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汽车充电控制方法及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999987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8 16:5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动汽车充电控制方法及系统,属于电动汽车充电技术领域。其中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实时获取动力电池的温度;当动力电池的温度满足第一设定条件时,控制动力电池边充电边加热,根据动力电池当前的温度确定对应的充电电流,将所确定的充电电流和动力电池的加热电流的和作为第一请求电流向充电机请求恒流充电,并在恒流充电过程根据动力电池的温度调整对应的充电电流。本发明专利技术按照动力电池当前的充电能力对动力电池进行充电,可以避免电流多大而造成动力电池的损伤,又能避免电流过小造成低效的充电,保证动力电池可以高效的充电,缩短充电时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动汽车充电控制方法及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动汽车充电控制方法及系统,属于电动汽车充电

技术介绍
随着纯电动汽车的逐步推广及发展,目前纯电动汽车已经遍布各地。不同时节不同地区对电动汽车的使用及性能要求也有所不同。在寒冷的地区或者冬天,由于动力电池温度低,动力电池的充放电性能下降,导致充电时间变长,而且在低温下充电会导致电池析锂,对动力电池造成损伤,影响动力电池寿命。因此,在寒冷地区或者冬天,为了动力电池有效的充电,一般情况下都会对动力电池进行加热。目前从电气上来看,电动汽车中动力电池的加热模式基本一致,如图1所示,在动力电池周边布局加热膜或PTC,在温度较低的时候启用,实现加热目的。对动力电池进行加热时,由于动力电池温度到达一定温度时继续加热,则会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加热时要实施一定的加热策略,例如申请公布号为CN106965700A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文件,公开了一种电动汽车加热充电电路以充电方法,其中充电方法中当电池包的温度大于第一温度阈值小于第二温度阈值之间时,采用恒流充电模式,电池包进行充电的同时加热回路也在工作,当电池包的温度大于第二温度阈值时,加热回路停止工作,节约一定的资源,但是该方法在电池包进行充电、加热回路也在工作的时候,电池管理系统是以动力电池内的电流不变为基础向充电机发送电流请求,然而在实际的边加热边充电的过程中,动力电池的充电能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温度低时,充电能力较低,温度高时,充电能力较高,那么保证动力电池内电流不变进行充电,会导致充电时间过长,无法实现高效的充电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汽车充电控制方法,用以解决现有充电方法充电效率低的问题;同时还提供一种电动汽车充电控制系统,用以解决现有充电系统充电效率低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电动汽车充电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实时获取动力电池的温度;当动力电池的温度满足第一设定条件时,控制动力电池边充电边加热,根据动力电池当前的温度确定对应的充电电流,将所确定的对应的充电电流和动力电池的加热电流的和作为第一请求电流向充电机请求恒流充电,并在恒流充电过程根据动力电池的温度调整对应的充电电流。另外,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电动汽车充电控制系统,包括动力电池管理系统,动力电池管理系统用于与充电机、动力电池通信连接,动力电池管理系统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电动汽车充电控制方法。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在控制动力电池边充电边加热过程中,通过实时获取动力电池的温度确定对应的充电电流,该充电电流可以体现在当前的温度的情形下,动力电池的充电能力,按照动力电池当前的充电能力对动力电池进行充电,可以避免电流过大而造成动力电池的损伤,又能避免电流过小造成低效的充电,保证动力电池可以高效的充电,缩短充电时间。进一步的,上述电动汽车充电控制方法及系统中,为了进一步的实现高效的充电,在控制动力电池边充电边加热时,还执行第一动态调整策略;所述第一动态调整策略为:采集对应的充电电流下动力电池的实际充电电流,若实际充电电流小于对应的充电电流,则增加第一请求电流;若实际充电电流大于对应的充电电流,则减小第一请求电流;直至实际充电电流等于对应的充电电流。进一步的,上述电动汽车充电控制方法及系统中,若充电机的输出能力有限,则在控制动力电池边充电边加热时,还实时获取充电机的最大输出电流,若所确定的对应的充电电流≥充电机的最大输出电流时,关闭加热,提高了充电效率。进一步的,上述电动汽车充电控制方法及系统中,为了避免过度加热浪费资源,还实时获取动力电池的SOC,当动力电池的温度满足第二设定条件时,控制动力电池纯充电,根据动力电池当前的温度和SOC确定对应的最大充电电流,将所确定的对应的最大充电电流作为第二请求电流向充电机请求恒流充电。进一步的,上述电动汽车充电控制方法及系统中,为了保证纯充电过程中的充电效率,在控制动力电池纯充电时,还执行第二动态调整策略;所述第二动态调整策略为:采集对应的最大充电电流下动力电池的实际充电电流,若实际充电电流小于对应的最大充电电流,则增加第二请求电流;若实际充电电流大于对应的最大充电电流,则减小第二请求电流;直至实际充电电流等于对应的最大充电电流。