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互锁式胎冠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984782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8 14: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互锁式胎冠结构,包括用于构建胎冠耐磨层的上层耐磨胶体和吸收部分冲击力的下层耐磨胶体,所述上层耐磨胶体和下层耐磨胶体之间的结合面处设有用于连接二者的连接结构,所述下层耐磨胶体下侧设有粘合胶片;所述连接结构包括设置在上层耐磨胶体上的第一连接面和设置在下层耐磨胶体上的第二连接面,第一连接面和第二连接面为相互锁扣的突起和凹槽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针对现有装置的弊端进行设计,通过全新的互锁式结合方式,打破传统直线结合形式,增加接触面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升两者结合能力,提升轮胎苛刻使用条件下的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互锁式胎冠结构
本技术涉及轮胎结构
,具体为一种轮胎压出胎冠结构。
技术介绍
轮胎做为车辆与路面唯一的接触部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卡客车载重轮胎,承担车辆全部负荷的同时,又要向地面传递驱动力、制动力,改变和保持车辆的行驶方向,吸收地面震动等。随着车辆性能及现代公路的发展,对轮胎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轮胎性能的关键点主要为轮廓设计、部件设计及骨架选取。部件设计中,特别是胎冠,合理的胎冠能提升轮胎的冠部性能,起到多拉快跑高效率运输作业。目前传统的胎冠设计,上层耐磨胶体与下层低生热胶体为线性结合,两者结合力较弱,现有胎冠结构,特别对于厚度大于25mm的胎冠,挤出过程中两者易出现复合不实,增加企业生产过程负担,轮胎在快速或者较大载荷等苛刻使用条件下,两者之间易出现脱空,降低轮胎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互锁式胎冠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互锁式胎冠结构,包括用于构建胎冠耐磨层的上层耐磨胶体和吸收部分冲击力的下层耐磨胶体,所述上层耐磨胶体和下层耐磨胶体之间的结合面处设有用于连接二者的连接结构,所述下层耐磨胶体下侧设有粘合胶片;所述连接结构包括设置在上层耐磨胶体上的第一连接面和设置在下层耐磨胶体上的第二连接面,第一连接面和第二连接面为相互锁扣的突起和凹槽结构。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突起的高度为H1,突起的宽度为L1;所述凹槽的深度为H2,凹槽的宽度为L2;相邻凸起和凹槽的宽度和为L,相邻凸起和凹槽最高点和最低点差距为H;2mm≤H≤6mm,0.5mm≤H1≤4mm,0.5mm≤H2≤2mm,1mm≤L≤10mm。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突起和凹槽的截面为多边形。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突起和凹槽的截面为半圆形。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突起和凹槽的截面为三角形。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突起和凹槽的截面为矩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针对现有装置的弊端进行设计,通过全新的互锁式结合方式,提供一种上层耐磨胶体与下层低生热胶体结合更强的轮胎胎冠结构,改善生产过程中胎冠复合不实问题的同时,提升轮胎苛刻使用条件下的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突起和凹槽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突起和凹槽第一种截面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中突起和凹槽第二种截面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中突起和凹槽第三种截面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上层耐磨胶体1、下层耐磨胶体2、结合面3、粘合胶片4。具体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请参阅图1-5,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互锁式胎冠结构,包括用于构建胎冠耐磨层的上层耐磨胶体1和吸收部分冲击力的下层耐磨胶体2,所述上层耐磨胶体1和下层耐磨胶体2之间的结合面3处设有用于连接二者的连接结构,所述下层耐磨胶体2下侧设有粘合胶片4;所述连接结构包括设置在上层耐磨胶体1上的第一连接面和设置在下层耐磨胶体2上的第二连接面,第一连接面和第二连接面为相互锁扣的突起和凹槽结构;所述突起的高度为H1,突起的宽度为L1;所述凹槽的深度为H2,凹槽的宽度为L2;相邻凸起和凹槽的宽度和为L,相邻凸起和凹槽最高点和最低点差距为H;所述突起和凹槽的截面为半圆形、三角形或者矩形;这种连接结构形成全新互锁形式,打破传统直线结合形式,增加接触面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升两者结合能力;两层胶体结合处互锁总高度(相邻凸起和凹槽最高点和最低点差距)H,要求2mm≤H≤6mm,上层互锁高度H1(突起的高度),要求0.5mm≤H1≤4mm,下层互锁高度(凹槽的深度)0.5mm≤H2≤2mm;结合面互锁形式可进行变化,结合面互锁总宽度(相邻凸起和凹槽的宽度和)L,要求1mm≤L≤10mm,互锁宽度L1和L2可不对等互分;互锁形式可在原胎冠结合面上整体应用也可根据实际生产情况分段进行。应用效果:申请人已在玲珑12.00R20DR939轮胎中应用,可有效改善胎冠挤出过程中的复合不实问题,且轮胎室内检测结果较原结构提升一个级别(室内机床试验是在室内模拟苛刻的行驶情况。行驶最终的结果做为衡量轮胎冠部性能的重要指标,通过的速度越高其性能体现越优越),具体见表1表1机床对比(以12.00R20规格为例)全新互锁式胎冠结构,对胎冠挤出过程中复合不实问题改善显著,且对苛刻条件下轮胎性能提升明显。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互锁式胎冠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构建胎冠耐磨层的上层耐磨胶体(1)和吸收部分冲击力的下层耐磨胶体(2),所述上层耐磨胶体(1)和下层耐磨胶体(2)之间的结合面(3)处设有用于连接二者的连接结构,所述下层耐磨胶体(2)下侧设有粘合胶片(4);/n所述连接结构包括设置在上层耐磨胶体(1)上的第一连接面和设置在下层耐磨胶体(2)上的第二连接面,第一连接面和第二连接面为相互锁扣的突起和凹槽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互锁式胎冠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构建胎冠耐磨层的上层耐磨胶体(1)和吸收部分冲击力的下层耐磨胶体(2),所述上层耐磨胶体(1)和下层耐磨胶体(2)之间的结合面(3)处设有用于连接二者的连接结构,所述下层耐磨胶体(2)下侧设有粘合胶片(4);
所述连接结构包括设置在上层耐磨胶体(1)上的第一连接面和设置在下层耐磨胶体(2)上的第二连接面,第一连接面和第二连接面为相互锁扣的突起和凹槽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互锁式胎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的高度为H1,突起的宽度为L1;
所述凹槽的深度为H2,凹槽的宽度为L2;
相邻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锋陈雪梅李洪汛张冰鑫李明王彬腾宋海龙张正伟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玲珑轮胎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