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电模块及其导光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531560 阅读:2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15 12:1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发电模块及其导光膜。该导光膜包括一薄膜基底及至少一微结构。该微结构位于该薄膜基底的一侧面上。入射光束通过该导光膜后,输出光束在输出角度为70度至110度间的总光通量大于所述输出光束在输出角度为0度至180度间的总光通量的40%。因此,大部分所述输出光束可以正向出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发电模块及其导光膜。该导光膜包括一薄膜基底及至少一微结构。该微结构位于该薄膜基底的一侧面上。入射光束通过该导光膜后,输出光束在输出角度为70度至110度间的总光通量大于所述输出光束在输出角度为0度至180度间的总光通量的40%。因此,大部分所述输出光束可以正向出光。【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发电模块,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具有导光膜的发电模块。 发电模块及其导光膜
技术介绍
现有太阳能发电模块会在太阳光入射角度变大时降低发电量,由于太阳在一天之 中会移动位置,因此现有太阳能发电模块通常装设于空旷处(例如平放于屋顶),或是搭配 一追日系统。然而,将该太阳能发电模块平放设置需要非常大的空地,在实际实施上有其限 制。此外,该追日系统虽然可以随时维持太阳光在低入射角度射入太阳能发电模块以维持 较高的发电量,然而其造价昂贵,连带提高该太阳能发电模块整体的成本。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发电模块及其导光膜,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光膜,其包括一薄膜基底及至少一微结构。该薄膜 基底具有一第一侧面及一第二侧面,该第二侧面相对于该第一侧面。该微结构位于该薄膜 基底的该第一侧面或该第二侧面上。借此,多道入射光束在通过该导光膜后形成多道输出 光束,该输出光束及该导光膜间的角度定义为一输出角度,当该输出光束向下且平行于该 导光膜时,其输出角度定义为0度,当该输出光束向上且平行于该导光膜时,其输出角度定 义为180度,其中,所述输出光束在输出角度为70度至110度间的总光通量大于所述输出 光束在输出角度为0度至180度间的总光通量的40%。因此,大部分所述输出光束可以正向 出光。 优选地,所述微结构包括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该第二表面位于该第一表面 的上方,其中该第一表面及一参考面之间具有一第一夹角,该参考面垂直于该薄膜基底,该 第二表面及该参考面之间具有一第二夹角。 优选地,所述微结构的剖面大致呈三角形。 优选地,所述入射光束及一参考面间的角度定义为一入射角度,该参考面垂直于 该薄膜基底,当该入射光束向下时,该入射角度定义为正值,所述入射光束的入射角度介于 10度至80度之间。 优选地,所述第一夹角的值介于25度至60度之间,且该第二夹角的值介于0度至 15度之间。 优选地,所述第一表面及所述第二表面间的夹角的值介于25度至75度之间。 优选地,所述微结构面对所述入射光束。 优选地,所述导光膜为一透光材料,该透光材料的折射率介于1. 35?1. 65之间, 且该透光材料的光穿透率介于〇. 75?0. 95之间。 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电模块,其包括一导光膜及至少一光电转换元 件。该导光膜与上述导光膜相同。该光电转换元件邻设于该薄膜基底的该第一侧面或该第 二侧面,以接受来自该导光膜的所述输出光束。借此,该导光膜可将大部分的光导至输出角 度为70度至110度间而出光,以正向射至该光电转换元件,而维持相当高的发电效率。 优选地,所述光电转换元件具有一受光面,且该受光面大致平行于该薄膜基底。 优选地,所述入射光束为太阳光光束。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该发电模块的发电效率对入射光束的入射角度的相 依性相当低。如果所述入射光束为太阳光光束,该发电模块可以做成立面窗组,而不会影响 发电效率,如此可节省放置空间,而且可不必增设现有追日系统,因此,结构简单,制造成本 低。