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的外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25452 阅读:1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背光模组的外框,包含有一上框及一背板。上框具有一第一上框侧边、两个第二上框侧边及两个枢转部,两个第二上框侧边相互平行且垂直于第一上框侧边,两枢转部分别设置于两第二上框侧边。背板具有一第一背板侧边、两个第二背板侧边及两个轴接部,两第二背板侧边相互平行且垂直于第一背板侧边,两轴接部分别设置于两第二背板侧边。上框的两枢转部与背板的两轴接部相互对应,并且可以相互连接而形成两枢轴转动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背光模组的外框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背光模组的外框,特别是有关于一种便拆卸式背光 模组的外框构造。
技术介绍
背光模组通常应用在液晶显示器中,为其提供发光光源。背光模组的外 框通常是借助上框和背板相互扣合以固定住装设在外框内部的元件。在组装 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重工返修而将外框打开,因此背光模组外框的组装构造的设计方式是否便于组装及拆卸,将会严重影响到成品良率及生产速度。 传统背光模组外框的组装构造多设计为卡勾式定位,其中使用相当多个 卡勾。图l中显示一现有卡勾式背光模组外框的构造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此现有的背光模组外框是由一背板11与一上框15组合而成,其中背板11的侧壁110 上设有若干个背板卡勾12、 13、 14,而上框15的对应位置上则形成有上框方 孔插槽16、 17、 18。组装时是将背板卡勾12、 13、 14插置于相应的上框方孔 插槽16、 17、 18内,以达到固定上框15及背板11的目的。上述的卡勾式组装构造,为保证整个结构紧凑及配合到位,往往将卡勾 与方孔的配合尺寸设计得较为紧凑,这将导致操作人员在拆卸时非常困难, 需要将整个背光模组抬高,增加了操作复杂度且易使操作人员产生疲劳,如 操作不慎还会造成显示器的光学膜片(Optic Films)上下移位或碰撞刮伤等 不良后果,进而降低生产线良率及增加制造成本。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便拆卸式背光模组外框的组装构造,以克服现有 技术中存在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的外框,具有便拆卸式的组装 构造,可提供便利组装与拆卸的优点,以降低拆装难易度及提高拆装速度、 减少操作时间。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专利技术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 的了解。为达到上述的目的或是其它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 种背 光模组的外框,包含有 一上框及一背板,其中上框具有一个第一上框侧边、 两个第二上框侧边及两个枢转部,这两个第二上框侧边相互平行且垂直于第 一上框侧边,这两个枢转部分别设置于两第二上框侧边。背板具有一个第一 背板侧边、两个第二背板侧边及两个轴接部,这两个第二背板侧边相互平行 且垂直于第一背板侧边,这两个轴接部分别设置于两第二背板侧边。其中上 框的这两个枢转部与背板的这两个轴接部相互对应,并且相互连接而形成两 个枢轴转动结构。相较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便拆卸式背光模组外框是在上框两侧边的一端 分别设计有一枢转部,并于背板相应位置设计开槽状的轴接部,可供枢转部 插置于其内,相互连接而形成两个枢轴转动结构。这样设计的便拆卸式组装 构造能改善传统背光模组外框于组装或拆卸过程中容易造成其中的光学膜片 移位及面板刮伤等问题,并便于操作人员组装与拆卸,以降低拆装难易度及 提高拆装速度,并减少操作时间。附图说明图l为现有的卡勾式背光模组外框的组装构造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外框的分解图。 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外框的另一角度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外框的组装示意图。 图5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外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 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 本专利技术。