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支重轮带有减震结构的半履带行走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623646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8 15: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机械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支重轮带有减震结构的半履带行走装置,所述底座支撑架包括顶板、前面支撑板、后面支撑板、左侧支撑板、右侧支撑板,所述左侧支撑板、右侧支撑板固定安装在前面支撑板、后面支撑板之间,所述顶板固定安装在前面支撑板、后面支撑板、左侧支撑板、右侧支撑板的顶部,所述前面支撑板、后面支撑板之间设有第一减震连接块、第二减震连接块,所述第一减震连接块、第二减震连接块的顶部均固定在顶板的下底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支重轮带有减震结构的半履带行走装置
本技术属于机械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支重轮带有减震结构的半履带行走装置。
技术介绍
履带是一种传统的行走装置,自技术以来,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由于其优良的牵引性、通过性以及稳定性,至今仍是行走装置的一种基本形式。尤其在农田作业时,其优势更为明显,行为阻力小,滑转、滑移小,下限量浅,不拥泥,具有良好的通过性能。目前履带行走装置不仅用于农业拖拉机,还主要应用于水稻收割机、军用车辆、工程机械车辆等。履带行走装置分为履带式和半履带式两种,半履带行走装置主要包括驱动轮、引导轮组、涨紧轮组、支重轮组、橡胶履带。传统的半履带行走装置,支重轮组固定安装在履带支架上,当地面有障碍物时,支重轮组将会受到障碍物的冲力,并直接传导到车体,从而造成车体的颠簸,并对车体造成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支重轮带有减震结构的半履带行走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的车体遇到障碍物进行颠簸的问题。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支重轮带有减震结构的半履带行走装置,包括驱动轮、前引导轮组、后引导轮组、前涨紧轮组、后涨紧轮组、支重轮组、橡胶履带;所述驱动轮、前引导轮组、后引导轮组、前涨紧轮组、后涨紧轮组、支重轮组均设置在橡胶履带的内部,所述驱动轮位于橡胶履带内的顶部,所述支重轮组位于橡胶履带内底部,所述前引导轮组、后引导轮组分别位于支重轮组的两侧,所述前涨紧轮组位于前引导轮组的上方,所述后涨紧轮组位于后引导轮组的上方;所述橡胶履带的内表面设有一条齿链,且并排等距设置,所述驱动轮包括旋转齿盘、连接片、内侧固定环、外侧固定环,所述连接片的底端固定安装在旋转齿盘的外边缘,并呈圆周排列,所述连接片的顶部一侧与内侧固定环固定连接,另一侧与外侧固定环固定连接,所述内侧固定环、外侧固定环之间设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的一端固定安装在内侧固定环上,另一端固定安装在外侧固定环上,所述连接柱呈等距圆周排列,相邻连接柱之间的间距与橡胶履带上的齿链相配合;所述旋转齿盘的外侧固定安装有旋转轴套筒,所述旋转轴套筒底部固定连接有三角连接架,所述三角连接架下方设有底座支撑架,所述底座支撑架顶部设有第一弧形凹槽、第二弧形凹槽,所述三角连接架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钢管、第二支撑钢管,所述第一支撑钢管底部固定安装在第一弧形凹槽内,所述第二支撑钢管底部固定安装在第二弧形凹槽内;所述底座支撑架包括顶板、前面支撑板、后面支撑板、左侧支撑板、右侧支撑板,所述左侧支撑板、右侧支撑板固定安装在前面支撑板、后面支撑板之间,所述顶板固定安装在前面支撑板、后面支撑板、左侧支撑板、右侧支撑板的顶部,所述前面支撑板、后面支撑板之间设有第一减震连接块、第二减震连接块,所述第一减震连接块、第二减震连接块的顶部均固定在顶板的下底面;所述前面支撑板上设有第一正定位孔,所述后面支撑板上设有第一后定位孔,所述第一减震连接块上设有第一限位孔,所述第一正定位孔、第一限位孔、第一后定位孔内设有第一销轴,所述第一减震连接块的一侧设有第一左摆轴,另一侧设有第一右摆轴,所述第一减震连接块的一端设有第一左连接轴,另一端设有第一右连接轴,所述第一左摆轴设有第一左通孔,所述第一右摆轴设有第一右通孔,所述第一左连接轴位于第一左通孔内,所述第一右连接轴位于第一右通孔内,所述第一左摆轴的两端均连接有第一左支重轮,所述第一右摆轴的两端均连接有第一右支重轮;所述前面支撑板上设有第二正定位孔,所述后面支撑板上设有第二后定位孔,所述第二减震连接块上设有第二限位孔,所述第二正定位孔、第二限位孔、第二后定位孔内设有第二销轴,所述第二减震连接块的一侧设有第二左摆轴,另一侧设有第二右摆轴,所述第二减震连接块的一端设有第二左连接轴,另一端设有第二右连接轴,所述第二左摆轴设有第二左通孔,所述第二右摆轴设有第二右通孔,所述第二左连接轴位于第二左通孔内,所述第二右连接轴位于第二右通孔内,所述第二左摆轴的两端均连接有第二左支重轮,所述第二右摆轴的两端均连接有第二右支重轮。