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显示本专利技术的导光膜的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显示图1的导光膜的侧视图; 图3显示图2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显示本专利技术导光膜的其他型式; 图5显示利用一测试仪器测试本专利技术导光膜的示意图; 图6显示利用图5的测试仪器的比较例的示意图; 图7显示利用图5的测试仪器测试本专利技术导光膜的第三形态的示意图; 图8显示本专利技术发电模块的一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9显示图8发电模块与比较例发电模块的发电效率比较图;及 图10显示本专利技术发电模块的另一实施例的侧视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θ 1第一夹角 Θ 2第二夹角 Θ 3输出角度 Θ 4入射角度 1 本专利技术的导光膜的一实施例 4 本专利技术发电模块的一实施例 5 本专利技术发电模块的另一实施例 6 测试仪器 11薄膜基底 12微结构 20 参考面 30入射光束 31输出光束 41光电转换元件 61 光源 62 光源 63 光源 64 光源 65 光源 66 光源 67 光源 68 光源 69接收器 71 曲线 72 曲线 111 第一侧面 112 第二侧面 121微结构的第一表面 122微结构的第二表面 123弧形倒角 411 受光面。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显示本专利技术的导光膜的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2显示图1的导光膜的侧 视图。图3显示图2的局部放大图。该导光膜1包括一薄膜基底11及至少一微结构12。 在本实施例中,该导光膜1包括多个微结构12。该薄膜基底11具有一第一侧面111及一第 二侧面112,且该第二侧面112相对于该第一侧面111。 该微结构12位于该薄膜基底11的该第一侧面111或该第二侧面112上。在本实 施例中,该微结构12位于该薄膜基底11的该第二侧面112上,且该微结构12包括一第一 表面121及一第二表面122。该第二表面122位于该第一表面121的上方。一参考面20定 义为一垂直于该薄膜基底11的该第一侧面111或该第二侧面112的假想面。也就是说,当 该导光膜1垂直正立时,该参考面20为一假想水平面。该第一表面121及该参考面20之 间具有一第一夹角^。该第二表面122及该参考面20之间具有一第二夹角θ 2。 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夹角值介于25度至60度之间,且该第二夹角02的 值介于0度至15度之间。该第一表面121及该第二表面122间的夹角(也就是,该第一夹 角 9 i及该第二夹角Θ 2的和)的值介于25度至75度之间。较佳地,该第一夹角Θ i的值 不同于该第二夹角θ2的值,其中该第一夹角值介于30度至55度之间,该第二夹角 Θ 2的值介于5度至10度之间,且该第一表面121及该第二表面122间的夹角(也就是,该 第一夹角及该第二夹角θ2的和)的值介于35度至65度之间。在本实施例中,该微结 构12的剖面大致呈三角形,且该第一表面121与该第二表面122相交。 该薄膜基底11的材料与该微结构12的材料相同。该薄膜基底11及该微结构 12是以透光材料制成,例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 ΡΜΜΑ)、丙烯 酸基高分子(Arcylic-based Polymer)、聚碳酸醋(Polycarbonate, PC)、聚对苯二甲酸 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聚苯乙烯(Polystyrene, PS)或其共聚物 (Copolymer),可以理解的是,该薄膜基底11的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导光膜,包括:一薄膜基底,所述薄膜基底具有一第一侧面及一第二侧面,该第二侧面相对于该第一侧面;及至少一微结构,所述微结构位于该薄膜基底的该第一侧面或该第二侧面上;其中,多道入射光束在通过该导光膜后形成多道输出光束,该输出光束及该导光膜间的角度定义为一输出角度,当该输出光束向下且平行于该导光膜时,其输出角度定义为0度,当该输出光束向上且平行于该导光膜时,其输出角度定义为180度,其中,所述输出光束在输出角度为70度至110度间的总光通量大于所述输出光束在输出角度为0度至180度间的总光通量的40%。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奕兴张德宏蔡荣烈范卓涵
申请(专利权)人:奇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