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摩托车及其后悬挂四连杆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939076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5 20: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摩托车及其后悬挂四连杆机构,该摩托车后悬挂四连杆机构包括拉杆、摆臂杠杆以及减震器,其中,拉杆第一端以及减震器的第一端分别可转动地连接于车架,拉杆的第二端以及减震器的第二端分别可转动地连接于摆臂杠杆的两端,摆臂杠杆可转动地连接于后平叉,摆臂杠杆上用于与拉杆、减震器以及后平叉转动连接的连接点呈三角分布;上述摩托车后悬挂四连杆机构通过摆臂杠杆能够非线性地增加减震器的行程,使后悬挂的刚度特性和阻尼特性呈非线性变化,能够随外部冲击、振动的变化而变化,即在弱冲击下后悬挂变“软”,在强冲击下后悬挂变“硬”,从而提升摩托车的舒适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摩托车及其后悬挂四连杆机构
本技术涉及摩托车
,特别涉及一种摩托车及其后悬挂四连杆机构。
技术介绍
摩托车的后悬挂装置是车轮与车体弹性连接的机构,其作用是抑制因路面不平而产生的振动、冲击传入摩托车车体,提高乘坐舒适性,使轮胎和路面始终保持最佳的接触,并使摩托车的驱动力、制动力、横向力等产生在轮胎和路面之间,保证摩托车的正常运行和行驶稳定性。然而现有的后悬挂装置,其减震器的刚度特性和阻尼特性呈线性,难以随外部冲击、振动的变化而变化,影响摩托车的舒适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后悬挂四连杆机构,以使其刚度特性和阻尼特性呈非线性变化,能够随外部冲击、振动的变化而变化,提升摩托车的舒适性。本技术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上述摩托车后悬挂四连杆机构的摩托车。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摩托车后悬挂四连杆机构,包括拉杆、摆臂杠杆以及减震器,所述拉杆第一端以及所述减震器的第一端分别可转动地连接于车架,所述拉杆的第二端以及所述减震器的第二端分别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摆臂杠杆的两端,所述摆臂杠杆可转动地连接于后平叉,所述摆臂杠杆上用于与所述拉杆、所述减震器以及所述后平叉转动连接的连接点呈三角分布。优选地,所述拉杆包括轴套以及平行并排布置的两个杆件,两个所述杆件的第一端均与所述轴套配合并通过所述轴套与所述车架可转动连接,两个所述杆件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摆臂杠杆可转动连接。优选地,所述摆臂杠杆包括V形主体,所述V形主体的两侧端部分别与所述拉杆的第二端以及所述减震器的第二端可转动连接,所述V形主体中间拐角部与所述后平叉可转动连接。优选地,所述后平叉包括后平叉左臂、后平叉右臂以及中间连接板,所述后平叉左臂以及所述后平叉右臂通过所述中间连接板连接,所述摆臂杠杆与所述中间连接板可转动连接。优选地,所述中间连接板的纵向截面呈L形。优选地,所述中间连接板的横向连接部分和/或纵向连接部分呈箱型结构。优选地,所述中间连接板上设置有两个安装座,两个所述安装座之间形成有安装槽,所述摆臂杠杆在所述安装槽内与所述中间连接板可转动连接。一种摩托车,包括如上任意一项所述的摩托车后悬挂四连杆机构。由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技术中公开了一种摩托车后悬挂四连杆机构,该摩托车后悬挂四连杆机构包括拉杆、摆臂杠杆以及减震器,其中,拉杆第一端以及减震器的第一端分别可转动地连接于车架,拉杆的第二端以及减震器的第二端分别可转动地连接于摆臂杠杆的两端,摆臂杠杆可转动地连接于后平叉,摆臂杠杆上用于与拉杆、减震器以及后平叉转动连接的连接点呈三角分布;上述摩托车后悬挂四连杆机构通过摆臂杠杆能够非线性地增加减震器的行程,使后悬挂的刚度特性和阻尼特性呈非线性变化,能够随外部冲击、振动的变化而变化,即在弱冲击下后悬挂变“软”,在强冲击下后悬挂变“硬”,从而提升摩托车的舒适性。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摩托车,包括如上所述的摩托车后悬挂四连杆机构,由于该摩托车采用了上述摩托车后悬挂四连杆机构,因此摩托车兼具上述摩托车后悬挂四连杆机构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摩托车后悬挂四连杆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摩托车后悬挂四连杆机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摩托车后悬挂四连杆机构装配结构局部剖视图。其中:1为拉杆;2为摆臂杠杆;3为减震器;4为轴套;5为后平叉;501为后平叉左臂;502为后平叉右臂;503为中间连接板。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核心之一是提供一种摩托车后悬挂四连杆机构,以达到使其刚度特性和阻尼特性呈非线性变化,能够随外部冲击、振动的变化而变化,提升摩托车的舒适性的目的。本技术的另一核心是提供一种基于上述摩托车后悬挂四连杆机构的摩托车。