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光背光板制作方法,均光背光板及其扫描器和液晶显示器技术

技术编号:2681211 阅读:3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板的均光图案的制作方法。该方法先以一化学蚀刻工序在一金属平板上形成一具有预定图案的网点遮罩,其次将该网点遮罩平板置于该背光板的一透光面上并进行一喷砂工序,以使该透光面上形成多个不超过一预定深度的凹坑,其中该多个凹坑所形成的图案即为该背光板的均光图案,当该可见光透入该背光板的透明的板状结构并经由设有该均光图案的透光面射出时,该多个凹坑可使射出的光线产生光均匀化的效果。(*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背光板的制作方法,特别涉及一种背光板的均光图案的制作方法。扫描器(scanner)或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中的内部光源形式,是由一灯管以及一背光板(back light)结合,用来产生一背光光源以扫描一穿透稿或是照亮一液晶显示面板。由于灯管是设置于背光板的一侧而从侧面发光,因此产生的光线不会很均匀,尤其在靠近灯管处会特别亮。为了解决发光不均匀的问题,现有技术是在背光板上制作多个网点,用来反射从背光板侧边所发射的光线,以使背光板的发光面发射出均匀的光线。请参考附图说明图1,图1为现有背光板10的上视图。现有背光板10为近似扁平形且透明的板状结构,其包含有二相互平行的透光面,而一近似线形的灯管12设于背光板10的一侧。背光板10的一透光面14上包含有多个网点16,构成一均光图案,其中越远离灯管12的网点16越大且排列得越密,越靠近灯管12的网点16越小且排列得越疏,而越靠近灯管12中心位置的网点16更小且排列得更疏。当灯管12所发出的光线经由背光板10的一侧边射入背光板10时,多个大小不同且不等距排列的网点16会使光线均匀分布在背光板10上,并经由另一个透光面发射出均匀的光线。现有制作均光图案的方法主要有印刷法以及射出成型两种。由于印刷法是藉由人工将网点16印刷在硬质的透明压克力板上,因此不仅人力成本耗费大,印刷的品质也不易控制,例如油墨太多以致散开或油墨太少等印刷不均匀的现象、人为碰触而破坏油墨图案等,而且油墨易吸收光源,根本无法达到完全反射的目的。至于射出成型法则必须依据均光图案的设计制作相对应图案的模子,不但成本高,而且需时常制作不同图案的模子,会造成制作上的不便。有鉴于此,为了改善上述的缺点,以降低材料以及加工成本,并提高制造厂商的竞争力,确实有必要研究开发其他种制作均光图案的方法。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板的均光图案的制作方法,可以降低材料以及加工成本,并避免产生现有技术的缺点。图示的简单说明图1为现有背光板的上视图。图2为利用本专利技术方法所欲制作的背光板及其上均光图案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网点遮罩平板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利用网点遮罩平板及喷砂装置来制作背光板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利用喷砂方式来制作背光板的均光图案的流程图。图6为使用本专利技术背光板的扫描器的示意图。图7为使用本专利技术背光板的液晶显示器的示意图。请参考图2,图2为利用本专利技术方法所欲制作的背光板20及其上均光图案的示意图。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出一种以喷砂撞击的方式来处理背光板20的表面,以形成一包含有多个凹坑26的均光图案,其主要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先以一金属平板制作出网点遮罩,第二阶段再以此网点遮罩配合喷砂法制作出背光板上的均光图案。背光板20以结合一灯管(未显示)的发光形式使用于一扫描器中,用来产生一背光光源以扫描一穿透稿,或是使用于一液晶显示器用来产生一背光光源以照亮一液晶显示面板。背光板20为一近似扁平形且透明的板状结构,其包含有二相互平行的透光面22以及一近似线形的入射边24位于二透光面22的一侧。请参考图3,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网点遮罩平板34的示意图。在本专利技术方法的第一阶段,首先需准备一平板30,平板30的尺寸须与最终制成品背光板20的尺寸相当或略大,然后经由一加工工序32在平板30上制作出特定图案的多个贯穿孔洞36,以形成第二阶段需用到的网点遮罩平板34。