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扁形红茶及其加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834351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5 12:4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扁形红茶及其加工方法,所述加工方法是将采摘的鲜叶原料经摊放、萎凋、压扁、发酵、脱水、整形、干燥和提香处理而制得扁形红茶。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加工方法制作的扁形红茶,不仅能提高夏秋茶的利用率,并在增加产量的同时,也能提高种植户的经济收入,通过对加工工序进行改进,能够改善红茶的营养,使加工的成品质量好,汤色红亮、花香持久、滋味醇厚,内质香气浓郁,茶汤颜色清澈红亮,冲泡出来的茶水色、香、味俱佳,香味醇厚持久,口感独特,其产品质量等级高,能够满足更多消费者的品味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扁形红茶及其加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红茶加工
,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扁形红茶及其加工方法。
技术介绍
红茶是六大茶类之一,也是世界上目前生产量最大的茶类,红茶生产加工历经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四个主要工序,其中发酵是形成红茶品质特征的关键性工序,其目的是促使茶鲜叶中的茶多酚进行酶促氧化,生成茶黄素、茶红素等红茶特征性成分。同时发酵过程中,大量的香气成分生成。同时,干燥是红茶加工过程中最后一道工序,它不仅仅是散失水分和固定品质的简单过程,而且是茶叶品质形成的重要工序,尤其对香气影响很大。不同的干燥方法和干燥温度、时间不仅仅影响红茶香气类型、高低和物质组成,也影响汤色、滋味及相关生化成分含量高低。而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和消费理念的逐步完善,茶叶作为饮品,其最根本特性的回归,对红茶的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具有醇厚口感,高爽、舒适、持久香气特点的“好喝、好闻”的实惠型红茶将越来越受到业内专家和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在红茶的加工过程中,由于产地、原料、加工工艺和人为的因素太多,导致加工出来的成品参差不齐,在形成茶汤时,色泽偏暗,口感生涩,滋味平淡,冲泡后,汤色红暗而浑浊,叶底红暗多等问题,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目前,扁形茶主要集中在绿茶名优茶中,而随着红茶在国际和国内的需求都在不断走高,越来越多的红茶品种也不断涌现,而目前的红茶产品结构相对单一,传统红茶以条形红茶为主,通过揉捻工艺完成细胞破碎和做形,然后经揉捻、发酵和干燥过后成为红茶产品。因此,为了改善现有部分夏秋茶的利用率低,产品结构单一,同时又能拉动茶叶经济产业的发展,开发一种扁形红茶的加工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能够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供一种红茶的加工方法,通过对加工工序进行改进,使加工的成品质量好,不仅能提高夏秋茶的利用率,还能使加工的产品具有滋味醇厚,能够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具体地说是一种扁形红茶及其加工方法。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扁形红茶的加工方法,所述加工方法是将采摘的鲜叶原料经摊放、萎凋、压扁、发酵、脱水、整形、干燥和提香处理而制得扁形红茶,具体加工过程包括以下步骤:(1)采摘:在茶园基地内采摘单芽或一芽一叶的鲜叶为原料,要求芽叶完整,无病虫芽,不带鳞状鱼叶,无夹杂物,大小均匀,色泽鲜活;采摘鲜叶必须用竹篓装盛,禁止用各种袋装,以防鲜叶红变和闷熟;(2)摊放:将步骤(1)的鲜叶均匀的薄摊在竹簸箕上,以保持芽叶清鲜度,摊叶厚度1~3cm,摊放时间为2~3小时,摊放期间每隔一小时,则需要翻动一次,要做到薄摊轻翻,以免损伤芽叶;(3)萎凋:在保持萎凋槽各部分温度相同的条件下,将经过摊放的鲜叶放