请参照图2与图3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其提供一种便拆卸式背光模组的外框,外框包含有一上框20及一背板21,具有相对应的形状及大小,可相互结合而构成背光模组外框。上框20可以由适当的材质加以制做而具有适当的形状,在本实施例中, 上框20是由塑料材料制成。在本实施例中,上框20为矩形状,具有一第一上 框侧边201、两个第二上框侧边202及两个枢轴部26,其中这两个第二上框侧 边202互相平行,并且大致上垂直于第一上框侧边201,且这两个第二上框侧边202的一侧末端分别邻接于第一上框侧边201的两侧末端。但此仅为本案的 其中一个实施例,其它形式的配置方式也可采用。如图2所示,每一第二上框侧边202分别具有一外侧表面2020,每一枢轴 部26分别设置于两个第二上框侧边202的外侧表面2020上,其可以是向外突出 的枢销或轴状凸起等结构,在本实施例中,枢转部26为一个轴状凸起,并向 外突伸。并且两个第二上框侧边202外侧表面上的枢转部26是位于一转动轴线 上。根据本实施例,这些枢转部26分别位于两第二上框侧边202的邻接于第一 上框侧边201的端部。上框20另外具有一第三上框侧边205,在本实施例中,第三上框侧边205 与第一上框侧边201大致上平行设置而互相分隔开,且第三上框侧边205的两 侧末端分别连接至两第二上框侧边202的末端上。因此,上框第一侧边201、 两个上框第二侧边缘202、上框第三侧边205共同形成上框的矩形配置形状。背板21是由具有适当强度的适当材料制做而成,在本实施例中,背板21 是由金属材料制成。如前所述,背板21的大小及形状对应于上框20,其四周 设有突起的背板侧边,并可套设于上框20的第一、第二、第三侧边201、 202、 205的外侧或内侧。具体的说,背板21具有一第一背板侧边211及第二背板侧 边212,分别对应于上框20的第一上框侧边201及第二上框侧边202。两第二背 板侧边212相互平行且垂直于第一背板侧边211。背板21另具有一第三背板侧 边205,对应于上框20的第三上框侧边205,第三背板侧边215是延伸于两第二 背板侧边212之间而平行于第一背板侧边211 。在此实施例中,背板21是套设于上框20的外侧,因此在背板21与上框20 结合在一起后,背板21的第一背板侧边211、两个第二背板侧边212及第三上 框侧边205分别位于上框20的第一上框侧边201、两个第二上框侧边202、第三 上框侧边205的内侧。如图3所示,背板21还具有两个轴接部23,分别设置于每一第二背板侧边 212的邻接第一背板侧边211的端部,在本实施例中,各轴接部23分别为一开 槽。每一轴接部23分别对应于上框20的两个枢转部26,可以相互连接而在背 板21及上框20间形成两枢轴转动结构。换句话来讲,上框20上的两枢转部26 是以可转动的方式分别插置于背板21上呈开槽状的轴接部23内,而使上框20 可沿着二枢转部26相对于背板21转动。如前所述,上框20的枢转部26是设于第二上框侧边202邻接于第一上框侧边201的末端处,因此相对地,背板21的轴接部23也相应地设置于第二背板侧 边212上邻接于第一背板侧边211的末端处。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及图4所示, 背板21上的轴接部23包含有一开口状的开槽,其开口是朝向第一背板侧边 211。且每一第二背板侧边212与第一背板侧边211均不相连,其间形成一间隙 216。上框20的第二上框侧边202的末端置入间隙216中,设置于其上的枢转部 26因此得以插入至轴接部23内,以形成该枢轴转动结构。在此较佳实施例的此种配置下,上框20及背板21二者能以大致上第一上 框侧边201及第一背板侧边211做为转动的轴心而互相相对转动,以将第三上 框侧边205及第三背板侧边215互相相背或相向移动。上框20与背板21间的此 种相对转动(或是第三上框侧边20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模组的外框,包含有:一上框及一背板,其中上框具有一个第一上框侧边及两个第二上框侧边,这两个第二上框侧边相互平行且垂直于第一上框侧边;背板具有一个第一背板侧边及两个第二背板侧边,这两个第二背板侧边相互平行且垂直于第一背板侧边;其特征在于:上框还具有两个枢转部,这两个枢转部分别设置于两第二上框侧边;背板还具有两个轴接部,这两个轴接部分别设置于两第二背板侧边,上框的这两个枢转部与背板的这两个轴接部相互对应,并且相互连接而形成两个枢轴转动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欣欣黄春平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璨宇光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