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射-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15324 阅读:1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液晶显示(LCD)装置,其中,通过形成反射区域和具有比反射区域的单元间隙大的单元间隙的透射区域,获得具有改善的显示质量的反射-透射液晶显示(LCD)装置。液晶层设置在第一和第二基底之间的液晶单元中。液晶分子通常以一个相对于第一基底的平行线而言,大于等于约45°的角排列。该LCD装置工作在常黑模式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液晶显示(LCD)装置,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具有改善了的显示质量的反射-透射型LCD装置以及制造该装置的方法。
技术介绍
通常,反射型LCD装置利用从外部提供给LCD装置的自然光而显示图象。显示质量大大地依赖于提供给LCD装置的自然光的总量。例如,由于缺乏自然光,反射型LCD装置在黑暗的场所就会表现出差的显示特性。反之,透射型LCD装置利用如背光一样的从人造光产生单元发出的人造光而显示图象。这种人造光的持续供应使得即使在黑暗的场所也可以维持显示特性。然而,人造光的产生需要电力存储器,例如电池。这样,透射型LCD装置就不适用于在尺寸和重量上都要求有所降低的特定便携式显示装置。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已经引入了一种反射-透射型LCD装置,它通过既利用自然光也利用人造光来显示图象。图1示出了传统的反射-透射LCD装置,它包括具有其上形成有反射板19的阵列基底10。该反射板19确定了反射区域和透射窗19a。滤色基底20与阵列基底10面对形成。液晶层30形成在阵列基底10和滤色基底20之间。上部λ/4相位延迟膜40形成在滤色基底20上,而上部偏振片50形成在上部λ/4相位延迟膜40上。下部λ/4相位延迟膜60在阵列基底10下方形成。下部偏振片70在下部λ/4相位延迟膜60下方形成。图2A和2B示出了图1所示反射-透射LCD的工作方式。当不向其施加电压时,该LCD装置显示白色,即通常所说的“常白”。图2A示出了反射模式的操作,而图2B示出了透射模式的操作。在反射模式操作中,如图2A所示,当不施加电压(“关”)时,液晶层30的液晶分子保持扭曲状态。外部提供给LCD装置的光穿过上部偏振片50,受到线性偏振。然后,该光穿过上部λ/4相位延迟膜40,受到圆偏振。该光穿过液晶层30的扭曲的液晶分子,并受到线性偏振,上述液晶层使该光的相位变化λ/4。接着,该光在反射板19上反射。该反射光再次穿过液晶层30,受到圆偏振,该液晶层使该光的相位变化λ/4。该光穿过上部λ/4相位延迟膜40,受到线性偏振。该线性偏振光穿过上部偏振片50,同时液晶显示器上显示白色。由于当没有电场施加到液晶层30上时,LCD装置显示白色,所以这称为“常白”。当向液晶施加电压(“开”)时,液晶分子就垂直地排列。从外部提供给LCD装置的光穿过上部偏振片50,受到线性偏振。接着,该光穿过上部λ/4相位延迟膜40,受到圆偏振。由于液晶分子是垂直排列的,所以该光就直接地穿过液晶层30,并在反射板60上反射。该反射光直接穿过液晶层30,穿过上部λ/4相位延迟膜40,该膜使该光的相位变化λ/4并线性偏振该光。由于偏振方向的不同,该光受到上部偏振片30的阻碍,从而LCD装置显示黑色。图2B示出了透射模式的操作。当不施加电压(“关”)时,液晶分子保持扭曲状态。自LCD装置下方提供的人造光穿过下部偏振片70,受到线性偏振。接着,光穿过下部λ/4相位延迟膜60,受到圆形偏振。接着,该光穿过透明电极18。由于液晶分子保持扭曲状态,所以该来自透明电极18的光受到液晶层30的线性偏振。该光穿过上部λ/4相位延迟膜40,该膜使该光的相位变化,并使光圆偏振。该光穿过偏振片50,LCD装置上显示白色。这样,透射模式就是“常白”操作。当向LCD装置施加电压(“开”)时,液晶层30的液晶分子就垂直地排列。从LCD装置下方提供的人造光穿过偏振片90,受到线性偏振。该光穿过下部λ/4相位延迟膜60,受到圆偏振。接着,该光穿过透明电极18。由于液晶分子在液晶层30中是垂直排列的,所以该光就直接穿过液晶层30,穿过上部λ/4相位延迟膜40,受到线性偏振。由于偏振方向的不同,该线性偏振光受到上部偏振片50的阻碍,LCD装置显示黑色。在上述反射-透射LCD装置中,光学条件(例如,偏振、液晶排列角度、单元间隙,等)设计成优化反射模式操作,这就需要当施加电场时,在透射模式操作中显示黑色。这样,当不施加电场而显示白色时,由于光学条件没有设计成优化透射模式操作,所以透射模式的透射率就大大地降低了。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是一种具有彼此面对的第一和第二基底的液晶显示(LCD)装置。