入萎凋槽,先鼓入冷风至鲜叶表面水分吹干,然后再鼓入热风,所述热风温度控制在32~35℃,通过热风萎凋4~6小时;秋茶萎凋时间长,夏茶萎凋时间短,当芽叶发生萎蔫,色泽变暗立刻终止萎凋;(4)压扁:将茶炒制机先进行预热至温度为55~60℃,然后放入经萎凋的茶青,先进行理条操作5~10分钟,然后再进行碾压操作,碾压至有茶汁外溢,稍有条形时,即可停止碾压操作;(5)发酵:将经压扁处理的茶青置于发酵室中,发酵温度:秋茶38~42℃,夏茶33~37℃,发酵时间3~5小时;秋茶发酵时间长,夏季发酵应缩短1~2小时;当发酵叶变红色,有红茶发酵香气停止发酵;(6)脱水:将发酵后的茶叶放入温度为40~45℃的萎凋槽中,萎凋至茶叶水分含量为50~55%即可;(7)整形:将脱水后的茶叶输入扁形整形机内,在温度为115~125℃条件下,通过扁形整形机压制成扁形状结构,压制时间为15~20分钟,并通过整形处理,使茶叶水分含量为30~40%即可;(8)干燥:将整形后的茶叶,输入热风烘干机内进行干燥,烘干温度控制在95~105℃之间,烘干时间为4~5分钟,烘干至茶叶水分含量为10~20%,即得毛烘茶;(9)提香:将干燥后的毛烘茶放入远红外电热提香机内提香,提香温度控制在85~95℃之间,提香时间为5~10分钟,通过提香使茶叶水分含量为4~8%;秋茶期间,提香温度在90~95℃之间;夏茶期间,提香温高在85~90℃之间,通过提香处理后即得所述扁形红茶成品。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扁形红茶的加工方法,其中在所述步骤(3)萎凋过程中,所述热风采用间歇方式鼓入,每次鼓入热风40分钟,需要停止工作20min,并在停止工作期间,需要对萎凋槽内的鲜叶翻抖一次,如此交替进行。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扁形红茶的加工方法,其中在所述步骤(5)发酵过程中,需要持续向发酵室中输入氧气,使其氧气浓度较常规状态高1.1~1.3倍,发酵温度:秋茶38~40℃,夏茶33~35℃,发酵时间3.5~4.5小时;秋茶发酵时间长,夏季发酵应缩短1.5~2小时;发酵室中的湿度控制在93~95%,当发酵叶变红色,有红茶发酵香气停止发酵。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扁形红茶的加工方法,其中在所述步骤(7)整形过程中,在温度为115~120℃条件下,压制时间为15~18分钟,并通过整形处理,使茶叶水分含量为35~40%即可。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扁形红茶的加工方法,其中在所述步骤(8)干燥过程中,烘干温度控制在98~102℃之间,烘干时间为4~5分钟,烘干至茶叶水分含量为10~15%,即得毛烘茶。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扁形红茶的加工方法,其中在所述步骤(9)提香过程中,提香时间为5~8分钟,通过提香使茶叶水分含量为4~6%;而在提香快结束时的前1分钟内,利用远红外电热提香机进行骤然升温,将温度提高到100~105℃,进行高温突香,以便提高扁形红茶的香味。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扁形红茶,所述扁形红茶是根据上述加工方法制得。采用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扁形红茶及其加工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先对采摘的鲜叶经摊放后在进行萎凋,而在萎凋过程中采用间歇方式鼓入热风,一方面降低了茶叶水分,另一方面提高了萎凋叶的质量和塑性;经萎凋的茶叶通过压扁后在进行发酵,在发酵过程中针对不同季节的茶叶控制不同的发酵温度,并在发酵过程中输入氧气,能够增强发酵效果;而在干燥之前先通过脱水和整形处理,能够提高产品的外形,通过干燥使得茶叶不易形变和质变,进而提高了茶叶外观及品质的稳定性,最后通过提香处理,能够提高扁形红茶的香味,使加工的产品具有滋味醇厚的特点。采用本专利技术所述加工方法制作的扁形红茶,不仅能提高夏秋茶的利用率,并在增加产量的同时,也能提高种植户的经济收入,通过对加工工序进行改进,能够改善红茶的营养,使加工的成品质量好,汤色红亮、花香持久、滋味醇厚,内质香气浓郁,茶汤颜色清澈红亮,冲泡出来的茶水色、香、味俱佳,香味醇厚持久,口感独特,其产品质量等级高,能够满足更多消费者的品味需求。