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内门板注塑设备及其注塑系统,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竖向支架,所述竖向支架顶部设置有横梁,所述竖向支架上固定设置有上模具,所述上模具左端固定在竖向支架上,所述上模具底部设置有下模具,所述底座上对应下模具中部位置设置有升降机构,下模具中部固定在升降机构上,所述下模具右端通过伸缩套筒固定支撑在底座上,所述注塑机构包括注塑筒,注塑筒竖向固定在横梁上,所述注塑筒顶部侧壁上设置有进料管,所述注塑筒底部设置有出料斗,结构设置巧妙且布置合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注塑动力强,注塑效率高且效果好,实现自动拆模,大大方便拆模,提高注塑加工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内门板注塑设备
本技术涉及注塑设备
,具体是一种车内门板注塑设备。
技术介绍
车门是为驾驶员和乘客提供出入车辆的通道,并隔绝车外干扰,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侧面撞击,保护乘员。汽车的美观也与车门的造型有关。车门的好坏,主要体现在,车门的防撞性能,车门的密封性能,车门的开合便利性,当然还有其它使用功能的指标等。防撞性能尤为重要,因为车辆发生侧碰时,缓冲距离很短,很容易就伤到车内人员车门外板:0.6~0.8mm的薄钢板冲压成型;车门加强横梁:即车门防撞梁,有封闭的圆管截面形式,也有高强度钢板冲压成型;车门内板:重要的支撑板件,又是车门附件的安装体,一般采用较厚的薄钢板。具有以下的特点:⑴需拉延出较深的周边形成门厚;⑵板面上需要冲压出各种形状的凸凹台,用于附件机构的安装;⑶冲压出各种加强筋,以提高刚性,减小振动噪声。车门加强板:对门体局部加强而设置。⑴内板面上安装车门附件机构的部位,提高安装部位的刚度和连接强度;⑵在门体安装铰链处、开度限位器处和门锁处等部位设置1.2~1.6mm厚的加强板,与车门内板焊接;⑶车门内、外窗台处设置加强板,要考虑断面形式、密封条的固定安装结构。车门窗框:大多采用薄钢板冲压成型或滚压成型。窗框结构断面要考虑的要点:⑴与车身侧围门框的正确配合;⑵良好的密封性能,密封条、玻璃导槽的布置和安装结构;⑶符合玻璃升降的要求;⑷窗框本身刚度,这对密封影响较大;⑸窗框与内、外板的连接结构。目前车内门板主要采用注塑进行加工制造,然而传统的注塑设备,结构呆板,注塑动力小,影响注塑效率和注塑质量,另外传统的注塑设备拆模,不方便,减低注塑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内门板注塑设备,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车内门板注塑设备,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竖向支架,所述竖向支架顶部设置有横梁,所述竖向支架上固定设置有上模具,所述上模具左端固定在竖向支架上,所述上模具底部设置有下模具,所述底座上对应下模具中部位置设置有升降机构,下模具中部固定在升降机构上,所述下模具右端通过伸缩套筒固定支撑在底座上,所述横梁上设置有注塑机构。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注塑机构包括注塑筒,注塑筒竖向固定在横梁上,所述注塑筒顶部侧壁上设置有进料管,所述注塑筒底部设置有出料斗,所述出料斗上连接有注塑管,所述注塑筒通过注塑管与上模具内腔连通,所述注塑筒内设置有注塑动力机构。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竖向支架侧壁上设置有竖向滑轨,所述下模具左端固定设置有滑块,所述滑块套装在竖向滑轨上,上模具与下模具之间左右两端对称设置有定位柱。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注塑动力机构包括竖向转轴,所述竖向转轴套装在注塑筒内中部,竖向转轴顶部套装在注塑筒顶部对应位置设置的轴承上且伸出注塑筒上侧,所述横梁上设置有竖向转轴驱动机构,所述注塑筒内竖向转轴上设置有螺旋页。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竖向转轴驱动机构包括从动带轮,所述从动带轮套装在注塑筒顶部竖向转轴顶端,所述横梁上设置有主动带轮和驱动主动带轮转动的注塑电机,主动带轮与从动带轮之间套装有传动皮带。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升降机构包括竖向丝杆轴,所述底座上设置机仓,所述竖向丝杆轴套装在机仓顶部对应位置设置的固定轴承上,所述机仓内设置有竖向丝杆轴驱动机构,所述竖向丝杆轴上套装有升降支架,所述升降支架中部固定设置有丝杆滑块,所述丝杆滑块套装在竖向丝杆轴上,所述升降支架上侧左右对称设置有推杆,所述推杆顶部固定设置有垫板,所述下模具下侧中部固定在垫板上。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竖向丝杆轴驱动机构包括竖向锥齿轮,所述竖向锥齿轮套装在机仓内竖向丝杆轴底端,所述机仓内设置有横向锥齿轮和驱动横向锥齿轮转动的升降电机,所述横向锥齿轮与竖向锥齿轮啮合传动。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升降机构替换为气缸。