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涉及机器人充电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机器人智能充电桩,包括:充电回路、保护回路以及通信控制回路;所述充电回路与所述保护回路连接,所述保护回路与所述通信控制回路连接,所述通信控制回路通过控制所述保护回路的闭合进而控制所述充电回路的闭合;所述通信控制回路与所述充电回路连接,所述通信控制回路还用于获取机器人的电池信息数据,并根据所述电池信息数据向所述充电回路发送调节指令;所述充电回路用于根据所述调节指令调节自身的充电参数,并根据调节后的充电参数对机器人进行充电。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机器人智能充电桩安全性高、可靠性高,且能够适配多种电池类型的机器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机器人智能充电桩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涉及机器人充电
,特别涉及一种机器人智能充电桩。
技术介绍
目前机器人的发展十分迅速,其功能也在日益增加,但机器人在工作时常常遇到电池电量不足的问题,机器人就需要人工操作帮助机器人进行续航,这使得机器人在执行工作时受到了限制,也增加了人力成本。为了提高机器人的工作效率、减少人力成本,研究机器人自主充电成为了目前机器人发展的重大方向,现有的机器人主要通过充电桩进行自动充电。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1、充电桩接上电源后就有充电电压输出,输出不安全,容易短路、触电;2、一个充电桩配套一个机器人,没有一种可满足不同类型机器人的智能充电桩,而随着不同机器人的电池类型不同,机器人的充电桩更要频繁更换,带来诸多成本和技术上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器人智能充电桩,其安全性高、可靠性高,且能够适配多种电池类型的机器人。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机器人智能充电桩,包括:充电回路、保护回路以及通信控制回路;所述充电回路与所述保护回路连接,所述保护回路与所述通信控制回路连接,通信控制回路通过控制所述保护回路的闭合进而控制所述充电回路的闭合;所述通信控制回路与所述充电回路连接,所述通信控制回路还用于获取机器人的电池信息数据,并根据所述电池信息数据向所述充电回路发送调节指令;所述充电回路用于根据所述调节指令调节自身的充电参数,并根据调节后的充电参数对机器人进行充电。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通过设置充电回路、保护回路以及通信控制回路,一方面保护回路分别与通信控制回路和充电回路连接,由于通信控制回路能够通过控制保护回路的闭合进而控制充电回路的闭合,因此可在充电桩接上电源后控制保护回路关闭,进而使充电回路关闭,在需要对机器人充电时再控制保护回路打开。从而避免了“充电桩接上电源后就有充电电压输出,输出不安全,容易短路、触电”的情况的发生,提高了机器人智能充电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通信控制回路还会获取机器人的电池信息数据,充电回路能够根据通信控制回路发送的调节指令调节自身的充电参数,再根据调节后的充电参数对机器人进行充电,使得机器人智能充电桩能够适配多种电池类型的机器人。另外,所述充电回路包括电源输入插座、充电模块以及可接触电极;所述电源输入插座与市电连接,用于引入输入电源;所述充电模块与所述通信控制回路连接,用于根据所述调节指令调节自身的充电参数;所述可接触电极与机器人连接,用于根据调节后的充电参数对机器人进行充电。另外,所述可接触电极内设有传感器,所述可接触电极内设有传感器,所述传感器用于检测充电桩与机器人的接触是否满足预设要求;所述通信控制回路与所述传感器连接,用于在所述传感器检测到充电桩与机器人的接触满足预设要求时,启动自身的检测程序。通过此种方式,进一步提高了机器人智能充电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另外,所述通信控制回路包括对桩检测单元,所述对桩检测单元与所述可接触电极连接,所述对桩检测单元用于在传感器检测到充电桩与机器人的接触满足预设要求,检测机器人是否与充电桩对桩完成;所述通信控制回路用于在检测到机器人与充电桩对桩完成后,控制所述保护回路打开,以使所述可接触电极对机器人进行充电。通过此种方式,进一步提高了机器人智能充电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另外,所述通信控制回路包括自动控制单元,所述自动控制单元用于检测机器人是否与充电桩建立通信连接,并在检测到机器人与充电桩建立通信连接后,获取机器人发送的所述电池信息数据。另外,所述通信控制回路包括手动控制单元和存储单元,所述存储单元内存储有多种机器人的电池信息数据;所述手动控制单元用于检测所述存储单元内的电池信息数据是否被调用,并在检测到所述存储单元内的电池信息数据被调用时,将被调用的电池信息数据作为所述机器人的电池信息数据。另外,所述通信控制回路还包括充电控制单元,所述充电控制单元用于对所述电池信息数据进行逻辑判断,并在所述逻辑判断无误后,向所述充电回路发送所述调节指令。通过此种方式,进一步提高了机器人智能充电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另外,所述通信控制回路还包括电压检测单元,所述电压检测单元与机器人连接,用于检测机器人的充电电压;所述充电控制单元还用于在所述电压检测单元检测到所述充电电压不在预设电压范围内时,控制所述保护电路闭合,以使所述充电回路停止对机器人进行充电。