液晶单元形成在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之间,液晶层设置在液晶单元中。该LCD装置具有反射区域和透射区域,反射区域具有第一单元间隙,透射区域具有第二单元间隙,该第二单元间隙大于第一单元间隙。液晶层包括液晶分子,该液晶分子通常以一个相对于与第一基底平行的线而言,大于等于约45°的角度排列。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是一种具有彼此面对的第一和第二基底的液晶显示(LCD)装置。液晶单元形成在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之间,液晶层设置在液晶单元中。该LCD装置具有反射区域和透射区域,反射区域具有第一单元间隙,透射区域具有第二单元间隙,该第二单元间隙大于第一单元间隙。透射区域形成为比象素区域的其它角更接近于象素区域的第一角。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是用于制造液晶显示(LCD)装置的方法。栅极线和在象素区域的第一角处与栅极线相交的数据线形成在基底上。形成钝化层来覆盖栅极线和数据线。在钝化层中形成开口以在象素区域中形成透射区域。该开口形成得比象素区域的其它角更接近于第一角。附图说明通过参考附图详细地描述本专利技术的示范性实施例,本专利技术上述的和其他的优点将变得更明显。图1描述了传统反射-透射LCD装置的截面图;图2A描述了图1中所示LCD装置的反射模式的操作;图2B描述了图1中所示LCD装置的透射模式的操作;图3描述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反射-透射LCD装置的截面图;图4A描述了图3中所示LCD装置的反射模式的操作;图4B描述了图3中所示LCD装置的透射模式的操作;图5描述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反射-透射LCD装置的截面图;图6A描述了图5中所示LCD装置的反射模式的操作;图6B描述了图5中所示LCD装置的透射模式的操作;图7描述了图3中所示LCD装置的俯视图;图8A描述了图7中所示LCD装置的余像问题; 图8B描述了图7中所示LCD装置的漏光问题;图9A描述了沿图7中所示LCD装置的线B-B′截断的截面图,以及描述了在施加电压之后的20ms观测到的漏光和余像情况;图9B描述了图7的截面图,以及描述了在施加电压之后的20ms观测到的漏光情况;图10描述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反射-透射LCD装置的俯视图;图11A-11E描述了用于形成图10中所示LCD装置的加工步骤;图12描述了沿图10中所示LCD装置的线D-D′截断的截面图,以及描述了在施加电压之后的20ms观测到的漏光和余像情况;图13描述了图12的截面图,以及在施加电压之后的200ms观测到的漏光情况;图14描述了沿图10中所示LCD装置的线E-E′截断的截面图,以及描述了在施加电压之后的20ms观测到的漏光和余像情况;图15描述了图13的截面图,以及在施加电压之后的200ms观测到的漏光情况。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旨在通过设计光学条件(例如,偏振、液晶排列角度、单元间隙、摩擦方向、开口位置、光块图形(1ight block pattern)等)改善反射-透射LCD装置的显示质量。第一实施例图3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反射-透射LCD装置的横截面图。该反射-透射LCD装置包括阵列基底100、滤色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液晶显示(LCD)装置,包括:    第一基底;    面对第一基底的第二基底;    液晶单元,该液晶单元形成在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之间;    液晶层,该液晶层设置在液晶单元中;    反射区域,该反射区域具有第一单元间隙;和    透射区域,该透射区域具有大于第一单元间隙的第二单元间隙,    其中液晶层包括通常以相对于与第一基底平行的线而言,大于等于约45°角排列的液晶分子。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龙圭朴源祥金宰贤金尚佑车圣恩李宰瑛
申请(专利权)人: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KR[韩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