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一种车内门板注塑设备,结构设置巧妙且布置合理,工作时注塑浆液通过进料管进入注塑筒中,注塑筒中竖向转轴受驱动带动螺旋页转动,螺旋页推动注塑浆液从注塑管进入上模具与下模具之间的模腔内,注塑动力强,注塑效率高且效果好,注塑完成后,待注塑浆液完全冷却后,拆模时,竖向丝杆轴受驱动带动下模具往下运动,下模具与上模具分离,进行实现拆模,大大方便拆模,提高注塑加工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车内门板注塑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为车内门板注塑设备中机仓内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请参阅图1~3,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车内门板注塑设备,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上设置有竖向支架3,所述竖向支架3顶部设置有横梁5,所述竖向支架3上固定设置有上模具16,所述上模具16左端固定在竖向支架3上,所述上模具16底部设置有下模具17,所述底座1上对应下模具17中部位置设置有升降机构,下模具17中部固定在升降机构上,所述下模具17右端通过伸缩套筒19固定支撑在底座1上,所述横梁5上设置有注塑机构。所述注塑机构包括注塑筒13,注塑筒13竖向固定在横梁5上,所述注塑筒13顶部侧壁上设置有进料管11,所述注塑筒13底部设置有出料斗14,所述出料斗14上连接有注塑管15,所述注塑筒13通过注塑管15与上模具16内腔连通,所述注塑筒13内设置有注塑动力机构。所述竖向支架3侧壁上设置有竖向滑轨4,所述下模具17左端固定设置有滑块2,所述滑块套装在竖向滑轨4上,上模具16与下模具17之间左右两端对称设置有定位柱18。所述注塑动力机构包括竖向转轴10,所述竖向转轴10套装在注塑筒13内中部,竖向转轴10顶部套装在注塑筒13顶部对应位置设置的轴承上且伸出注塑筒13上侧,所述横梁5上设置有竖向转轴驱动机构,所述注塑筒13内竖向转轴10上设置有螺旋页12。所述竖向转轴驱动机构包括从动带轮9,所述从动带轮9套装在注塑筒13顶部竖向转轴10顶端,所述横梁5上设置有主动带轮7和驱动主动带轮7转动的注塑电机6,主动带轮7与从动带轮9之间套装有传动皮带8。所述升降机构包括竖向丝杆轴24,所述底座1上设置机仓25,所述竖向丝杆轴24套装在机仓25顶部对应位置设置的固定轴承26上,所述机仓25内设置有竖向丝杆轴驱动机构,所述竖向丝杆轴24上套装有升降支架22,所述升降支架22中部固定设置有丝杆滑块23,所述丝杆滑块23套装在竖向丝杆轴24上,所述升降支架22上侧左右对称设置有推杆21,所述推杆21顶部固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内门板注塑设备,包括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竖向支架,所述竖向支架顶部设置有横梁,所述竖向支架上固定设置有上模具,所述上模具左端固定在竖向支架上,所述上模具底部设置有下模具,所述底座上对应下模具中部位置设置有升降机构,下模具中部固定在升降机构上,所述下模具右端通过伸缩套筒固定支撑在底座上,所述横梁上设置有具有强劲动力的注塑机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内门板注塑设备,包括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竖向支架,所述竖向支架顶部设置有横梁,所述竖向支架上固定设置有上模具,所述上模具左端固定在竖向支架上,所述上模具底部设置有下模具,所述底座上对应下模具中部位置设置有升降机构,下模具中部固定在升降机构上,所述下模具右端通过伸缩套筒固定支撑在底座上,所述横梁上设置有具有强劲动力的注塑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内门板注塑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塑机构包括注塑筒,注塑筒竖向固定在横梁上,所述注塑筒顶部侧壁上设置有进料管,所述注塑筒底部设置有出料斗,所述出料斗上连接有注塑管,所述注塑筒通过注塑管与上模具内腔连通,所述注塑筒内设置有注塑动力机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内门板注塑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支架侧壁上设置有竖向滑轨,所述下模具左端固定设置有滑块,所述滑块套装在竖向滑轨上,上模具与下模具之间左右两端对称设置有定位柱。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内门板注塑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塑动力机构包括竖向转轴,所述竖向转轴套装在注塑筒内中部,竖向转轴顶部套装在注塑筒顶部对应位置设置的轴承上且伸出注塑筒上侧,所述横梁上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季洪泰,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瑞延理化汽车饰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