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块结构改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23750 阅读:1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背光模块至少包含有:导光板、光源以及扩散片,该光源由导光板入光面的一侧形成入光,而该导光板的底面及出光面分别设有X、Y方向排列的光学结构,其扩散片则设于导光板出光面上方,该扩散片具有一入光面,以及一与该入光面相对的出光面,其入光面以及出光面中至少一侧设有复数网点,使进入扩散片的光线得以藉由各网点产生光线散射的效果,有效解决习用背光模块明显呈现明、暗带区的课题。(*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块结构改良,旨在提供一种不 致于形成明、暗带区,可更有效地分配光源光线的背光模块结 构改良。
技术介绍
带有侧光照明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器,由于体积小、重量轻、并 且亮度均勻,因此于笔记本计算机、车载显示器、手机等领域有广泛 应用。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模块一个能将分散点光源或线光源转化成均 匀平面光源的光学机构。随着液晶显示器应用领域的拓展,对以导光板为主的背光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主要表现于高亮度、低成本、 低能耗、轻薄化等。如附图说明图1所示,目前传统的背光模块1包括光源10、导光板12、数 枚光学膜片以及显示面板14,根据功能不同,光学膜片分别有反射 片11以及扩散片13。其中反射片ll将未被散射的光线再导入导光板 12中,扩散片13使光线形成漫射而均匀扩散,消除导光板12上微结 构形成的亮区。其中,导光板12的主要功能是藉由光散乱原理将光源10入射的 直进光转换成垂直平面光线,但为了达到散射均光的效果,通常于扩 散膜片13与显示面板14之间会加设有二张增光膜片15,并于各增光 膜片15上板面设有光学结构151(光学结构呈连续锯齿沟槽状),以散射 均光的效果;然而,另外增加增光膜片的使用不仅增加了成本,且导 光板12内的导光是全反射所造成的,由导光板12射出的光线并无法 完全分布整个导光板12的板面。故有另一习有导光板结构,如图2所示,该导光板12直接在上、下板面建构有呈连续锯齿沟槽状的光学结构121,其设于导光板12上、 下板面的光学结构121分别成X、 Y方向排列,例如设于上板面的光 学结构121成垂直排列,而下板面的光学结构121则形成水平排列, 让光源10入射的直进光经过导光板12转换成垂直平面光之后,再经 过导光板12板面的光学结构121使光线在X、 Y方向集光并调整光线 发散角度,并具有聚光及增光的功效;然而,该导光板虽可使光源射 出的光线具有增光的功效,而可减少增光膜片的使用,但容易出现側 边亮暗线的现象,且各光学结构可能因为加工所产生的痕迹,而造成 显示效果亮暗不均的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致于形成明、暗带区,可 更有效地分配光源光线的背光模块结构改良。有鉴于此,本技术的背光模块至少包含有导光板、光源以 及扩散片,该光源由导光板入光面的一侧形成入光,而该导光板的底 面及出光面分别设有X、 Y方向排列的光学结构,其扩散片则设于导 光板出光面上方,该扩散片具有一入光面,以及一与该入光面相对的 出光面,其入光面以及出光面中至少一侧设有复数网点,使进入扩散 片的光线得以藉由各网点产生光线散射的效果,有效解决习用背光模 块明显呈现明、暗带区的课题。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 本技术的导光板入光面及出光面上分别设有X、 Y方向排 列的光学结构,使射出该导光板的光线得以完全分布整个导光板的板 面,可节省增光膜片的使用,进而降低整体背光模块的厚度。2、 藉由扩散片上所设置的网点,可将原本亮暗不均处的光线均匀 化,而不致于形成明、暗带区,可更有效地分配光源光线。3、 各网点可依亮暗线的位置设置,且可视亮线较明显的区域,设 置面积较大的网点,以将该处的光线均勾化。