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口感丰富的饵块粑及其制作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食品加工
,尤其是一种口感丰富的饵块粑及其制作方法。
技术介绍
据考证,饵块粑的起源为:濮族人在战败后向贵州迁移过程中,不便生火做饭,百姓饥困不一,族人只好用围于腰间的长布带和头上的帕子(布依族人头上包裹的布带)缝成圆筒状,将煮熟的米饭装入布包,背于双肩,长途跋涉于迁徙的路途中,米饭在途中经过日日夜夜长时间的风吹、雨淋、日晒,并在行军休息和途中夜晚睡觉时的滚压,几经揉挤,变成饭粑。濮族人用自己随身携带的小刀将其切成小块烧煮,烧烤时小块的米粑烧得变糊起泡,极其象人的耳朵,当时被濮族人称之为“耳”粑。在整个迁徙过程中,濮族人就靠吃这种“耳”粑及野菜维持生存、充实体力、抵御疾病,从而渡过了难关,挽救了整个“濮越”民族。后来布依族人为了纪念“耳”粑在迁徙过程中的丰功伟绩,视其为一种吉祥、神奇的食品,就用其来年夜祭神、岁朝奉供祖先,成为一种节日食品。当前技术中制作饵块粑大多使用米粉制作,使得制备出来的成品简单便于规模化生产,但是没有原来手工制作的口感丰富,虽然同一名称,但是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口感丰富的饵块粑,其特征在于,由以下原料制作而成:/n包膜大米70-80份、芝麻15-17份、花生20-25份、食盐0.2-0.4份、味精0.1-0.2份、琼脂4-6份、果胶1-2份。/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口感丰富的饵块粑,其特征在于,由以下原料制作而成:
包膜大米70-80份、芝麻15-17份、花生20-25份、食盐0.2-0.4份、味精0.1-0.2份、琼脂4-6份、果胶1-2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口感丰富的饵块粑,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膜大米由质量比为1:0.1-0.3的大米和营养强化剂制作而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口感丰富的饵块粑,其特征在于,所述营养强化剂由质量比为1-3:6-8:1-2:0.5-1的大枣、沙枣、雪莲果、明胶制作而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口感丰富的饵块粑,其特征在于,所述花生的粒度为2-4mm。
5.一种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口感丰富的饵块粑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提取
按质量比,将大枣、沙枣、雪莲果混合打浆,浆液经超声波处理,在浆液中加入纯净水,在40-43℃以100-120r/min的搅拌速率下搅拌30-50min,用300-400目的滤布将混合液过滤,滤液备用;将滤渣与其质量5-8倍的提取溶剂混合,加热到80-90℃,保温20-30min,趁热用300-400目滤布过滤,将所得滤液冷却至室温,与上一次得到的滤液混合,在35-40℃、0.1-0.2个标准大气压下干燥成粉末即可;
(2)制作营养强化剂溶液
将上一步骤得到的粉末与去离子水按照质量比1:5-8混合,加入明胶,在30-35℃下以200-250r/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明刚,张富丽,杜荣,
申请(专利权)人:安龙县绿宇农特产农民专业合作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贵州;5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