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光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91565 阅读:1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导光装置,包括一具有一第一入光面以及一第一出光面的导光柱、一具有一邻近于第一出光面的第二入光面、一第二出光面、一第一反射面以及一第二反射面的光扩散单元、一配置于第一反射面的第一反射材料层以及一配置于第二反射面的第二反射材料层。第二出光面的面积大于第一出光面的面积。一光源所提供的一光信号适于通过第一入光面、第一出光面与第二入光面,并适于被第二反射面与第一反射面反射,以由第二出光面出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导光装置(light guiding device),且特别是有关于 一种用于显示一光源(light source)所提供的光信号(light signal)的导光装 置。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子装置(electronic device)已与人类的日常生活产生 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般来说,电子装置都会具有显示灯号,而目前的显示灯号通常 是使用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 LED)作为光源,并使用一导光装置 将发光二极管所提供的光信号传递至壳体(case)表面。举例来说,用以容纳抽取式(portable)硬盘驱动器(hard disc device, HDD) 的外接盒(carrier)中通常会设置有一电路板(circuit board)、 一发光二极管 以及一导光装置。发光二极管配置于电路板上,以提供一光信号(light signal), 而导光装置则配置于发光二极管与外接盒的面板之间,以将发光二极管所提供的光 信号传递至外接盒的面板上。然而,传统技艺中的导光装置通常为尺寸较小的导光柱(light guiding rod)。因此,当光信号传递至面板时,其可视面积会很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导光装置,以使光源所提供的光信号在通过此导光装置后会 具有较大的可视面积。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导光装置,用于显示一光源所提供的光信号。导光装置包括 一导光柱、 一光扩散单元(light spreading unit)、 一第一反射材料层(reflective material layer)以及一第二反射材料层。导光柱具有一光轴(optic axis)、 一 第一入光面(light incident surface)以及一第一出光面(light emittingsurface)。第一入光面与第一出光面分别位于光轴的相对两端,且光源邻近于第 一入光面。光扩散单元配置于导光柱具有第一出光面的一端,并具有一第二入光面、 一第二出光面、 一第一反射面(reflective surface)以及一第二反射面。第二入 光面邻近于第一出光面,且第二出光面的面积大于第一出光面的面积。光信号适于 沿着光轴而由第二入光面传递至光扩散单元中,并适于依序被第二反射面与第一反 射面反射而由第二出光面出射。第一反射材料层配置于第一反射面,而第二反射材 料层配置于第二反射面。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光扩散单元还具有一第一凹槽(cave)。上 述的第二入光面位于第一凹槽的底部。上述的导光柱具有第一出光面的一端配置于 第一凹槽中。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反射面为一弧面(cambered surface)。 上述的第一凹槽位于第一反射面的中心区域(central region),并朝向第二出光 面延伸。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光扩散单元还具有一第二凹槽。上述的第二 反射面位于第二凹槽的底部。上述的第二凹槽的底部邻近于第一凹槽的底部。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出光面为一盘状面(plate surface)。 上述的第二凹槽位于第二出光面的中心区域,并朝向第一反射面延伸。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导光柱的光轴以及光扩散单元的第一凹槽与 第二凹槽皆位在同一轴向上。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反射面与上述的第二反射面皆为弧面, 且第一反射面与第二反射面皆朝向远离于第二出光面的方向凸出。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光扩散单元沿着上述的光轴的剖面形状大致 呈U字形。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导光柱的材质包括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oly-methyl-meth-acrylate, P腿A)或聚碳酸酉旨(poly-carbonate, PC)。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光扩散单元的材质包括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或 聚碳酸酯。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反射材料层的材质包括银或汞。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反射材料层的材质包括银或汞。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光源包括发光二极管。在本专利技术中,相对于传统技艺的导光装置,由于第二出光面的面积会大于导 光柱的第一出光面的面积,因此当光源所提供的光信号在被第二反射面与第一反射 面反射而由第二出光面出射后会具有较大的可视面积。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一实施例,并配合附 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一种导光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分解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一种导光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而图2为图1的分解图。请参考图1与图2,导光装置100可用以显示一光源200所提供的光信 号210,例如是明暗、颜色或其组合的显示灯号。导光装置100包括一导光柱 110、 一光扩散单元120、 一第一反射材料层130以及一第二反射材料层140。 于此实施例中,光源200例如是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或发光二极管晶片。再者, 导光柱IIO与光扩散单元120例如是由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碳酸酯或其他透 明的光导材质所制成,而第一反射材料层130与第二反射材料层140则例如是 由银、汞或其他的反射材料所制成。导光柱110具有一光轴110a、 一第一入光面112以及一第一出光面114。 其中,第一入光面112与一第一出光面114分别位于光轴110a的相对两端。 再者,光源200邻近于第一入光面112,而光扩散单元120则配置于导光柱110 具有第一出光面114的一端。另外,光扩散单元120具有一第二入光面122、 一第二出光面124、 一第 一反射面126a、 一第二反射面126b、 一第一凹槽128a以及一第二凹槽128b。 其中,第一反射面126a相对于第二出光面124,且第二出光面124的面积大于 第一出光面114的面积。于此实施例中,第一反射面126a例如是呈一弧面,且第一反射材料层130例如是以电镀的方式覆盖于第一反射面126a上。第一凹槽128a例如是位于第 一反射面126a的中心区域,并朝向第二出光面124的方向延伸,且第二入光 面122例如是位于第一凹槽128a的底部。另外,第二出光面124例如是呈一盘状面,且第二凹槽128b例如是位于 第二出光面124的中心区域,并朝向第一反射面126a的方向延伸。再者,第 二反射面126b例如是呈一弧面,且其与第一反射面126a例如是皆朝向远离于 第二出光面124的方向凸出。此时,第一反射面126a会形成一凹面反射镜, 而第二反射面126b则会形成一凸面反射镜。再者,第二反射面126b例如是位于第二凹槽128b的底部,且第二凹槽128b 的底部邻近于第一凹槽128a的底部,以使第二反射面126b邻近于第二入光面 122。而且,第二反射材料层140例如是以电镀的方式覆盖于覆盖第二反射面 126b上。此外,导光柱110具有第一出光面114的一端恰可配置于第一凹槽128a 中,以使第二入光面122会邻近于第一出光面114。而且,导光柱110的光轴 110a以及光扩散单元120的第一凹槽128a与第二凹槽128b例如是位在同一轴 向上,以使光扩散单元120沿着光轴120a的剖面形状大致上会呈U字形。除此之外,第二凹槽128b除了可为图1所示的高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导光装置,用于显示一光源所提供的光信号,该导光装置包括: 一导光柱,具有一光轴以及分别位于该光轴相对两端的一第一入光面以及一第一出光面,且该光源邻近于该第一入光面; 一光扩散单元,配置于该导光柱具有该第一出光面的一端,并具有一第二入光面、一第二出光面、一第一反射面以及一第二反射面,其中该第二入光面邻近于该第一出光面,且该第二出光面的面积大于该第一出光面的面积,该光信号适于沿着该光轴而由该第二入光面传递至该光扩散单元中,并适于依序被该第二反射面与该第一反射面反射而由该第二出光面出射; 一第一反射材料层,配置于该第一反射面;以及 一第二反射材料层,配置于该第二反射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宏仁
申请(专利权)人: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