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光膜、超薄型液晶背光单元、便携式计算机及导光膜的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0500199 阅读:1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04 16:3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导光膜、超薄型液晶背光单元、便携式计算机及导光膜的制造方法。当在液晶显示装置的超薄型液晶背光单元中使用的情况下,所述导光膜能抑制液晶显示面的亮度不均,并且能实现薄型化。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导光膜是使从端面入射的光线向表面侧射出的超薄型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单元用导光膜,其具备铅笔硬度为HB以上的硬质层(17、18),所述硬质层(17、18)将聚碳酸酯系树脂作为主要成分,至少一个面露出,所述导光膜(12)整体的平均厚度为100μm以上600μm以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
技术介绍
液晶显示装置普及了从背面照射液晶层并使其发光的背光源方式,在液晶层的下面侧安装有侧光型、正下方型等背光单元。通常,如图6所示,超薄型液晶背光单元110包括:顶板111,位于液晶显示部的最背面;反射片112,配置于所述顶板111的表面;导光板113,配置在所述反射片112的表面;光学片114,配置在所述导光板113的表面;以及光源115,向所述导光板113的端面照射光(参照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0 — 177130号)。在所述图6的超薄型液晶背光单元110中,光源115照射并入射到导光板113中的光在导光板113内传输。所述传输的光的一部分从导光板113的背面射出,被反射片112反射,再次入射到导光板113中。 具备所述的液晶显示部的便携式计算机为了提高便携性、便利性,被要求薄型化和轻量化,伴随与此,对液晶显示部也要求薄型化。特别是在被称为超极本(注册商标)的、壳体的最厚部分为21mm以下的超薄型便携式计算机中,希望液晶显示部的厚度为4_?5_的程度,要求组装到液晶显示部中的超薄型液晶背光单元进一步薄型化。 在这样的超薄型便携式计算机的超薄型液晶背光单元中,除了如图6所示的、具有配置在导光板113背面的反射片112的背光单元以外,还提出了如图7所示的、通过不使用图6所示那样的反射片112来实现薄型化的方案。所述图7所示的超薄型液晶背光单元210包括:金属制的顶板211 ;导光板213,层叠在所述顶板211的表面212 ;光学片214,层叠在所述导光板213的表面;以及光源215,向所述导光板213的端面照射光。对顶板211的表面212进行研磨,使表面212具有作为反射面的功能。光源215射出并入射到导光板213中的光在导光板213内传输,所述传输的光的一部分从导光板213的背面射出,被顶板211的反射面212反射,再次入射到导光板213中。由于图7所示的超薄型液晶背光单元210的顶板211的表面是反射面212,所以变成了所述反射面212替代了图6的反射片112。因此,超薄型液晶背光单元210不需要反射片112,可以实现液晶显示部的薄型化。 此外,在这样的超薄型便携式计算机中,由于使液晶显示部的厚度是所述程度的厚度,所以要求导光膜的平均厚度为600μπι程度以下。作为这样的导光膜的形成材料,可以使用导光性优异、且具有一定强度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等。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0 - 177130号 本专利技术人发现如果使用这样的超薄型便携式计算机,则会出现液晶显示面的亮度变得不均匀的不利情况(亮度不均)。本专利技术人对所述不利情况的原因进行专心研究的结果,判明了由于(a)导光膜的表面因与配置在所述导光膜表面侧的其它的光学片的背面摩擦而受到损伤,入射到所述损伤上的光被扩散;以及(b)导光膜的背面与反射片或顶板摩擦,导致导光膜的背面产生损伤,入射到所述损伤上的光被扩散,所以产生亮度不均。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所述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导光膜,该导光膜当在超薄型便携式计算机的超薄型液晶背光单元中使用的情况下,能抑制液晶显示面的亮度不均、且能实现薄型化。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能抑制亮度不均、且能实现薄型化的超薄型液晶背光单元和便携式计算机。 为了解决所述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导光膜,其是使从端面入射的光线向表面侧射出的超薄型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单元用导光膜,所述导光膜具备铅笔硬度为HB以上的硬质层,所述硬质层将聚碳酸酯系树脂作为主要成分,至少一个面露出,所述导光膜的整体平均厚度为100 μ m以上600 μ m以下。 该导光膜通过将聚碳酸酯系树脂作为主要成分的、铅笔硬度为HB以上的硬质层,能够提高表面和背面中的至少一方的耐擦伤性。因此,即使在该导光膜的硬质层外表面与光扩散片等其它的光学片或反射片摩擦了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该导光膜受到损伤。因此,该导光膜能够使平均厚度薄到600μπι以下,并且能够防止因表面侧和背面侧中的至少任意一方受到损伤而引起的亮度不均。 在所述导光膜中,优选的是,所述导光膜还具备软质层,所述软质层层叠于所述硬质层,铅笔硬度为2Β以下,所述软质层将透明的树脂作为主要成分,所述硬质层的平均厚度为2μπι以上100 μ m以下。