所述前面支撑板底部设有第一左活动槽、第一右活动槽,第二左活动槽、第二右活动槽,所述后面支撑板底部设有第一左限位槽、第一右限位槽,第二左限位槽、第二右限位槽,所述第一左摆轴位于第一左活动槽、第一左限位槽内,所述第一右摆轴位于第一右活动槽、第一右限位槽内,所述第二左摆轴位于第二左活动槽、第二左限位槽内,所述第二右摆轴位于第二右活动槽、第二右限位槽内。所述第一左摆轴一侧设有第一左限位板,所述第一左限位板、第一左连接轴通过第一左连接螺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左限位板的直径大于第一左通孔,所述第一右摆轴一侧设有第一右限位板,所述第一右限位板、第一右连接轴通过第一右连接螺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右限位板的直径大于第一右通孔,所述第二左摆轴一侧设有第二左限位板,所述第二左限位板、第二左连接轴通过第二左连接螺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左限位板的直径大于第二左通孔,所述第二右摆轴一侧设有第二右限位板,所述第二右限位板、第二右连接轴通过第二右连接螺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右限位板的直径大于第二右通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本技术方案主要应用于作业环境不佳的地面,可以增加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不仅有效的防止下陷,还可以保护土地不受到损坏。2本技术方案通过减震连接块与销轴的装配、减震连接块与摆轴的装配,可以实现支重轮组的前后左右的摆动,摆动角度为7°左右,当支重轮组遇到障碍物时,可以起到减震的作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正面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橡胶履带内侧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内部装配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内部装配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底座支撑架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支重轮组、引导轮组的装配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的顶部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中:1-橡胶履带,2-驱动轮,3-前涨紧轮组,4-后涨紧轮组,5-前引导轮组,6-后引导轮组,7-支重轮组,8-齿链,9-旋转齿盘,10-连接片,11-外侧固定环,12-内侧固定环,13-连接柱,14-旋转轴套筒,15-三角连接架,16-第一支撑钢管,17-第二支撑钢管,18-第一弧形凹槽,19-第二弧形凹槽,20-底座支撑架,21-后支撑斜板,22-前支撑斜板,35-顶板,36-前面支撑板,37-后面支撑板,38-左侧支撑板,39-右侧支撑板,40-第一减震连接块,41-第一正定位孔,42-第一后定位孔,43-第一限位孔,44-第一销轴,45-第一左摆轴,46-第一左支重轮,47-第一右摆轴,48-第一右支重轮,49-第二减震连接块,50-第二正定位孔,51-第二后定位孔,52-第二限位孔,53-第二左摆轴,54-第二右摆轴,55-第二左支重轮,56-第二右支重轮,57-第二销轴。具体实施方式一种支重轮带有减震结构的半履带行走装置,包括驱动轮2、前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支重轮带有减震结构的半履带行走装置,/n包括驱动轮、前引导轮组、后引导轮组、前涨紧轮组、后涨紧轮组、支重轮组、橡胶履带;其特征在于:/n所述驱动轮、前引导轮组、后引导轮组、前涨紧轮组、后涨紧轮组、支重轮组均设置在橡胶履带的内部,所述驱动轮位于橡胶履带内的顶部,所述支重轮组位于橡胶履带内底部,所述前引导轮组、后引导轮组分别位于支重轮组的两侧,所述前涨紧轮组位于前引导轮组的上方,所述后涨紧轮组位于后引导轮组的上方;/n所述橡胶履带的内表面设有一条齿链,且并排等距设置,所述驱动轮包括旋转齿盘、连接片、内侧固定环、外侧固定环,所述连接片的底端固定安装在旋转齿盘的外边缘,并呈圆周排列,所述连接片的顶部一侧与内侧固定环固定连