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于装卸强化保护板的显示器面板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23818 阅读:1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便于装卸强化保护板的显示器面板装置。为提供一种方便拆卸、组装强化保护板的显示设备部件,提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它包含面板单元、强化保护板及结合单元;面板单元具有基座及依序组装结合于基座内的第一透明电极层、液晶层及第二透明电极层;强化保护板是平行地组装于面板单元的第一透明电极层前方而用以保护面板单元;强化保护板是可拆卸地与基座结合;强化保护板具有反向形成于侧边的两个结合部;结合单元具有对应配合强化保护面板上两结合部的且用以固定强化保护面板的结合座。(*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显示设备部件,特别是一种便于装卸强化保护板的显示器面板装置
技术介绍
如图1所示,一种已有的显示器面板装置1大致包含基座11、组装于基座11内且靠近后方的第二透明电极层12、间隔位在第二透明电极层12前方的第一透明电极层13及填充安装于第一、二透明电极层12、13间的液晶层14。此种面板装置1主要是利用液晶层14的液晶排列变化来显示影像,其原理与构造均属以往构造,兹不再详述。由于液晶层14本身相当脆弱,且为了避免使用者以手直接压碰而导致显示器面板装置1损坏,故在设计上,经常会将强化保护板15,例如强化玻璃板组装于第一透明电极层13前方并与基座11结合,以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而公知的作法是利用双面胶16以双面黏贴的方式将强化保护板15固着在基座11上,使此强化保护板15位在第一透明电极层13前方,达到保护第一透明电极层13及液晶层14的功效。虽然,强化保护板15已可固定于基座11上,但是利用双面胶16以双面黏贴的方式固定,在后续维修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困扰,由于保护板15一旦黏贴完成后,维修人员便甚难将强化保护板15与基座1拆卸分离,维修上较为不便利,亦即,以往用以固定强化保护板15与基座11的方式仍有改善的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方便拆卸、组装强化保护板的便于装卸强化保护板的显示器面板装置。本技术包含面板单元、强化保护板及结合单元;面板单元具有基座及依序组装结合于基座内的第一透明电极层、液晶层及第二透明电极层;强化保护板是平行地组装于面板单元的第一透明电极层前方而用以保护面板单元;强化保护板是可拆卸地与基座结合;强化保护板具有反向形成于侧边的两个结合部;结合单元具有对应配合强化保护面板上两结合部的且用以固定强化保护面板的结合座。其中结合座具有可容纳强化保护板上的结合部插装的结合凹槽。强化保护板上的反向形成的两个结合部分别为上、下反向设置;结合单元的结合座对应配合强化保护板的上、下反向设置的两个结合部而上、下间隔设置。强化保护板上的反向形成的两个结合部分别为左、右反向设置;结合单元的结合座对应配合强化保护板的左、右反向设置的两个结合部而左、右间隔设置。每一结合座具有贴靠于基座侧边的安装部及相平行地由安装部延伸并界定形成结合凹槽两个的限位部。结合座具有两相平行且界定出结合凹槽的限位部、连接于限位部同侧的连接部及往基座延伸并可反向弹撑以便结合在基座上的弹脚部。结合凹槽是由依序连接延伸的第一内侧壁、倾斜状的第二内侧壁、垂直于第一内侧壁方向的第三内侧壁及平行于第一内侧壁的第四内侧壁所围绕界定形成,从而使结合凹槽的截面形状成为多边形的非矩形。结合凹槽则由依序连接延伸的第一内侧壁、垂直于第一内侧壁方向的第三内侧壁、倾斜状的第二内侧壁及平行于第一内侧壁的第四内侧壁所围绕界定形成,而使结合凹槽的截面形状成为多边形的非矩形。结合凹槽是由依序连接延伸的第一内侧壁、倾斜状的第二内侧壁、垂直于第一内侧壁的第三内侧壁、倾斜状并与第一第二内侧壁反向设置的第四内侧壁及平行于第一内侧壁的第五内侧壁所围绕界定而成,而使结合凹槽的截面形状成为多边形的非矩形。结合座具有贴靠于基座框板侧边的安装部及垂直地由安装部端部延伸出并压靠于保护板结合部上的限位部。由于本技术包含面板单元、强化保护板及结合单元;面板单元具有基座及依序组装结合于基座内的第一透明电极层、液晶层及第二透明电极层;强化保护板是平行地组装于面板单元的第一透明电极层前方而用以保护面板单元;强化保护板是可拆卸地与基座结合;强化保护板具有反向形成于侧边的两个结合部;结合单元具有对应配合强化保护面板上两结合部的且用以固定强化保护面板的结合座。