因此,由于可以利用通常的价格便宜的透明树脂形成占该导光膜厚度大部分的软质层,并且利用高硬度的特殊的聚碳酸酯树脂仅形成防止该导光膜受到损伤的薄的硬质层,所以可以减少价格高的高硬度的聚碳酸酯树脂的使用量。因此,能够以便宜的价格提供亮度不均小的导光膜。 在所述导光膜中,优选的是,所述软质层的透明的树脂是聚碳酸酯系树脂。这样的聚碳酸酯系树脂在市场上广泛销售,能够以便宜的价格得到,所以能够以便宜的价格提供该导光膜。此外,由于软质层和硬质层都将聚碳酸酯系树脂作为主要成分,所以折射率没有差异,因此在该导光膜内部不产生反射,能够高效地引导光。此外,由于聚碳酸酯系树脂之间容易相互熔接,难以产生缺陷,所以能够使该导光膜变薄。 在所述导光膜中,优选的是,所述硬质层和所述软质层是通过共挤出成型法一体成形的。因此能容易且可靠地形成平均厚度为所述范围的所述导光膜。 在所述导光膜中,优选的是,所述硬质层层叠于所述软质层的两面。由此能够防止因该导光膜的表面侧和背面侧双方受到损伤而引起产生亮度不均。 在所述导光膜中,优选的是,表面和背面中的至少任意一个面具有波状的微细调制结构。由此,利用微细调制结构能够促进导光性和扩散性、或出光性,即使是600 μ m以下的超薄型,也能够抑制从表面射出的光线的亮度及其均匀性降低。具体地说,在设置成该导光膜的微细调制结构的山脊线方向与光线入射的方向大体平行的情况下,由于利用波状的微细调制结构使透射光线容易向山脊线方向侧聚光,能够提高入射光线的导光性,此外从表面射出的光线因在波状的微细调制结构处的折射而向与山脊线方向垂直的方向稍稍扩散,因此能够提高射出光线的扩散性。另一方面,在设置成使该导光膜的微细调制结构的山脊线方向与光线的入射方向大体垂直的情况下,因波状的微细调制结构使向表面和/或背面入射的光线的入射角改变,由此能够提高从表面出光的出光性。 优选的是,所述微细调制结构的山脊线间隔为Imm以上500mm以下。优选的是,以多个山谷线通过的近似虚拟面为基准的山脊线的平均高度为5μπι以上40μπι以下。通过这样使所述山脊线间隔和山脊线高度分别在所述范围内,能够有效地促进所述的导光性和扩散性、或出光性。 优选的是,所述导光膜在背面具有扩散图案。由此,能够使从光源导入的光线通过扩散图案高效地扩散并从表面侧射出。 此外,为了解决所述的问题,本专利技术另外提供一种超薄型液晶显示装置用的背光单元,其包括:反射片;所述的导光膜,层叠于所述反射片的表面;以及光源,向所述导光膜的端面照射光。此外,本专利技术另外提供一种便携式计算机,其在液晶显示部具备所述的背光单元。 所述超薄型液晶背光单元和便携式计算机的所述导光膜具有如上所述的导光性和扩散性、或出光性,所以能够促进亮度及该亮度的面均匀性。该超薄型液晶背光单元利用铅笔硬度为HB以上的硬质层,能够提高导光膜的表面和背面中的至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a href="http://www.xjishu.com/zhuanli/16/201410120059.html" title="导光膜、超薄型液晶背光单元、便携式计算机及导光膜的制造方法原文来自X技术">导光膜、超薄型液晶背光单元、便携式计算机及导光膜的制造方法</a>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导光膜,是使从端面入射的光线向表面侧射出的超薄型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单元用导光膜,所述导光膜的特征在于,具备铅笔硬度为HB以上的硬质层,所述硬质层将聚碳酸酯系树脂作为主要成分,至少一个面露出,所述导光膜的整体平均厚度为100μm以上600μm以下。

【技术特征摘要】
2013.03.28 JP 2013-0705061.一种导光膜,是使从端面入射的光线向表面侧射出的超薄型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单元用导光膜,所述导光膜的特征在于, 具备铅笔硬度为HB以上的硬质层, 所述硬质层将聚碳酸酯系树脂作为主要成分,至少一个面露出, 所述导光膜的整体平均厚度为100 μ m以上600 μ m以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光膜还具备软质层,所述软质层层叠于所述硬质层,铅笔硬度为2B以下, 所述软质层将透明的树脂作为主要成分, 所述硬质层的平均厚度为2 μ m以上100 μ m以下。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光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软质层的透明的树脂是聚碳酸酯系树脂。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光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硬质层和所述软质层是通过共挤出成型法一体成形的。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光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硬质层层叠于所述软质层的两面。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膜,其特征在于, 表面和背面中的至少任意一个面上具有波状的微细调制结构。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导光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微细调制结构的山脊线间隔为Imm以上500mm以下。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导光膜,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嶋宏纪
申请(专利权)人:惠和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