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悬架安装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861485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9 12: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后悬架安装结构,其包括后轴,与后轴两端分别连接、并向后轴的同一侧延伸的两个后纵臂,以及与后轴两端分别连接、并均向后轴的上部延伸的两个减振器,还包括可拆卸连接于减振器上下两端、以保持减振器长度不变的保持杆,且后纵臂与后轴之间,以及减振器与后轴之间均通过具有橡胶衬套的套管铰接于一起。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保证各部件在设计位置紧固连接,并可保证橡胶衬套在各部件进行紧固时无变形,进而可在车辆运行时使得橡胶衬套的变形处于设计范围之内,不仅可保证车辆的使用性能,同时亦可延长橡胶衬套的使用寿命;且通过使得保持杆可拆卸地设于减振器上,又可在悬架装配完毕后将保持杆拆卸下来,又不影响悬架的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后悬架安装结构
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
,特别涉及一种后悬架安装结构。
技术介绍
汽车悬架是车身与车轮之间的连接系统,其包括摆臂、减振器、衬套等部件。车身与悬架之间一般采用橡胶衬套结构连接,以通过橡胶衬套的变形,而减少因路面不平所传递给车身的冲击。因衬套橡胶变形有一定的范围,若橡胶衬套长时间在变形范围之外使用,则会造成橡胶衬套的失效,并降低寿命。因此需要求悬架各安装点的拧紧螺丝,在设计状态拧紧,以保证橡胶衬套在设计状态无变形,从而保证在车桥运动的范围内,橡胶衬套的变形在设计范围之内。但是,在现有装配工艺过程中,在吊装时车桥一般处于下极限位置,因此所有标准件均在下极限位置拧紧,因此导致在车辆使用过程中,橡胶衬套始终处于设计变形范围之外,从而不仅影响整车的性能,同时也减小了衬套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后悬架安装结构,其可使得橡胶衬套的变形处于设计范围之内,从而可使得后悬架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后悬架安装结构,包括后轴,与所述后轴两端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后悬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后轴(1),与所述后轴(1)两端分别连接、并向所述后轴(1)的同一侧延伸的两个后纵臂(4),以及与所述后轴(1)两端分别连接、并均向所述后轴(1)的上部延伸的两个减振器(2),还包括可拆卸连接于所述减振器(2)上下两端、以保持所述减振器(2)长度不变的保持杆(3);且所述后纵臂(4)与所述后轴(1)之间,以及所述减振器(2)与所述后轴(1)之间均通过具有橡胶衬套(202)的套管(201)铰接于一起。/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悬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后轴(1),与所述后轴(1)两端分别连接、并向所述后轴(1)的同一侧延伸的两个后纵臂(4),以及与所述后轴(1)两端分别连接、并均向所述后轴(1)的上部延伸的两个减振器(2),还包括可拆卸连接于所述减振器(2)上下两端、以保持所述减振器(2)长度不变的保持杆(3);且所述后纵臂(4)与所述后轴(1)之间,以及所述减振器(2)与所述后轴(1)之间均通过具有橡胶衬套(202)的套管(201)铰接于一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悬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器(2)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以与所述保持杆(3)连接的上支架(5)和下支架(6)。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悬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架(5)和所述下支架(6)均包括设于所述减振器(2)上的主体(501),以及与所述主体(501)固连、并位于所述主体(501)一侧的安装座(502),并于所述安装座(502)上形成有以供所述保持杆(3)穿过的通孔(5022),且所述通孔(5022)的轴向与所述减振器(2)的长度方向一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悬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501)被构造成与所述减振器(2)的套管(201)相适配的弧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道辉李彬郭海艳
申请(专利权)人:帝亚一维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西藏;5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