接,另一侧与外侧固定环固定连接,所述内侧固定环、外侧固定环之间设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的一端固定安装在内侧固定环上,另一端固定安装在外侧固定环上,所述连接柱呈等距圆周排列,相邻连接柱之间的间距与橡胶履带上的齿链相配合;/n所述旋转齿盘的外侧固定安装有旋转轴套筒,所述旋转轴套筒底部固定连接有三角连接架,所述三角连接架下方设有底座支撑架,所述底座支撑架顶部设有第一弧形凹槽、第二弧形凹槽,所述三角连接架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钢管、第二支撑钢管,所述第一支撑钢管底部固定安装在第一弧形凹槽内,所述第二支撑钢管底部固定安装在第二弧形凹槽内;/n所述底座支撑架包括顶板、前面支撑板、后面支撑板、左侧支撑板、右侧支撑板,所述左侧支撑板、右侧支撑板固定安装在前面支撑板、后面支撑板之间,所述顶板固定安装在前面支撑板、后面支撑板、左侧支撑板、右侧支撑板的顶部,所述前面支撑板、后面支撑板之间设有第一减震连接块、第二减震连接块,所述第一减震连接块、第二减震连接块的顶部均固定在顶板的下底面;/n所述前面支撑板上设有第一正定位孔,所述后面支撑板上设有第一后定位孔,所述第一减震连接块上设有第一限位孔,所述第一正定位孔、第一限位孔、第一后定位孔内设有第一销轴,所述第一减震连接块的一侧设有第一左摆轴,另一侧设有第一右摆轴,所述第一减震连接块的一端设有第一左连接轴,另一端设有第一右连接轴,所述第一左摆轴设有第一左通孔,所述第一右摆轴设有第一右通孔,所述第一左连接轴位于第一左通孔内,所述第一右连接轴位于第一右通孔内,所述第一左摆轴的两端均连接有第一左支重轮,所述第一右摆轴的两端均连接有第一右支重轮;/n所述前面支撑板上设有第二正定位孔,所述后面支撑板上设有第二后定位孔,所述第二减震连接块上设有第二限位孔,所述第二正定位孔、第二限位孔、第二后定位孔内设有第二销轴,所述第二减震连接块的一侧设有第二左摆轴,另一侧设有第二右摆轴,所述第二减震连接块的一端设有第二左连接轴,另一端设有第二右连接轴,所述第二左摆轴设有第二左通孔,所述第二右摆轴设有第二右通孔,所述第二左连接轴位于第二左通孔内,所述第二右连接轴位于第二右通孔内,所述第二左摆轴的两端均连接有第二左支重轮,所述第二右摆轴的两端均连接有第二右支重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支重轮带有减震结构的半履带行走装置,
包括驱动轮、前引导轮组、后引导轮组、前涨紧轮组、后涨紧轮组、支重轮组、橡胶履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轮、前引导轮组、后引导轮组、前涨紧轮组、后涨紧轮组、支重轮组均设置在橡胶履带的内部,所述驱动轮位于橡胶履带内的顶部,所述支重轮组位于橡胶履带内底部,所述前引导轮组、后引导轮组分别位于支重轮组的两侧,所述前涨紧轮组位于前引导轮组的上方,所述后涨紧轮组位于后引导轮组的上方;
所述橡胶履带的内表面设有一条齿链,且并排等距设置,所述驱动轮包括旋转齿盘、连接片、内侧固定环、外侧固定环,所述连接片的底端固定安装在旋转齿盘的外边缘,并呈圆周排列,所述连接片的顶部一侧与内侧固定环固定连接,另一侧与外侧固定环固定连接,所述内侧固定环、外侧固定环之间设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的一端固定安装在内侧固定环上,另一端固定安装在外侧固定环上,所述连接柱呈等距圆周排列,相邻连接柱之间的间距与橡胶履带上的齿链相配合;
所述旋转齿盘的外侧固定安装有旋转轴套筒,所述旋转轴套筒底部固定连接有三角连接架,所述三角连接架下方设有底座支撑架,所述底座支撑架顶部设有第一弧形凹槽、第二弧形凹槽,所述三角连接架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钢管、第二支撑钢管,所述第一支撑钢管底部固定安装在第一弧形凹槽内,所述第二支撑钢管底部固定安装在第二弧形凹槽内;
所述底座支撑架包括顶板、前面支撑板、后面支撑板、左侧支撑板、右侧支撑板,所述左侧支撑板、右侧支撑板固定安装在前面支撑板、后面支撑板之间,所述顶板固定安装在前面支撑板、后面支撑板、左侧支撑板、右侧支撑板的顶部,所述前面支撑板、后面支撑板之间设有第一减震连接块、第二减震连接块,所述第一减震连接块、第二减震连接块的顶部均固定在顶板的下底面;
所述前面支撑板上设有第一正定位孔,所述后面支撑板上设有第一后定位孔,所述第一减震连接块上设有第一限位孔,所述第一正定位孔、第一限位孔、第一后定位孔内设有第一销轴,所述第一减震连接块的一侧设有第一左摆轴,另一侧设有第一右摆轴,所述第一减震连接块的一端设有第一左连接轴,另一端设有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闫胜民王博张鑫胡春梅莫尚德张珊珊
申请(专利权)人:黑龙江重兴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天津特智履研究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