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汽车座椅四向腿托机构,包括固定安装支架,固定安装在座椅骨架上,固定安装支架下方安装有上下两向丝杠电机,上下两向丝杠电机的丝杠一端铰接有连杆机构,连杆机构上固定连接有第一腿部支撑板,第一腿部支撑板上方滑动安装有第二腿部支撑板。通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汽车座椅四向腿托机构,实现了腿托既能够做上、下两向调节,又能够做前、后两向调节,强大了腿托的功能性,扩大了腿托的使用范围,通过电动的丝杠电机控制调节功能,取代了非智能化的传统人工手动操作过程,适应时代的变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配件易得,造价不高,通用性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汽车座椅四向腿托机构
本技术属于汽车座椅
,具体涉及一种给汽车座椅四向腿托机构。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日常出行要么自己开车出行,要么坐车出行,而对于需要做长途车出行的人们而言汽车座椅的舒适性就非常重要了,随着科技的创新和发展,汽车座椅的功能也是越来越强大、越来越人性化,目前部分汽车座椅上安装有腿托机构,可以给小腿提供一定的支撑,缓解由于乘坐时间过长而引起的小腿酸胀感,但现有的腿托机构中,大多数为两向腿托,既从座椅下方升至小腿下方位置,而后不能再继续伸长,使得不能完全支撑部分乘客的小腿部位,适用范围有限。CN109849754A中公开了一种折叠式汽车座椅腿托机构,该专利提供的腿托由传统的一节式增加到两节式,达到增加腿托长度的目的,但却存在以下问题:(1)腿托是靠电机翻转打开的,在后期进行发泡和蒙皮包装后,翻转收纳时腿托表面的包装材料会产生褶皱,长此以往,包装材料损坏率极高;(2)腿托是采用调角器和调角电机带动翻转打开,由于多了两个调角器,增加了生产成本,经济性差;(3)由于调角器是偏心运动,腿托升起过程会产生偏心晃动,用户体验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汽车座椅四向腿托机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汽车座椅四向腿托机构,包括固定安装支架,所述固定安装支架固定安装在座椅骨架上,所述固定安装支架下方安装有上下两向丝杠电机,所述上下两向丝杠电机的丝杠一端铰接有连杆机构,所述连杆机构在上下两向丝杠电机的带动下做上/下两向运动;所述连杆机构上固定连接有第一腿部支撑板,所述第一腿部支撑板同连杆机构一并在上下两向丝杠电机的带动下做上/下两向运动,所述第一腿部支撑板上方滑动安装有第二腿部支撑板,所述第二腿部支撑板在第一腿部支撑板上做前/后两向运动。其中,所述固定安装支架包括左固定板、右固定板和固定柱,所述固定柱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左固定板、右固定板上。其中,所述上下两向丝杠电机通过电机支架固定安装在固定柱的下方,所述上下两向丝杠电机的丝杠与固定柱垂直设置。其中,所述连杆机构包括连杆组件I、连杆组件II、连杆组件III、连杆组件IV、连杆组件V,所述连杆组件I包括结构相同且对称设置的左连杆I和右连杆I,所述左连杆I的一端和右连杆I的一端分别铰接在左固定板和右固定板上;所述连杆组件II包括结构相同且对称设置的左连杆II和右连杆II,所述左连杆II的一端和右连杆II的一端分别铰接在左固定板和右固定板上分别设置在左连杆I和右连杆I的上方,所述左连杆II和右连杆II之间固定安装有连接柱II,所述连接柱II上固定安装有丝杠连接板,所述丝杠连接板与上下两向丝杠电机的丝杠的一端铰接;所述连杆组件III包括结构相同且对称设置的左连杆III和右连杆III,所述左连杆III的一端和右连杆III的一端分别与左连杆I的另一端和右连杆I的另一端铰接,所述左连杆III和右连杆III还分别与左连杆II和右连杆II铰接,所述左连杆III和右连杆III之间固定安装有连接柱III;所述连杆组件IV包括结构相同且对称设置的左连杆IV和右连杆IV,所述左连杆IV的一端和右连杆IV的一端分别与左连杆II的另一端和右连杆II的另一端铰接,所述左连杆IV和右连杆IV之间固定安装有连接柱IV;所述连杆组件V包括结构相同且对称设置的左连杆V和右连杆V,所述左连杆V的一端和右连杆V的一端分别与左连杆III的另一端和右连杆III的另一端铰接,所述左连杆V和右连杆V还分别与左连杆IV的另一端和右连杆IV的另一端铰接。其中,所述第一腿部支撑板的下表面与左连杆V和右连杆V固定连接。其中,所述第一腿部支撑板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滑块,所述滑块滑动安装在滑轨内,所述滑轨固定安装在第二腿部支撑板的下表面。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所述连接柱II、连接柱III、连接柱IV与固定柱之间处于平行状态。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所述第一腿部支撑板的下表面通过电机固定板固定安装有前后两向丝杠电机,所述前后两向丝杠电机设置在左连杆V和右连杆V之间,所述前后两向丝杠电机的丝杠与左连杆V和右连杆V之间处于平行状态,所述前后两向丝杠电机的丝杠的另一端通过轴承安装在第一腿部支撑板上,所述前后两向丝杠电机的丝杠对应的第一腿部支撑板上开设有贯通的丝母避让槽,所述前后两向丝杠电机的丝母通过螺纹连接在前后两向丝杠电机的丝杠上,所述前后两向丝杠电机的丝母与第二腿部支撑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当前后两向丝杠电机运动时,前后两向丝杠电机的丝母带动第二腿部支撑板沿丝母避让槽做前/后两向运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通过本技术提供的汽车座椅四向腿托机构,实现了腿托既能够做上、下两向调节,又能够做前、后两向调节,强大了腿托的功能性,扩大了腿托的使用范围,同时,通过电动的丝杠电机控制调节功能,取代了非智能化的传统人工手动操作过程,适应时代的变迁,并且本技术结构简单,配件易得,造价不高,通用性强。