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叉车的平台起升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987045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8 14: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叉车的平台起升机构,包括设置在叉车后侧的承托架,所述承托架底部设置有负载轮;所述承托架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座、第二安装座、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所述第一杆体的一端与承托架轴连,所述第一杆体的另一端与第一安装座轴连,所述第二杆体的一端与承托架轴连,所述第二杆体的另一端与第二安装座轴连;所述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长度相等且平行设置,所述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上固定设置有起升平台;所述承托架上还设置有驱动源和拉簧,所述驱动源的运动输出端与第二安装座轴连,所述拉簧的一端与第二安装座连接,所述拉簧的另一端与承托架连接。其可实现起升平台上下平稳动作,稳定性好,结构紧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叉车的平台起升机构
本技术涉及叉车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叉车的平台起升机构。
技术介绍
叉车是工业搬运车辆,是指对成件托盘货物进行装卸、堆垛和短距离运输作业的各种轮式搬运车辆。在叉车运载物料时,常常需要将叉车上的物料抬升至一定高度,以便于物料的移动与使用。然后,目前,对于叉车上的物料抬升,常常需要一些较为复杂的机械机构,造价高,且稳定性不好,不能实现物料的稳定升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叉车的平台起升机构,其可实现起升平台上下平稳动作,稳定性好,结构紧凑。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叉车的平台起升机构,包括设置在叉车后侧的承托架,所述承托架底部设置有负载轮;所述承托架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座、第二安装座、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所述第一杆体的一端与承托架轴连,所述第一杆体的另一端与第一安装座轴连,所述第二杆体的一端与承托架轴连,所述第二杆体的另一端与第二安装座轴连;所述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长度相等且平行设置,所述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上固定设置有起升平台;所述承托架上还设置有驱动源和拉簧,所述驱动源的运动输出端与第二安装座轴连,所述拉簧的一端与第二安装座连接,所述拉簧的另一端与承托架连接。作为优选的,所述驱动源为油缸。作为优选的,所述驱动源具有两个,两个驱动源平行设置。作为优选的,所述拉簧具有两个,两个拉簧平行设置。作为优选的,所述起升平台上设置有立板,所述立板垂直于起升平台设置。作为优选的,还包括能够感应立板位置的限位开关。作为优选的,所述第二安装座的两端皆设置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竖直向下的投影位于承托架外侧。作为优选的,所述第一杆体具有两组,两组所述第一杆体相对于起升平台对称设置。作为优选的,所述第二杆体具有两组,两组所述第二杆体相对于起升平台对称设置。作为优选的,所述第二安装座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拉簧的勾形安装件。本技术的有益效果:1、本技术在承托架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座、第二安装座、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所述第一杆体的一端与承托架轴连,所述第一杆体的另一端与第一安装座轴连,所述第二杆体的一端与承托架轴连,所述第二杆体的另一端与第二安装座轴连;所述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长度相等且平行设置,所述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上固定设置有起升平台,在驱动源的作用下,第二安装座运动,即带动起升平台上下移动。由于起升平台、第一杆体、第二杆体和承托架组成平行四边形连杆结构,因此,起升平台可以一直保持水平状态,且只需驱动第二安装座动作,即可实现起升平台整体升降。2、本技术中拉簧可有利于起升平台平稳下降。3、本技术中起升机构安装简单,结构易于维护,起升平稳,造价较低,结构紧凑。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一;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二;图3为本技术的主视图,其虚线为内视的一些部件;图4为第二安装座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号说明:10、叉车;11、驱动轮;12、平衡轮;20、承托架;21、负载轮;30、第一安装座;40、第二安装座;41、限位板;43、勾形安装件;50、起升平台;51、第一杆体;52、第二杆体;53、立板;60、驱动源;61、拉簧;70、限位开关。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技术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参照图1-图4所示,本技术的公开了一种用于叉车10的平台起升机构,包括设置在叉车10后侧的承托架20,承托架20底部设置有负载轮21。在叉车10底部设置有驱动轮11,而驱动轮11的两侧皆设置有平衡轮12。通过驱动轮11转动,即可带动整个叉车10,及叉车10后的承托架20整体平移。在承托架20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座30、第二安装座40、第一杆体51和第二杆体52,第一杆体51的一端与承托架20轴连,第一杆体51的另一端与第一安装座30轴连,第二杆体52的一端与承托架20轴连,第二杆体52的另一端与第二安装座40轴连。第一杆体51和第二杆体52长度相等且平行设置,第一安装座30和第二安装座40上固定设置有起升平台50。在承托架20上还设置有驱动源60和拉簧61,驱动源60的运动输出端与第二安装座40轴连,拉簧61的一端与第二安装座40连接,拉簧61的另一端与承托架20连接。如此,在驱动源60的作用下,第二安装座40运动,即带动起升平台50上下移动。由于起升平台50、第一杆体51、第二杆体52和承托架20组成平行四边形连杆结构,因此,起升平台50可以一直保持水平状态,且只需驱动第二安装座40动作,即可实现起升平台50整体升降。驱动源60为油缸,通过油缸动作,即可实现升降平台做升降动作。驱动源60具有两个,两个驱动源60平行设置。两个驱动源60也相对于承托架20对称设置,如此,两个驱动源60即可同步带动起升平台50升降。拉簧61具有两个,两个拉簧61平行设置。拉簧61的倾斜角度与驱动源60差不多,在油缸的活塞杆缩回时,拉簧61能够保证起升平台50平稳下降,稳定性更好。起升平台50上设置有立板53,立板53垂直于起升平台50设置。立板53可以对物料进行侧限位。本技术还包括能够感应立板53位置的限位开关70。当起升平台50升起时,立板53会慢慢靠近限位开关70,当立板53与限位开关70接触时,驱动源60停止动作。在第二安装座40的两端皆设置有限位板41,限位板41竖直向下的投影位于承托架20外侧。当起升平台50下降时,到达一定位置后,限位板41抵接承托架20,从而防止起升平台50继续下降。第一杆体51具有两组,两组第一杆体51相对于起升平台50对称设置。第二杆体52具有两组,两组第二杆体52相对于起升平台50对称设置。如此,这种设置,稳定性更好,在第二安装座40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拉簧61的勾形安装件43。以上所述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技术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叉车的平台起升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叉车后侧的承托架,所述承托架底部设置有负载轮;/n所述承托架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座、第二安装座、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所述第一杆体的一端与承托架轴连,所述第一杆体的另一端与第一安装座轴连,所述第二杆体的一端与承托架轴连,所述第二杆体的另一端与第二安装座轴连;所述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长度相等且平行设置,所述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上固定设置有起升平台;/n所述承托架上还设置有驱动源和拉簧,所述驱动源的运动输出端与第二安装座轴连,所述拉簧的一端与第二安装座连接,所述拉簧的另一端与承托架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叉车的平台起升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叉车后侧的承托架,所述承托架底部设置有负载轮;
所述承托架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座、第二安装座、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所述第一杆体的一端与承托架轴连,所述第一杆体的另一端与第一安装座轴连,所述第二杆体的一端与承托架轴连,所述第二杆体的另一端与第二安装座轴连;所述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长度相等且平行设置,所述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上固定设置有起升平台;
所述承托架上还设置有驱动源和拉簧,所述驱动源的运动输出端与第二安装座轴连,所述拉簧的一端与第二安装座连接,所述拉簧的另一端与承托架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叉车的平台起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源为油缸。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叉车的平台起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源具有两个,两个驱动源平行设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叉车的平台起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献昌潘小军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先锋物流装备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