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电缆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691986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2 02:4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实现了传输高速信号时的传输特性提高的通信电缆及其制造方法。通信电缆(1)为具备多个带屏蔽芯线(4)的通信电缆(1),所述带屏蔽芯线(4)具有:芯线(2),其具有分别覆盖或一并覆盖一根以上导体(21)的周围的绝缘体(22);以及屏蔽带(3),其以覆盖该芯线(2)周围的方式纵向卷绕,该通信电缆(1)中,多个带屏蔽芯线(4)分别以卷绕结束侧端部(3a)成为比芯线(2)的中心位置更靠通信电缆(1)的径向外侧的方式配置,所述卷绕结束侧端部(3a)是屏蔽带(3)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部、且位于纵向卷绕的外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通信电缆及其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LAN电缆等通信电缆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通信电缆,已知有将多根在双绞线的周围螺旋状地卷绕有屏蔽带的带屏蔽芯线进行绞合,并以将其周围一并覆盖的方式设置有护套的通信电缆。作为屏蔽带,使用在树脂层的一个面形成有金属层的屏蔽带。近年来,通信速度正在高速化,例如在LAN(LocalAreaNetwork:局域网)电缆中,要求能够应用于依照ISO/IEC11801的类别7或其以上的类别7A、类别8等的通信电缆。然而,在上述的通信电缆中,电流流过卷绕成螺旋状的屏蔽带的金属层的端部而发生串扰,特别是在高速信号的情况下,串扰衰减量等传输特性发生劣化,因此难以满足上述标准。因此,提出了在带屏蔽芯线中纵向卷绕屏蔽带的结构。另外,作为与本申请专利技术相关的现有技术文献信息有专利文献1。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2015/0096783号说明书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但是,仅通过纵向卷绕屏蔽带,有时无法得到充分的传输特性。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现了传输高速信号时的传输特性提高的通信电缆及其制造方法。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以解决上述课题为目的,提供一种通信电缆,其为具备多个带屏蔽芯线的通信电缆,所述带屏蔽芯线具有芯线和以覆盖该芯线周围的方式纵向卷绕的屏蔽带,该芯线具有分别覆盖或一并覆盖一根以上导体的周围的绝缘体,所述通信电缆中,所述多个带屏蔽芯线分别以卷绕结束侧端部比上述芯线的中心位置更靠上述通信电缆的径向外侧的方式配置,所述卷绕结束侧端部为所述屏蔽带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部,且位于纵向卷绕的外侧。另外,本专利技术以解决上述课题为目的,提供一种通信电缆的制造方法,其为具备多个带屏蔽芯线的通信电缆的制造方法,所述带屏蔽芯线具有芯线和以覆盖该芯线周围的方式纵向卷绕的屏蔽带,所述芯线具有分别覆盖或一并覆盖一根以上导体的周围的绝缘体,所述制造方法使用多个模具使从所述多个模具导出的多个所述带屏蔽芯线一并沿周向旋转,从而形成集合体,所述模具具有对所述屏蔽带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进行引导的一对引导槽,并且所述模具构成为:所述屏蔽带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通过所述引导槽而使所述屏蔽带逐渐变形为筒状,从而在所述芯线的周围纵向卷绕所述屏蔽带以形成所述带屏蔽芯线,通过分别调整所述多个模具的安装角度,从而在形成所述集合体时,将所述多个带屏蔽芯线中的卷绕结束侧端部配置为比上述芯线的中心位置更靠上述通信电缆的径向外侧,所述卷绕结束侧端部为所述多个带屏蔽芯线中所述屏蔽带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部、且位于纵向卷绕的外侧。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一种实现了在传输高速信号时的传输特性提高的通信电缆及其制造方法。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通信电缆的图,(a)是表示该通信电缆的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的截面图,(b)是表示其端部的立体图。图2是屏蔽带的截面图。图3是说明带屏蔽芯线的串扰方向的说明图。图4中(a)是在通信电缆的制造中使用的绞合装置的概略结构图,(b)是其卷带部的示意图,(c)是表示卷带部的模具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模具的配置的截面图。图6是表示实施例的通信电缆的近端串扰衰减量特性的曲线图。图7中(a)是表示比较例的通信电缆的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的截面图,(b)是表示其近端串扰衰减量特性的曲线图。符号说明1…通信电缆,2…芯线,21…导体,22…绝缘体,221…发泡层,222…非发泡层,23…绝缘电线,3…屏蔽带,3a…卷绕结束侧端部,31…树脂层,32…金属层,4…带屏蔽芯线,5…集合体,6…金属屏蔽层,7…护套。