附困说明图1为习有背光模块的侧视示意图;图2为另一习有背光模块的侧视示意图; 图3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背光模块的侧视示意图; 图4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背光模块的结构立体图; 图5A、 B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背光模块的结构立体图; 图6为本技术第四实施例背光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技术第四实施例背光模块的结构立体图; 图8A、 B为本技术第五实施例背光^f莫块的结构立体图图号"i兌明背光4莫块1反射片ll光学结构121显示面纟反14光学结构151入光面21出光面23光源3入光面41网点43反射片6光源IO导光板12扩散片13增光膜片15导光板2底面22光学结构24扩散片4出光面42棱镜片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r背光模块结构改良」,如图1所示,该背光模块的 基本结构组成如图3所示,其至少包含有导光板2,该导光板2具有一入光面21、 一与该入光面21相交的 底面22,以及一与该底面22相对的出光面23,该底面22及出光面23 建构有复数沟槽状的光学结构24,该底面22及出光面23的光学结构 24分别成X、 Y方向排列,如图所示的实施例中,该底面22的光学结构24成水平排列,而出光面23的光学结构24则形成垂直排列。 反射片6,设置于对应该导光板底面22的一侧。 光源3,设置于对应该导光板入光面21的一侧。 扩散片4, ^L于导光板出光面23上方,该扩散片4具有一入光面 41,以及一与该入光面41相对的出光面42,其入光面41以及出光面 42中至少一侧上设有复数网点43,如图所示,各网点43凸出于出光 面42的表面设置,与导光板出光面23上的光学结构24呈平行设置, 且各网点43可选择性设置于容易出现亮暗线处,例如设置于侧边,或 者设置相对应因导光板各光学结构24可能因为加工所产生的痕迹,而 造成显示效果亮暗不均处,如图4的第二实施例所示,且各网点43间 可形成大小或形状不一的排列,而面积较大的网点43可排列于亮线较 明显的区域上。当光源3的光线由导光板入光面21射入,如图3所示,经由导光 板2将光线由出光面23射出,并进入上方的扩散片4,使进入扩散片 4的光线得以藉由各网点43产生光线散射的效果,以将原来该出现亮 暗线或亮暗不均处的光线均匀化,有效解决习用背光^^块明显呈现明、 暗带区的课题。如图5A的第三实施例所示,该扩散片4的出光面42上设有复数 网点43,而各网点43凹入于出光面42的表面设置,各网点43可与导 光板出光面23上的光学结构24呈平行设置;当然,亦可如如图5B所 示,各网点43凹入于出光面42的表面设置,但非与导光板出光面23 上的光学结构24呈平行设置,其网点43的设置可选择性设置于容易 出现亮暗线处。如图6及图7的第四实施例所示,该导光板2中底面22的光学结 构24成垂直排列,而出光面23的光学结构24则形成水平排列,而扩 散片4的入光面41以及出光面42上均设有复数网点43,而各网点43 则与出光面23上的光学结构24同样为水平排列,且该导光板2与扩 散片4间可进一步设有一棱镜片5,同样可达到将光线均匀"lt射的效果。如图8A第五实施例所示,该导光板2中底面22的光学结构24成倾斜排列(非垂直或平行排列),而出光面23的光学结构24则同样形成 倾斜排列,且与底面光学结构24的倾斜角度不同,而扩散片4的出光 面42上设有复数网点43,而各网点43则与出光面23上的光学结构 24呈平行i殳置;或者如图8B所示各网点43则与底面22上的光学结构 24呈平行设置。值得一提的是,本技术相较于习有具有下列优点1、 本技术的导光板入光面及出光面上分别设有X、 Y方向排 列的光学结构,使射出该导光板的光线得以完全分布整个导光板的板 面,可节省增光膜片的使用,进而降低整体背光模块的厚度。2、 藉由扩散片上所设置的网点,可将原本亮暗不均处的光线均匀 化,而不致于形成明、暗带区,可更有效地分配光源光线。3、 各网点可依亮暗线的位置设置,且可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模块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其至少包含有:导光板,该导光板具有一入光面、一与该入光面相交的底面,以及一与该底面相对的出光面,该底面及出光面建构有复数沟槽状的光学结构,该底面及出光面的光学结构分别成X、Y方向排列;光源, 设置于对应该导光板入光面的一侧;扩散片,设于导光板出光面上方,该扩散片具有一入光面,以及一与该入光面相对的出光面,其入光面以及出光面中至少一侧设有复数网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国柱张庆辉
申请(专利权)人:台湾奈普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