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COF-IC封装过程中引脚剥离强度的线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876004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9 13: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提高COF‑IC封装过程中引脚剥离强度的线路结构,包括铜线、柔性基材和IC芯片,所述铜线附着在柔性基材上,IC芯片的接脚通过压焊方式与铜线的引脚固定连接,所述铜线的引脚位于铜线的端部,铜线的引脚包括长引脚和短引脚,所述长引脚和短引脚间隔布置,所述长引脚和短引脚的线路形状和结构与铜线不同。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将IC芯片的接脚和铜线的引脚相压接,通过改变铜线的引脚与柔性基材连接处的边缘形状,改善了铜线的引脚与柔性基材单一结合区域因外部载荷、温度应力、残余应力带来塑性变形、裂痕源产生的应力过分集中和组织不均匀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提高COF-IC封装过程中引脚剥离强度的线路结构
本技术涉及覆晶薄膜
,尤其涉及提高COF-IC封装过程中引脚剥离强度的线路结构

技术介绍
COF-IC封装指使用内引脚压焊设备对载带上超细线路线路与显示驱动芯片接脚在特定条件下进行压焊,实现COF-IC封装。加工时,一方面由于超细线路的线宽小于10微米,导致线路与柔性基材的接触面积受限,同时线路宽度受空间影响无法进行调整,另一方面芯片接脚间距细小且密集,线路与芯片接脚接合强度受限;还会受到线路加工过程中侧蚀现象的影响,铜线焊接区域线路端头往往不规整或侧蚀严重,破坏压焊后铜线对柔性基材的附着力,导致良率下降、产品寿命减小和电气性能指标降低;易受到载带线路加工过程、压焊加工过程中机械因素、化学因素和物理因素的破坏,这种破坏容易在铜线与基材连接的边缘部位产生,特别是在引脚部产生破坏,引脚部及边缘区域应力集中往往导致尖端表面能过大,使该区域铜线的引脚容易与基材之间产生开裂并向内部的铜线迁移,最终造成铜线断裂或铜线剥离基材,进而造成电路断路或短路的情况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铜线对柔性基材附着强度微小,容易受到后续加工影响造成铜线断裂或铜线剥离基材,而造成电路断路或短路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提高COF-IC封装过程中引脚剥离强度的线路结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一种提高COF-IC封装过程中引脚剥离强度的线路结构,包括铜线、柔性基材和IC芯片,所述铜线附着在柔性基材上,IC芯片的接脚通过压焊方式与铜线的引脚固定连接,所述铜线的引脚位于铜线的端部,铜线的引脚包括长引脚和短引脚,所述长引脚和短引脚间隔布置,所述长引脚的形状结构与铜线的形状结构不同。在此基础上,所述长引脚和短引脚的形状结构相同。在此基础上,所述长引脚或/和短引脚上端固定设置有线盘,所述线盘为圆形、椭圆形、长条形、块状结构中的一种或多种。在此基础上,所述IC长引脚压接区上部分的铜线上设置有线盘,所述线盘为圆形、椭圆形、长条形、块状结构中的一种或多种。在此基础上,所述长引脚为波浪形结构。在此基础上,所述长引脚为分段式块状结构。在此基础上,所述长引脚为点阵式结构。在此基础上,所述长引脚为多条平行的波浪形结构。在此基础上,所述长引脚为两侧向外延伸的“丰”字型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将IC芯片的接脚和铜线的引脚相压接,通过改变铜线的引脚与柔性基材连接处的边缘形状,改善了铜线的引脚与柔性基材单一结合区域因外部载荷、温度应力、残余应力带来塑性变形、裂痕源产生的应力过分集中和组织不均匀的问题;通过设置线盘,进一步加强了铜线引脚的头部与柔性基材的结合强度;增强了线路与柔性基材的附着力强度;改善了封装环节产品良率;提升了产品寿命;同时将铜线的引脚和线盘设计成不同形状并进行不同组合,提供了不同设计方案以满足不同的线路结合强度要求。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5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6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7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8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9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10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技术实施例11的结构示意图;图12是本技术实施例12的结构示意图;图13是本技术实施例13的结构示意图;图14是本技术实施例14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铜线,2、柔性基材,3、IC引脚压接区,4、线盘。