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充分的解释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是限定本专利技术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扁形红茶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工方法是将采摘的鲜叶原料经摊放、萎凋、压扁、发酵、脱水、整形、干燥和提香处理而制得扁形红茶,具体加工过程包括以下步骤:/n(1)采摘:在茶园基地内采摘单芽或一芽一叶的鲜叶为原料,要求芽叶完整,无病虫芽,不带鳞状鱼叶,无夹杂物,大小均匀,色泽鲜活;采摘鲜叶必须用竹篓装盛,禁止用各种袋装,以防鲜叶红变和闷熟;/n(2)摊放:将步骤(1)的鲜叶均匀的薄摊在竹簸箕上,以保持芽叶清鲜度,摊叶厚度1~3cm,摊放时间为2~3小时,摊放期间每隔一小时,则需要翻动一次,要做到薄摊轻翻,以免损伤芽叶;/n(3)萎凋:在保持萎凋槽各部分温度相同的条件下,将经过摊放的鲜叶放入萎凋槽,先鼓入冷风至鲜叶表面水分吹干,然后再鼓入热风,所述热风温度控制在32~35℃,通过热风萎凋4~6小时;秋茶萎凋时间长,夏茶萎凋时间短,当芽叶发生萎蔫,色泽变暗立刻终止萎凋;/n(4)压扁:将茶炒制机先进行预热至温度为55~60℃,然后放入经萎凋的茶青,先进行理条操作5~10分钟,然后再进行碾压操作,碾压至有茶汁外溢,稍有条形时,即可停止碾压操作;/n(5)发酵:将经压扁处理的茶青置于发酵室中,发酵温度:秋茶38~42℃,夏茶33~37℃,发酵时间3~5小时;秋茶发酵时间长,夏季发酵应缩短1~2小时;当发酵叶变红色,有红茶发酵香气停止发酵;/n(6)脱水:将发酵后的茶叶放入温度为40~45℃的萎凋槽中,萎凋至茶叶水分含量为50~55%即可;/n(7)整形:将脱水后的茶叶输入扁形整形机内,在温度为115~125℃条件下,通过扁形整形机压制成扁形状结构,压制时间为15~20分钟,并通过整形处理,使茶叶水分含量为30~40%即可;/n(8)干燥:将整形后的茶叶,输入热风烘干机内进行干燥,烘干温度控制在95~105℃之间,烘干时间为4~5分钟,烘干至茶叶水分含量为10~20%,即得毛烘茶;/n(9)提香:将干燥后的毛烘茶放入远红外电热提香机内提香,提香温度控制在85~95℃之间,提香时间为5~10分钟,通过提香使茶叶水分含量为4~8%;秋茶期间,提香温度在90~95℃之间;夏茶期间,提香温高在85~90℃之间;通过提香处理后即得所述扁形红茶成品。/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扁形红茶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工方法是将采摘的鲜叶原料经摊放、萎凋、压扁、发酵、脱水、整形、干燥和提香处理而制得扁形红茶,具体加工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1)采摘:在茶园基地内采摘单芽或一芽一叶的鲜叶为原料,要求芽叶完整,无病虫芽,不带鳞状鱼叶,无夹杂物,大小均匀,色泽鲜活;采摘鲜叶必须用竹篓装盛,禁止用各种袋装,以防鲜叶红变和闷熟;
(2)摊放:将步骤(1)的鲜叶均匀的薄摊在竹簸箕上,以保持芽叶清鲜度,摊叶厚度1~3cm,摊放时间为2~3小时,摊放期间每隔一小时,则需要翻动一次,要做到薄摊轻翻,以免损伤芽叶;
(3)萎凋:在保持萎凋槽各部分温度相同的条件下,将经过摊放的鲜叶放入萎凋槽,先鼓入冷风至鲜叶表面水分吹干,然后再鼓入热风,所述热风温度控制在32~35℃,通过热风萎凋4~6小时;秋茶萎凋时间长,夏茶萎凋时间短,当芽叶发生萎蔫,色泽变暗立刻终止萎凋;
(4)压扁:将茶炒制机先进行预热至温度为55~60℃,然后放入经萎凋的茶青,先进行理条操作5~10分钟,然后再进行碾压操作,碾压至有茶汁外溢,稍有条形时,即可停止碾压操作;
(5)发酵:将经压扁处理的茶青置于发酵室中,发酵温度:秋茶38~42℃,夏茶33~37℃,发酵时间3~5小时;秋茶发酵时间长,夏季发酵应缩短1~2小时;当发酵叶变红色,有红茶发酵香气停止发酵;
(6)脱水:将发酵后的茶叶放入温度为40~45℃的萎凋槽中,萎凋至茶叶水分含量为50~55%即可;
(7)整形:将脱水后的茶叶输入扁形整形机内,在温度为115~125℃条件下,通过扁形整形机压制成扁形状结构,压制时间为15~20分钟,并通过整形处理,使茶叶水分含量为30~40%即可;
(8)干燥:将整形后的茶叶,输入热风烘干机内进行干燥,烘干温度控制在95~105℃之间,烘干时间为4~5分钟,烘干至茶叶水分含量为10~20%,即得毛烘茶;
(9)提香:将干燥后的毛烘茶放入远红外电热提香...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小红
申请(专利权)人:紫云自治县红花茶业种植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