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图3,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摩托车后悬挂四连杆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摩托车后悬挂四连杆机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摩托车后悬挂四连杆机构装配结构局部剖视图。本技术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摩托车后悬挂四连杆机构,该摩托车后悬挂四连杆机构包括拉杆1、摆臂杠杆2以及减震器3。其中,拉杆1第一端以及减震器3的第一端分别可转动地连接于车架,拉杆1的第二端以及减震器3的第二端分别可转动地连接于摆臂杠杆2的两端,摆臂杠杆2可转动地连接于后平叉5,摆臂杠杆2上用于与拉杆1、减震器3以及后平叉5转动连接的连接点呈三角分布。可以看出,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摩托车后悬挂四连杆机构通过摆臂杠杆2能够非线性地增加减震器3的行程,使后悬挂的刚度特性和阻尼特性呈非线性变化,能够随外部冲击、振动的变化而变化,即在弱冲击下后悬挂变“软”,在强冲击下后悬挂变“硬”,从而提升摩托车的舒适性。较优地,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上述拉杆1包括轴套4以及平行并排布置的两个杆件,两个杆件的第一端均与轴套4配合并通过轴套4与车架可转动连接,两个杆件的第二端分别与摆臂杠杆2可转动连接。当然上述拉杆1结构仅仅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在其他实施例中,拉杆1还可以为一体结构。较优地,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摆臂杠杆2包括V形主体,V形主体的两侧端部分别与拉杆1的第二端以及减震器3的第二端可转动连接,V形主体中间拐角部与后平叉5可转动连接。较优地,如图2和图3所示,后平叉5包括后平叉左臂501、后平叉右臂502以及中间连接板503,其中,后平叉左臂501与后平叉右臂502对称或者近似对称,以使质量分布更加合理,后平叉左臂501以及后平叉右臂502通过中间连接板503连接,中间连接板503呈板状结构,以提升整体扭转刚度,摆臂杠杆2与中间连接板503可转动连接。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如图3所示,中间连接板503的纵向截面呈L形,且中间连接板503的横向连接部分和/或纵向连接部分呈箱型结构,通过上述结构能够有效增加中间连接板503本身的强度以及后平叉5整体的扭转强度。作为优选地,如图3所示,中间连接板503上设置有两个安装座,两个安装座之间形成有安装槽,摆臂杠杆2在安装槽内与中间连接板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摩托车后悬挂四连杆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拉杆、摆臂杠杆以及减震器,所述拉杆第一端以及所述减震器的第一端分别可转动地连接于车架,所述拉杆的第二端以及所述减震器的第二端分别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摆臂杠杆的两端,所述摆臂杠杆可转动地连接于后平叉,所述摆臂杠杆上用于与所述拉杆、所述减震器以及所述后平叉转动连接的连接点呈三角分布。/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摩托车后悬挂四连杆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拉杆、摆臂杠杆以及减震器,所述拉杆第一端以及所述减震器的第一端分别可转动地连接于车架,所述拉杆的第二端以及所述减震器的第二端分别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摆臂杠杆的两端,所述摆臂杠杆可转动地连接于后平叉,所述摆臂杠杆上用于与所述拉杆、所述减震器以及所述后平叉转动连接的连接点呈三角分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后悬挂四连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杆包括轴套以及平行并排布置的两个杆件,两个所述杆件的第一端均与所述轴套配合并通过所述轴套与所述车架可转动连接,两个所述杆件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摆臂杠杆可转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摩托车后悬挂四连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摆臂杠杆包括V形主体,所述V形主体的两侧端部分别与所述拉杆的第二端以及所述减震器的第二端可转动连接,所述V形主体中间拐角部与所述后平叉可转动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赖民杰陈柯亮谢文旭杨秀举徐哲明甘玉龙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春风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