附图说明通过参考以下结合附图的说明,并且随着对本技术的更全面理解,本技术的其它目的及结果将更加明白及易于理解。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另一个角度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为:固定安装支架1、上下两向丝杠电机2、连杆机构3、第一腿部支撑板4、第二腿部支撑板5、滑块6、滑轨7、电机固定板8、前后两向丝杠电机9、丝母避让槽10、左固定板11、右固定板12、固定柱13、电机支架21、连杆组件I31、连杆组件II32、连杆组件III33、连杆组件IV34、连杆组件V35左连杆I31-1和右连杆I31-2、左连杆II32-1、右连杆II32-2、连接柱II32-3、丝杠连接板32-4、左连杆III33-1、右连杆III33-2、连接柱III33-3、左连杆IV34-1、右连杆IV34-2、连接柱IV34-3、左连杆V35-1、右连杆V35-2。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1与附图2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需要注意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汽车座椅四向腿托机构,包括固定安装支架1,所述固定安装支架1固定安装在座椅骨架上,所述固定安装支架1下方安装有上下两向丝杠电机(型号:ST90300)2,所述上下两向丝杠电机2的丝杠一端铰接有连杆机构3,所述连杆机构3在上下两向丝杠电机2的带动下做上/下两向运动;所述连杆机构3上固定连接有第一腿部支撑板4,所述第一腿部支撑板4同连杆机构3一并在上下两向丝杠电机2的带动下做上/下两向运动,所述第一腿部支撑板4上方滑动安装有第二腿部支撑板5,所述第二腿部支撑板5在第一腿部支撑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座椅四向腿托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安装支架,所述固定安装支架固定安装在座椅骨架上,所述固定安装支架下方安装有上下两向丝杠电机,所述上下两向丝杠电机的丝杠一端铰接有连杆机构,所述连杆机构在上下两向丝杠电机的带动下做上/下两向运动;所述连杆机构上固定连接有第一腿部支撑板,所述第一腿部支撑板同连杆机构一并在上下两向丝杠电机的带动下做上/下两向运动,所述第一腿部支撑板上方滑动安装有第二腿部支撑板,所述第二腿部支撑板在第一腿部支撑板上做前/后两向运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座椅四向腿托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安装支架,所述固定安装支架固定安装在座椅骨架上,所述固定安装支架下方安装有上下两向丝杠电机,所述上下两向丝杠电机的丝杠一端铰接有连杆机构,所述连杆机构在上下两向丝杠电机的带动下做上/下两向运动;所述连杆机构上固定连接有第一腿部支撑板,所述第一腿部支撑板同连杆机构一并在上下两向丝杠电机的带动下做上/下两向运动,所述第一腿部支撑板上方滑动安装有第二腿部支撑板,所述第二腿部支撑板在第一腿部支撑板上做前/后两向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座椅四向腿托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安装支架包括左固定板、右固定板和固定柱,所述固定柱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左固定板、右固定板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座椅四向腿托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两向丝杠电机通过电机支架固定安装在固定柱的下方,所述上下两向丝杠电机的丝杠与固定柱垂直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座椅四向腿托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机构包括连杆组件I、连杆组件II、连杆组件III、连杆组件IV、连杆组件V,所述连杆组件I包括结构相同且对称设置的左连杆I和右连杆I,所述左连杆I的一端和右连杆I的一端分别铰接在左固定板和右固定板上;
所述连杆组件II包括结构相同且对称设置的左连杆II和右连杆II,所述左连杆II的一端和右连杆II的一端分别铰接在左固定板和右固定板上分别设置在左连杆I和右连杆I的上方,所述左连杆II和右连杆II之间固定安装有连接柱II,所述连接柱II上固定安装有丝杠连接板,所述丝杠连接板与上下两向丝杠电机的丝杠的一端铰接;
所述连杆组件III包括结构相同且对称设置的左连杆III和右连杆III,所述左连杆III的一端和右连杆III的一端分别与左连杆I的另一端和右连杆I的另一端铰接,所述左连杆III和右连杆III还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冰洋,王健,冯印,朱晓辉,孙得玉,宋凤麟,李承晓,王闯,张强,张艾琳,
申请(专利权)人:长春富晟汽车零部件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吉林;2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