第二卡槽16中,以防止第一下模6、第二下模7受内压涨形分开;
[0031]3、第一注水冲头8和第二注水冲头9与内高压成型机增压器连同;第一注水冲头8、第二注水冲头9两端侧缸作用下移动到待加工管材管口内并密封住管口;
[0032]4、内高压成型机增压器向待加工管材内注入高压液体,第一注水冲头8、第二注水冲头9推动管口材料向内流动,第一注水冲头8、第二注水冲头9的长度L、管材内径d、管材壁厚h满足以下关系:L≈d+h*15%;随着内压不断升高,管材受力涨形与模具贴合;
[0033]5、待管材涨形到与成型模腔内壁贴合后卸掉内压,第一注水冲头8、第二注水冲头9退出,上模5打开,第一下模6、第二下模7在弹簧作用力下均匀分开;
[0034]6、取出成型好的产品。
[0035]本专利技术液压成型的内凸结构2相比焊接的凸起更均匀,管壁也更薄。本专利技术经内高压成型加工的扰流管材料壁厚均匀、性能稳定、尺寸精度高,适合与排气体统其他组件装配、焊接。
[0036]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专利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专利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排气扰流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管体(1),所述管体(1)侧壁多处向内凹陷以形成多个内凸结构(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排气扰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内凸结构(2)在管体(1)侧壁上周向均匀分布。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排气扰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凸结构(2)截面呈类水滴状。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排气扰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凸结构(2)在管体(1)侧壁上呈螺旋状延伸。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排气扰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1)壁厚为1-3mm。6.一种发动机排气扰流管的加工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板(3)、下模板(4)、上模(5)、第一下模(6)、第二下模(7)、第一注水冲头(8)和第二注水冲头(9),上模(5)固定在上模板(3)底端且上模(5)设有上模腔,第一下模(6)、第二下模(7)均活动安装在下模板(4)上并且第一下模(6)、第二下模(7)分别设有第一下模腔、第二下模腔;在上模(5)、第一下模(6)、第二下模(7)合模状态下,上模腔、第一下模腔、第二下模腔拼合形成用于放置待加工管材的成型模腔(10),成型模腔(10)内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俞清张玉楼熊宜谋苏海波郑玉磊徐炎
申请(专利权)人:保隆沙士基达安徽液压成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