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淀缸和退锡废液循环利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7249530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04 12: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沉淀缸和退锡废液循环利用系统。其中,所述沉淀缸包括:缸本体,所述缸本体设有容置槽、进液口及清液出口,所述进液口和所述清液出口均连通于所述容置槽;和至少一隔板,至少一所述隔板设于所述容置槽内,并将所述容置槽分隔成至少两个独立的子容置槽,每一所述隔板均开设有流通口,以使得相邻的两个所述子容置槽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能够提升压滤液的沉淀效果,提高压滤液经沉淀后清液的澄清度。沉淀后清液的澄清度。沉淀后清液的澄清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沉淀缸和退锡废液循环利用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废液处理
,特别涉及一种沉淀缸和退锡废液循环利用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退膜-碱性蚀刻-退锡工艺是印制电路板制作中制作外层电路最常用的方法,退锡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关键工序,退锡工序中需要使用退锡液,以将工件表面的锡镀层溶解退除,退锡过程中,当退锡液中锡的浓度达到饱和时,退锡液失去退锡能力,形成退锡废液。
[0003]相关技术中,退锡废液的循环利用过程通常为先将退锡废液经过初步沉淀,然后抽至压滤机进行固液分离,分离后的压滤液通入沉淀缸中进行沉淀,经沉淀后的清液通入退锡再生液桶中作为退锡再生子液,其中沉淀缸通常具有一个腔室,压滤液的沉淀效果较差,则压滤液经沉淀后清液的澄清度较差,从而影响退锡再生子液的品质。
[0004]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沉淀缸和退锡废液循环利用系统,旨在提升压滤液的沉淀效果,提高压滤液经沉淀后清液的澄清度。
[0006]为实现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沉淀缸,应用于退锡废液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缸包括:缸本体,所述缸本体设有容置槽、进液口及清液出口,所述进液口和所述清液出口均连通于所述容置槽;和至少一隔板,至少一所述隔板设于所述容置槽内,并将所述容置槽分隔成至少两个独立的子容置槽,每一所述隔板均开设有流通口,以使得相邻的两个所述子容置槽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淀缸,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具有相对设置的底边和顶边,所述底边连接于所述容置槽底壁,所述顶边开设有流通缺口,所述流通缺口形成所述流通口。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沉淀缸,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还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侧边,两所述侧边、所述底边及所述顶边相连接,两所述侧边分别连接于所述容置槽的两相对侧壁,所述流通缺口贯穿一所述侧边。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沉淀缸,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设置有三个,三个所述隔板间隔设置于所述容置槽内,并将所述容置槽分隔成四个独立的子容置槽;相邻两所述隔板的流通口交错设置,以使得所述沉淀缸内液体流向呈S型。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沉淀缸,其特征在于,四个所述子容置槽为沿液体流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子容置槽、第二子容置槽、第三子容置槽及第四子容置槽,所述缸本体还开设有第一浊液出口、第二浊液出口、第三浊液出口及第四浊液出口,所述进液口和所述第一浊液出口均连通于第一子容置槽,所述第二浊液出口连通于所述第二子容置槽,所述第三浊液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再强黄文涛韦天贵梁民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祺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