在此需加以说明,平板30的材质必须是坚固而能承受高速粒子的撞击,在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中,平板30为一金属材质的平板,而加工工序32则可利用一般常见的化学蚀刻方式来在金属平板30上蚀刻出贯穿的孔洞36,或是利用激光加工方式来在金属平板30上切割出贯穿的孔洞36。然而,平板30与加工工序32不一定以上述说明为限,也可以有许多其他的材质与方式来加以选择,只要平板30的材质够坚固而能承受高速粒子的撞击皆可以考虑加以应用,而加工工序32则需配合平板30的材质来加以选择,只要是能在平板30上制作出贯穿的孔洞36以为第二阶段使用即可。至于多个孔洞36的形状可以设计为圆形、方形或是六边形,而孔洞36的大小与排列方式则依据均光图案设计,其中越远离灯管的孔洞36越大且排列得越密,越靠近灯管的孔洞36越小且排列得越疏,而越靠近灯管中心位置的孔洞36更小且排列得更疏,上述孔洞36的排列方式并不限于此情况,其可依实际的光源及系统的需求而作调整与设计。请参考图4,图4为本专利技术利用网点遮罩平板34及喷砂装置40来制作背光板20的示意图。在本专利技术方法的第二阶段,首先需准备一喷砂装置40与一待加工的压克力板,喷砂装置40可以是一般常见作为材料表面处理的喷砂装置,在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中,喷砂装置40所选用的喷砂材质为金刚砂或玻璃砂。在喷砂装置40将所选用的喷砂42以高压高速喷出后会撞击在网点遮罩平板34上,喷砂42在有贯穿孔洞36之处就会撞击到置于网点遮罩平板34后方的压克力板,并使压克力板的表面上形成多个不超过一预定深度的凹坑26,而在没有贯穿孔洞36之处,喷砂42就会直接撞击到网点遮罩平板34的金属表面,而不会影响到其后方压克力板的相对应部分,如此加工制成的压克力板即形成本专利技术的背光板20。因此,利用网点遮罩平板34及喷砂装置40,压克力板即可加工为本专利技术的背光板20,并可确保透光面22的均光图案与网点遮罩平板34上的孔洞36图案的形状、大小与排列方式相似。也就是说,越远离灯管的凹坑26越大且排列得越密,越靠近灯管的凹坑26越小且排列得越疏,而越靠近灯管中心位置的凹坑26更小且排列得更疏,而这些凹坑所形成的图案即形成背光板20的均光图案。因此,当可见光经由入射边24射入背光板20时,可见光会透入背光板20的透明的板状结构,而均光图案会使透入的可见光产生漫射作用,进而使射出的光线产生光均匀化的效果。在此需加以说明,背光板20的透光面22上所形成凹坑26的深度实际上也会影响其光均匀化的效果,凹坑36的深度太过或是不及都会使光均匀化的效果改变,因此在这个部分需视实际上的不同需要来设计凹坑26的深度,以使其光均匀的效果能达到最佳化,而设计好凹坑26应有的深度后,则可由喷砂工序中选择不同的喷砂砂径、喷砂种类、喷砂力道或喷砂时间来加以控制凹坑26的深度,使其达到原先设计。图5对应于图3与图4,为本专利技术利用喷砂方式来制作背光板20的均光图案的流程图。本专利技术最佳实施例制作一块背光板20的均光图案的流程图50包含有下列步骤步骤52开始;步骤54提供一尺寸适当的金属平板30;步骤56提供所设计并符合光均匀化效果的均光图案;步骤58进行化学蚀刻32在金属平板30上蚀刻出相对应于均光图案的贯穿孔洞36;步骤60完成网点遮罩平板34的制作;步骤62将待加工的压克力板置于网点遮罩平板34之后;步骤64设定喷砂装置40的各种参数,如喷砂砂径、喷砂种类、喷砂力道或喷砂时间;步骤66启动喷砂装置40对网点遮罩平板34及压克力板进行喷砂工序;步骤68结束喷砂工序,完成背光板20的均光图案的制作;步骤70结束。请参考图6,图6为使用本专利技术背光板20的扫描器72的示意图。扫描器72的较佳实施例为一种桌上型扫描器,其包括有一壳体74,一扫描模块76设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板的均光图案的制作方法,该背光板为一近似扁平形且透明的板状结构,其包含有二相互平行的透光面以及一近似线形的入射边位于该二透光面的一侧,当一可见光经由该入射边射入该背光板时,该可见光会透入该背光板的透明的板状结构并由该背光板的二透光面射出,该方法先以一加工(manufacturing)工序来形成一具有预定图案的网点遮罩(holemask),其次将该网点遮罩置于该背光板的一透光面上并进行一喷砂(sandblasting)工序,以使该透光面上形成多个不超过一预定深度的凹坑,其中该多个凹坑所形成的图案即为该背光板的均光图案,当该可见光透入该背光板的透明的板状结构并经由设有该均光图案的透光面射出时,该多个凹坑可使射出的光线产生光均匀化的效果。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志勇
申请(专利权)人:明基电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