进一步的,上述电动汽车充电控制方法及系统中,为了避免在低温下动力电池工作而造成动力电池损坏,还实时获取动力电池的SOC,当动力电池的温度和SOC满足第三设定条件时,控制充电机向动力电池纯加热,将动力电池的加热电流作为第三请求电流向充电机请求恒压充电。进一步的,上述电动汽车充电控制方法及系统中,为了进一步的避免低温下动力电池的充放电,在控制充电机向动力电池纯加热时,还执行第三动态调整策略;第三动态调整策略为:采集加热电流下动力电池的电流,根据电流的方向判断动力电池的工作状态,若动力电池为充电状态,则降低第三请求电流,若动力电池为放电状态,则增加第三请求电流,控制动力电池不充电也不放电。进一步的,上述电动汽车充电控制方法及系统中,为了进一步的节约资源,还实时获取动力电池的SOC,当动力电池的温度和SOC满足第四设定条件时,控制动力电池放电为动力电池纯加热。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动力电池的加热模式;图2为本专利技术电动汽车充电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动力电池在边加热边充电时,控制加热的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电动汽车充电控制系统实施例:本实施例提出的电动汽车充电控制系统,包括动力电池管理系统,动力电池管理系统用于与充电机、动力电池通信连接,动力电池管理系统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存储器中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处理器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以下电动汽车充电控制方法。电动汽车充电控制方法的具体实施过程如图2所示:1)实时获取动力电池的温度和SOC;通过动力电池的温度和SOC判断动力电池的充电、放电能力。动力电池的充电能力通过动力电池的允许充电电流(以下简称充电电流)所体现,也就是说不同的温度对应有不同的充电电流,动力电池的放电能力通过动力电池的允许放电电流(以下简称放电电流)所体现,也就是说在动力电池在一定的温度和SOC下,对应有相应的放电电流,关于动力电池的温度、SOC、充电电流和放电电流的对应关系一般在动力电池出厂时已经确定,表一为某型号动力电池单支路系统放电电流限制表,表二为某型号动力电池单支路系统直流充电矩阵表,表格中电流的单位为A。表一单支路系统放电电流限制表表二单支路系统直流充电矩阵表本实施例中,根据上述表格,通过查表法和线性插值法,对动力电池的充电能力和放电能力进行划分,从上述表格可以看出,某型号电池的充电能力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无充电能力、小电流充电能力和大电流充电能力,当动力电池的温度2℃时,无充电能力,当2℃<动力电池的温度<20℃时,为小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动汽车充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实时获取动力电池的温度;/n当动力电池的温度满足第一设定条件时,控制动力电池边充电边加热,根据动力电池当前的温度确定对应的充电电流,将所确定的对应的充电电流和动力电池的加热电流的和作为第一请求电流向充电机请求恒流充电,并在恒流充电过程根据动力电池的温度调整对应的充电电流。/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动汽车充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实时获取动力电池的温度;
当动力电池的温度满足第一设定条件时,控制动力电池边充电边加热,根据动力电池当前的温度确定对应的充电电流,将所确定的对应的充电电流和动力电池的加热电流的和作为第一请求电流向充电机请求恒流充电,并在恒流充电过程根据动力电池的温度调整对应的充电电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汽车充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控制动力电池边充电边加热时,还执行第一动态调整策略;
所述第一动态调整策略为:采集对应的充电电流下动力电池的实际充电电流,若实际充电电流小于对应的充电电流,则增加第一请求电流;若实际充电电流大于对应的充电电流,则减小第一请求电流;直至实际充电电流等于对应的充电电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汽车充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控制动力电池边充电边加热时,还实时获取充电机的最大输出电流,若所确定的对应的充电电流≥充电机的最大输出电流时,关闭加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汽车充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实时获取动力电池的SOC,当动力电池的温度满足第二设定条件时,控制动力电池纯充电,根据动力电池当前的温度和SOC确定对应的最大充电电流,将所确定的对应的最大充电电流作为第二请求电流向充电机请求恒流充电。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汽车充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控制动力电池纯充电时,还执行第二动态调整策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伟梦张红涛温向超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宇通集团有限公司郑州深澜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