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实施例1如图1所示,铜线1附着在柔性基材2上,IC芯片的接脚通过压焊方式与铜线1的引脚固定连接,铜线1的引脚位于铜线1的端部,铜线1的引脚包括长引脚3和短引脚31,长引脚3和短引脚31间隔布置,长引脚3与铜线1结构相同,为长条状;短引脚31与铜线1结构相同,为长条状;长引脚3上端固定设置有线盘4,所述线盘4为椭圆形。实施例2如图2所示,铜线1附着在柔性基材2上,IC芯片的接脚通过压焊方式与铜线1的引脚固定连接,铜线1的引脚位于铜线1的端部,铜线1的引脚包括长引脚3和短引脚31,长引脚3和短引脚31间隔布置;短引脚31与铜线1结构相同,为长条状;长引脚3为两侧向外延伸的“丰”字型结构,延伸部位为椭圆形。实施例3如图3所示,实施例3主要结构与实施例2相同,区别在于:长引脚3为波浪形结构。实施例4如图4所示,实施例4主要结构与实施例2相同,区别在于:长引脚3为分段式块状结构。实施例5如图5所示,实施例5主要结构与实施例2相同,区别在于:长引脚3为点阵式结构。实施例6如图6所示,实施例6主要结构与实施例2相同,区别在于:长引脚3为多条平行的波浪形结构。实施例7如图7所示,实施例7主要结构与实施例2相同,区别在于:长引脚3与短引脚31均为两侧向外延伸的“丰”字型结构,延伸部位为椭圆形。实施例8如图8所示,实施例8主要结构与实施例7相同,区别在于:长引脚3与短引脚31均为波浪形结构。实施例9如图9所示,实施例9主要结构与实施例7相同,区别在于:长引脚3与短引脚31均为分段式块状结构。实施例10如图10所示,实施例10主要结构与实施例7相同,区别在于:长引脚3与短引脚31均为点阵式结构。实施例11如图11所示,实施例11主要结构与实施例7相同,区别在于:长引脚3与短引脚31均为多条平行的波浪形结构。实施例12如图12所示,实施例12主要结构与实施例8相同,区别在于:长引脚3上端固定设置有线盘4,线盘4为椭圆形结构。实施例13如图13所示,实施例13主要结构与实施例7相同,区别在于:短引脚31为两侧向外延伸的“丰”字型结构,延伸部位为椭圆形;长引脚3为两侧向外延伸的“丰”字型结构,延伸部位为长条形,且长引脚3上端固定设置有线盘4,线盘4为椭圆形结构。实施例14如图14所示,实施例14主要结构与实施例11相同,区别在于:长引脚3上端固定设置有线盘4,线盘4为为椭圆形结构;短引脚31上端固定设置有线盘4,线盘4为块状结构。表1剥离强度序号剥离强度(N/mm)序号剥离强度(N/mm)实施例156实施例862...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提高COF-IC封装过程中引脚剥离强度的线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铜线(1)、柔性基材(2)和IC芯片,所述铜线(1)附着在柔性基材(2)上,IC芯片的接脚通过压焊方式与铜线(1)的引脚固定连接,所述铜线(1)的引脚位于铜线(1)的端部,铜线(1)的引脚包括长引脚(3)和短引脚(31),所述长引脚(3)和短引脚(31)间隔布置,所述长引脚(3)的形状结构与铜线(1)的形状结构不同。/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提高COF-IC封装过程中引脚剥离强度的线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铜线(1)、柔性基材(2)和IC芯片,所述铜线(1)附着在柔性基材(2)上,IC芯片的接脚通过压焊方式与铜线(1)的引脚固定连接,所述铜线(1)的引脚位于铜线(1)的端部,铜线(1)的引脚包括长引脚(3)和短引脚(31),所述长引脚(3)和短引脚(31)间隔布置,所述长引脚(3)的形状结构与铜线(1)的形状结构不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COF-IC封装过程中引脚剥离强度的线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长引脚(3)和短引脚(31)的形状结构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COF-IC封装过程中引脚剥离强度的线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长引脚(3)或/和短引脚(31)上端固定设置有线盘(4),所述线盘(4)为圆形、椭圆形、长条形、块状结构中的一种或多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水河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欣盛半导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