另外,所述通信控制回路还包括显示单元,所述显示单元与机器人通信连接,用于显示机器人的充电状态。另外,所述电池信息数据包括:电池类型、电池参数和电池健康状态中的至少一种。附图说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机器人智能充电桩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机器人智能充电桩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专利技术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专利技术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一种机器人智能充电桩100,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充电回路1、保护回路2以及通信控制回路3;充电回路1与保护回路2连接,保护回路2与通信控制回路3连接,通信控制回路3通过控制保护回路2的闭合进而控制充电回路1的闭合;通信控制回路3与充电回路1连接,通信控制回路3还用于获取机器人的电池信息数据,并根据电池信息数据向充电回路1发送调节指令;充电回路1用于根据调节指令调节自身的充电参数,并根据调节后的充电参数对机器人进行充电。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通过设置充电回路1、保护回路2以及通信控制回路3,一方面保护回路2分别与通信控制回路3和充电回路1连接,由于通信控制回路3能够通过控制保护回路2的闭合进而控制充电回路1的闭合,因此可在充电桩接上电源后控制保护回路2关闭,进而使充电回路1关闭,在需要对机器人充电时再控制保护回路2打开。从而避免了“充电桩接上电源后就有充电电压输出,输出不安全,容易短路、触电”的情况的发生,提高了机器人智能充电桩100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通信控制回路3还会获取机器人的电池信息数据,充电回路1能够根据通信控制回路3发送的调节指令调节自身的充电参数,再根据调节后的充电参数对机器人进行充电,使得机器人智能充电桩100能够适配多种电池类型的机器人。请参见图2,本实施方式中的充电回路1包括电源输入插座11、充电模块12以及可接触电极13;电源输入插座11与市电连接,用于引入输入电源;充电模块1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机器人智能充电桩,其特征在于,包括:充电回路、保护回路以及通信控制回路;/n所述充电回路与所述保护回路连接,所述保护回路与所述通信控制回路连接,所述通信控制回路通过控制所述保护回路的闭合进而控制所述充电回路的闭合;/n所述通信控制回路与所述充电回路连接,所述通信控制回路还用于获取机器人的电池信息数据,并根据所述电池信息数据向所述充电回路发送调节指令;/n所述充电回路用于根据所述调节指令调节自身的充电参数,并根据调节后的充电参数对机器人进行充电。/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器人智能充电桩,其特征在于,包括:充电回路、保护回路以及通信控制回路;
所述充电回路与所述保护回路连接,所述保护回路与所述通信控制回路连接,所述通信控制回路通过控制所述保护回路的闭合进而控制所述充电回路的闭合;
所述通信控制回路与所述充电回路连接,所述通信控制回路还用于获取机器人的电池信息数据,并根据所述电池信息数据向所述充电回路发送调节指令;
所述充电回路用于根据所述调节指令调节自身的充电参数,并根据调节后的充电参数对机器人进行充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器人智能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回路包括电源输入插座、充电模块以及可接触电极;
所述电源输入插座与市电连接,用于引入输入电源;
所述充电模块与所述通信控制回路连接,用于根据所述调节指令调节自身的充电参数;
所述可接触电极与机器人连接,用于根据调节后的充电参数对机器人进行充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器人智能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接触电极内设有传感器,所述传感器用于检测充电桩与机器人的接触是否满足预设要求;
所述通信控制回路与所述传感器连接,用于在所述传感器检测到充电桩与机器人的接触满足预设要求时,启动自身的检测程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器人智能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控制回路包括对桩检测单元,所述对桩检测单元与所述可接触电极连接,所述对桩检测单元用于在传感器检测到充电桩与机器人的接触满足预设要求时,检测机器人是否与充电桩对桩完成;
所述通信控制回路用于在检测到机器人与充电桩对桩完成后,控制所述保护回路打开,以使所述可接触电极对机器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海军,
申请(专利权)人:达闼机器人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