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避免电路板贴片误操作的双颗管脚布局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952562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5 21: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避免电路板贴片误操作的双颗管脚布局结构,包括壳体、下源极、下漏极、下栅极、上源极、上漏极、上栅极和电路贴片结构,所述壳体的内部设置有电路贴片结构,且壳体的顶端插接有上漏极,所述上漏极的左侧设置有上栅极,且上漏极的右侧设置有上源极,本技术方案基于传统结构在颠倒贴片会引起电路失效的基础上做改进,把其中一种六脚双颗封装的引脚做重新布局,使得各个引脚都绕着中心点旋转对称,这样即便颠倒贴片也不会引起电路失效,避免了贴片过程中误操作而引起的电路失效风险,避免了贴片过程中误操作而引起的电路失效风险,且不限于六脚双封结构,4脚、8脚等等都可以按中心旋转对称的布局安排。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避免电路板贴片误操作的双颗管脚布局结构
本技术属于相关
,具体涉及一种避免电路板贴片误操作的双颗管脚布局结构。
技术介绍
场效应管是一种重要的功率器件,在很多电路中都用到它。场效应管由三极构成:漏极(D)、源极(S)和栅极(G)。在芯片的加工过程中,由于电路不求,往往遇到两颗并列封装的情况(如图4),图4是一种传统的六脚双封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两颗旋转不对称,在贴片过程中如果安装颠倒就会引起电路失效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避免电路板贴片误操作的双颗管脚布局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六脚双封两颗旋转不对称,在贴片过程中如果安装颠倒就会引起电路失效的风险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避免电路板贴片误操作的双颗管脚布局结构,包括壳体、下源极、下漏极、下栅极、上源极、上漏极、上栅极和电路贴片结构,所述壳体的内部设置有电路贴片结构,且壳体的顶端插接有上漏极,所述上漏极的左侧设置有上栅极,且上漏极的右侧设置有上源极,所述上栅极与上源极的底部也均插接在壳体的内部,所述壳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避免电路板贴片误操作的双颗管脚布局结构,包括壳体(1)、下源极(2)、下漏极(3)、下栅极(4)、上源极(5)、上漏极(6)、上栅极(7)和电路贴片结构(8),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内部设置有电路贴片结构(8),且壳体(1)的顶端插接有上漏极(6),所述上漏极(6)的左侧设置有上栅极(7),且上漏极(6)的右侧设置有上源极(5),所述上栅极(7)与上源极(5)的底部也均插接在壳体(1)的内部,所述壳体(1)的底部插接有下漏极(3),所述下漏极(3)的左侧设置有下源极(2),且下漏极(3)的右侧设置有下栅极(4),所述下源极(2)与下栅极(4)的顶端也均插接在壳体(1)的内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避免电路板贴片误操作的双颗管脚布局结构,包括壳体(1)、下源极(2)、下漏极(3)、下栅极(4)、上源极(5)、上漏极(6)、上栅极(7)和电路贴片结构(8),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内部设置有电路贴片结构(8),且壳体(1)的顶端插接有上漏极(6),所述上漏极(6)的左侧设置有上栅极(7),且上漏极(6)的右侧设置有上源极(5),所述上栅极(7)与上源极(5)的底部也均插接在壳体(1)的内部,所述壳体(1)的底部插接有下漏极(3),所述下漏极(3)的左侧设置有下源极(2),且下漏极(3)的右侧设置有下栅极(4),所述下源极(2)与下栅极(4)的顶端也均插接在壳体(1)的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避免电路板贴片误操作的双颗管脚布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贴片结构(8)共设置有两个,且两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效中汤为李江华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旺童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