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尾门结构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388565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21 13:5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尾门结构及汽车,尾门结构包括相互连接的尾门内板和尾门外板,尾门内板的底端设有连接件,连接件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第一连接板远离第二连接板的一端与尾门内板的侧端相连,第二连接板与尾门外板相连。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尾门结构及汽车,通过在尾门外板和尾门内板之间设置连接件,提高了尾门结构的静刚度以及整体模态;通过在第一连接板和/或第二连接板上设置减薄部,使得在发生碰撞时,连接件沿减薄部断开,降低尾门内板的破坏程度,从而起到吸能作用。从而起到吸能作用。从而起到吸能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尾门结构及汽车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尾门结构及汽车。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汽车尾门结构通常包括尾门内板和尾门外板,尾门内板和尾门外板四周通过胶粘的方式实现连接,尾门内板和尾门外板之间形成空腔区域。由于结构造型的原因,尾门外板和尾门内板在空腔区域中往往距离偏大,会导致尾门结构整体模态及该区域静刚度的下降。为了满足静刚度以及模态要求,通常会在空腔区域增加胶粘的连接结构。目前常见的连接结构由尾门内板通过局部改变X向深度来与尾门外板贴合,贴合区域采用胶粘的方式实现连接。但是,此类结构将占用尾门内板大块空间,且在高速碰撞中,尾门结构往往会发生断裂,此类结构无法起到额外的吸能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尾门结构及汽车,在尾门内板和尾门外板之间设置连接件,有效地增加此区域静刚度、提高模态,并在碰撞过程中起到吸能作用。
[0004]本专利技术一方面提供一种尾门结构,包括:
[0005]相互连接的尾门内板和尾门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尾门内板的底端设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远离第二连接板的一端与所述尾门内板的侧端相连,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尾门外板相连。
[000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板上具有沿横向延伸的第一减薄部,所述第一减薄部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厚度。
[000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减薄部的厚度为0。
[000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上设有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
[000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板上设有第三连接板,所述第三连接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加强筋和尾门内板的底端相连。
[00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三连接板上设有沿横向延伸的第二减薄部,所述第二减薄部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三连接板的厚度。
[0011]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减薄部的厚度为0。
[0012]进一步地,所述尾门外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粘接;和/或,
[0013]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尾门内板一体成型。
[0014]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为两个且对称设置于尾门内板的两侧。
[0015]本专利技术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尾门结构。
[0016]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尾门结构及汽车,通过在尾门外板和尾门内板之间的空腔设置连接件,将两者连接起来,提高了空腔区域的静刚度以及尾门结构的整体模态;通过在连接件的第一连接板和/或第二连接板上设置减薄部,使得在发生碰撞时,连接件沿减薄部断开,降低尾门内板的破坏程度,从而起到吸能作用。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尾门结构的爆炸图;
[0018]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尾门结构的断面图;
[0019]图3为图1的A部放大图;
[0020]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5为图4的右视图;
[0022]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带有第一减薄部的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减薄部厚度为0时的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带有第二减薄部的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减薄部厚度为0时的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6]附图标记:
[0027]1-尾门外板;
[0028]2-尾门内板;
[0029]3-胶水;
[0030]4-连接件;
[0031]41-第一连接板;
[0032]411-第一减薄部;
[0033]42-第二连接板;
[0034]43-第一加强筋;
[0035]44-第二加强筋;
[0036]45-第三连接板;
[0037]451-第二减薄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38]下面结合附图,给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予以详细描述。
[0039]实施例一
[0040]如图1-3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尾门结构,包括尾门外板1和尾门内板2,尾门外板1和尾门内板2的四周通过胶水3粘接在一起,尾门外板1和尾门内板2之间则形成一空腔区域。为了提高该区域的静刚度并使尾门结构的整体模态,可以在该空腔区域内设置连接件4,连接件4设置于尾门内板2的底端,且其X向两端分别与尾门内板2的侧端和尾门外板1相连。如图4和图5所示,连接件4包括第一连接板41和第二连接板42,第一连接板42沿X向设置,用于连接尾门内板2和第二连接板42,第二连接板42连接在第一连接板41的一端且两者相互垂直,第一连接板41的另一端与尾门内板2的侧端相连。第二连接板42则与尾门外板1相连,第二连接板42的外侧面与尾门外板1贴合,然后再连接在一起。如图2所示,C区域即为尾门外板1与第二连接板42的连接区域,具体地,先将尾门外板1与第二连接板42的外侧面贴合,然后通过胶水将两者连接起来。这样,空腔区域内,尾门外板1和尾门内板2可以通过连接件4相连,从而提高该区域的静刚度,并提升尾门结构的整体模态。
[0041]第一连接板41和第二连接板42上还设置有第一加强筋43和第二加强筋44,用于加强连接件4的强度,第一连接板41上设有第三连接板45,第三连接板45沿Z向设置,其两端分
别与第二加强筋44和尾门内板2的底端相连。这样可以提高连接件4的强度,从而进一步提高空腔区域内的静刚度。
[0042]如图3所示,连接件4可以设置为两个,两个连接件4对称设置,D和E区域为连接件4带第一加强筋43、第二加强筋44和第三连接板45的部分,D和E为对称结构。通过设置两个连接件4,可以进一步提升尾门结构的静刚度和模态。
[0043]如图6所示,优选地,连接件4可以做减薄处理,即在第一连接板41上设置第一减薄部411,第一减薄部411的厚度小于第一连接板41其他部分的厚度,这样,在发生高速碰撞后,连接件4将沿第一减薄部411断开,降低尾门内板2的破坏程度,从而起到吸能作用。
[0044]具体地,如图7所示,可以将第一减薄部411的厚度设置为0,即使得第一连接板41在此处断开,此时,第一减薄部411的长度L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例如,使第一减薄部411不延伸至第一连接板41的底端,使其部分断开,这样,在碰撞中更容易断裂。当第一减薄部411一直延伸到第一连接板41的底端时,图7中F区域将不起作用,可以删除,此时,第一连接板41不与尾门内板2的侧端相连,连接件只通过图3中E区域的部件与尾门内板2相连,这样可以防止连接处产生的表面缩印等表面质量问题。
[0045]如图8所示,第三连接板45上可以设置第二减薄部451,第二减薄部451的厚度小于第三连接板45其他部分的厚度,这样,在发生高速碰撞后,第三连接板45将沿第二减薄部451断开,降低尾门内板2的破坏程度,从而起到吸能作用。
[0046]如图9所示,第二减薄部451的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尾门结构,包括相互连接的尾门内板和尾门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尾门内板的底端设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远离第二连接板的一端与所述尾门内板的侧端相连,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尾门外板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上具有沿横向延伸的第一减薄部,所述第一减薄部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厚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尾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薄部的厚度为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上设有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尾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诸晓君王轶伦
申请(专利权)人:延锋彼欧仪征汽车外饰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