组装本技术的显示器进行维修时,维修人员可依序拆卸与强化保护板上的结合部结合的结合座,即可将强化保护板拆卸,故本技术确实具有方便拆装强化保护板的功效及优点方便拆卸、组装强化保护板,从而达到本技术的目的。附图说明图1、为已有的显示器面板装置结构示意剖视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结构示意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分解结构示意立体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结构示意正视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结构示意正视图(结合单元仅具有设在上、下的结合座)。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结构示意正视图(结合单元仅具有设在左、右的结合座)。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结构示意剖视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三分解结构示意立体图。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三结构示意剖视图。图10、为图9中A部局部放大图一。图11、为图9中A部局部放大图二。图12、为图9中A部局部放大图三。图13、为本技术实施例四分解结构示意立体图。图14、为本技术实施例四结构示意剖视图(定位板端部形成定位凸肋)。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一如图2、图3、图4所示,本技术包含面板单元2、强化保护板3及结合单元4。面板单元2具有基座21,基座21具有矩形底板211及四个依序连接地设在底板211侧边的框板212,并界定形成具有显示窗214的组装空间213。面板单元2更具有依序组装结合于基座21的组装空间213内的第一透明电极层22、液晶层23及第二透明电极层24。组装后,使用者即可透过前述显示窗214观看液晶层23所显示的内容。其中,第一透明电极层22、液晶层23及第二透明电极层24均为已有
技术实现思路
,亦非本技术的改良重点,故不再特别详述。强化保护板3是平行地组装于面板单元2的第一透明电极层22前方而用以保护面板单元2,其可拆卸地与基座座21结合。本实施例中,强化保护板3为玻璃材质,但不受玻璃材质限制,强化保护板3为四边形且具有上、下、左、右形成于侧边的结合部31,即各结合部31是形成于强化保护板3的周缘位置上。结合单元4具有上、下、左、右地设在面板单元2的基座21上的结合座41,结合座41分别具有可容纳强化保护板3上的结合部31插装的结合凹槽411。每一结合座41均具有贴靠于基座21的框板212上的安装部412及相平行地由安装部412的一侧缘垂直弯折延伸并界定形成结合凹槽411两个的限位部413。安装部412是用来供数根预定长度螺杆穿过并与基座21的框板212螺固结合。依照本技术的设计方式,其组装方式大致如下将强化保护板3的两个结合部31插装于结合单元4的四个结合座41中的两个结合座41的结合凹槽411内,并将结合座41的安装部412固定于基座21的框板212上;接着,再将另外两个结合座41的结合凹槽411与强化保护板3的另两个结合部31嵌装结合,并将各结合座41的安装部412以螺杆固定于基座21的框板212上。如图5所示,结合单元4具有上、下设在面板单元2的基座21上的结合座41,亦可达到结合强化保护板3的功效。如图6所示,结合单元4具有左、右设在面板单元2的基座21上的结合座41,亦可达到结合强化保护板3的功效。结合单元4亦可包括左、右及位于下方的结合座41,借以定位强化保护板3。实施例二如图7所示,本技术包含面板单元2、强化保护板3及结合单元6。面板单元2具有基座21,基座21具有矩形底板211及四个依序连接地设在底板211侧边的框板212,并界定形成具有显示窗214的组装空间213。面板单元2更具有依序组装结合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便于装卸强化保护板的显示器面板装置,它包含面板单元、强化保护板及结合单元;面板单元具有基座及依序组装结合于基座内的第一透明电极层、液晶层及第二透明电极层;强化保护板是平行地组装于面板单元的第一透明电极层前方而用以保护面板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强化保护板是可拆卸地与基座结合;强化保护板具有反向形成于侧边的两个结合部;结合单元具有对应配合强化保护面板上两结合部的且用以固定强化保护面板的结合座。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琳铭
申请(专利权)人:奇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