具体实施方式[实施方式]下面,依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通信电缆的图,(a)是表示该通信电缆的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的截面图,(b)是表示其端部的立体图。如图1(a)、(b)所示,通信电缆1具备:多个芯线2,其具有一根以上的导体21和分别覆盖或者一并覆盖导体21的周围的绝缘体22;屏蔽带3,其纵向卷绕于芯线2的周围;金属屏蔽层6,其一并覆盖将由屏蔽带3覆盖芯线2而成的多个带屏蔽芯线4绞合而得的集合体5;以及护套7,其覆盖金属屏蔽层6的周围。通信电缆1例如被用作铁道车辆用的LAN电缆、在数据中心等中收发大容量数据的LAN电缆等。在本实施方式中,芯线2具有一对由绝缘体22被覆1根导体(绞合多根金属线材21a而成的绞线导体)21而成的绝缘电线23,由将这一对绝缘电线23绞合而成的双绞线构成。但是,不限于此,芯线2例如也可以是由绝缘体22一并被覆并列配置的一对导体21而成的双芯一并被覆结构,也可以仅具有1根绝缘电线23。导体21由将多根金属线材21a绞合而成的绞线导体构成。作为金属线材21a,能够使用由纯铜构成的软铜线、对由纯铜构成的软铜线实施了锡或银等金属镀敷的金属线材。此外,不限于此,导体21也可以由单线导体构成。绝缘体22具有由覆盖导体21周围的发泡树脂构成的发泡层221、和覆盖发泡层221周围的由非发泡树脂构成的非发泡层222。作为构成发泡层221的发泡树脂,例如能够使用发泡聚乙烯。此外,作为构成非发泡层222的非发泡树脂,例如能够使用非发泡聚乙烯。另外,绝缘体22不限于此,也可以由相对介电常数为2.5以下的材料,例如FEP(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等氟树脂构成。如图2所示,屏蔽带3具有树脂层31和形成于树脂层31的一个面上的金属层32。在本实施方式中,树脂层31例如由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酯构成。此外,金属层32由轻量且低成本的铝构成。屏蔽带3以金属层32为外侧、以分别覆盖多个芯线2各自的周围的方式纵向卷绕。关于屏蔽带3的卷绕方法等的详细情况,在后面叙述。带屏蔽芯线4是在芯线2的周围纵向卷绕屏蔽带3而成的。在此,对使用4根带屏蔽芯线4的情况进行说明,但关于带屏蔽芯线4的根数并不限定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4根芯线2、即4根双绞线,但这4根双绞线的捻绞间距优选相互不同。由此,能够抑制串扰衰减量。4根带屏蔽芯线4相互绞合而形成集合体5。集合体5以比较长的捻绞间距进行绞合,其捻绞间距为70mm以上140mm以下。通过将集合体5的捻绞间距设为70mm以上,能够缩短通信电缆1的电长度而缩短传播延迟时间,此外能够抑制芯线2被紧固而使发泡层221崩溃,从而能够抑制传输特性劣化。进而,详情如后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带屏蔽芯线4由于按照集合体5的绞合而进行扭曲,因此若集合体5的捻绞间距短,则会在屏蔽带3上产生褶皱等,从而传输特性有可能劣化,但通过将集合体5的捻绞间距设为70mm以上,能够抑制在屏蔽带3上产生褶皱,能够抑制传输特性的劣化。此外,通过将集合体5的捻绞间距设为140mm以下,能够抑制在弯曲通信电缆1时等负载集中于一个带屏蔽芯线4,能够抑制传输特性的劣化、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通信电缆,其具备多个带屏蔽芯线,所述带屏蔽芯线具有:芯线,其具有分别覆盖或一并覆盖一根以上导体的周围的绝缘体;以及屏蔽带,其以覆盖该芯线周围的方式纵向卷绕,/n所述通信电缆中,所述多个带屏蔽芯线分别以卷绕结束侧端部成为比所述芯线的中心位置更靠所述通信电缆的径向外侧的方式配置,所述卷绕结束侧端部为所述屏蔽带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部、且位于纵向卷绕的外侧。/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611 JP 2019-1089681.一种通信电缆,其具备多个带屏蔽芯线,所述带屏蔽芯线具有:芯线,其具有分别覆盖或一并覆盖一根以上导体的周围的绝缘体;以及屏蔽带,其以覆盖该芯线周围的方式纵向卷绕,
所述通信电缆中,所述多个带屏蔽芯线分别以卷绕结束侧端部成为比所述芯线的中心位置更靠所述通信电缆的径向外侧的方式配置,所述卷绕结束侧端部为所述屏蔽带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部、且位于纵向卷绕的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电缆,所述多个带屏蔽芯线的所述屏蔽带的卷绕结束侧端部彼此相距2.5mm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通信电缆,所述多个带屏蔽芯线各自的所述屏蔽带的卷绕方向为相同的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电缆,所述多个带屏蔽芯线分别以所述屏蔽带的卷绕结束侧端部成为比所述芯线更靠径向外侧的方式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电缆,其具备将所述多个带屏蔽芯线的周围一并覆盖的金属屏蔽层,
所述多个带屏蔽芯线分别以所述屏蔽带的卷绕结束侧端部面向在周向上相邻的所述多个带屏蔽芯线与所述金属屏蔽层之间的间隙的方式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电缆,将所述多个带屏蔽芯线绞合而成的集合体的捻绞间距为70mm以上140mm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电缆,所述屏蔽带具有树脂层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田丰高原知之西馆步
申请(专利权)人: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