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塑封式IPM用引线框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603226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4 21:2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塑封式IPM用引线框架,涉及集成电路引线及引线框架技术领域,包括若干框架单元,每个框架单元包括回形结构的边框,边框内设有相互平行的第一横肋和第二横肋,第一横肋靠近第二横肋的一侧设有第一基岛和第二基岛,第一横肋和边框之间连接有第一外引线和第二外引线,第一横肋靠近第一基岛的一侧连接有第一内引线,靠近第二基岛的一侧连接有第二内引线,一半的第二内引线靠近第二基岛的一端连接有间隔设置的连接板;第二横肋和边框之间连接有第三外引线,第二横肋靠近第一横肋的一侧连接有第三内引线,第三内引线远离第二横肋的一端连接有基板,靠近第二基岛的多个基板靠近第二基岛的一端连接有位于其下方的凹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塑封式IPM用引线框架
本专利技术涉及集成电路引线及引线框架
,尤其涉及一种塑封式IPM用引线框架。
技术介绍
塑封式IPM是将IGBT芯片及其驱动电路、控制电路和过流、欠压、短路、过热等保护电路集成于一体的新型控制模块,它是一种复杂、先进的功率模块,能自动实现过流、欠压、短路和过热等复杂保护功能,因而具有智能特征。同时它具有低成本、小型化、高可靠、易使用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变频家电、逆变电源、工业控制等领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可观。目前塑封式IPM封装使用的引线框架种类较为单一,不能适用于多规格产品的使用,通用性较低,为适应不同领域的使用需求,需要设计不同类型的引线框架,这样就增加了企业的设计和生产的压力及成本。因此,需要设计一种塑封式IPM用引线框架,其通用性强,性能优良,能满足多种规格产品的使用需求,应用领域较为广泛,有效降低设计和成产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塑封式IPM用引线框架,其通用性强,性能优良,能满足多种规格产品的使用需求,应用领域较为广泛,有效降低设计和成产成本。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塑封式IPM用引线框架,包括若干沿其长度方向阵列设置的框架单元,相邻所述框架单元相互靠近的侧壁相互抵接且一体成型;每个所述框架单元包括回形结构的边框,所述边框内设有两根相互平行且沿框架单元阵列方向设置的第一横肋和第二横肋,所述第一横肋靠近边框上端,所述第二横肋靠近边框下端;所述第一横肋靠近第二横肋的一侧设有第一基岛和第二基岛,所述第一基岛和第二基岛沿第一横肋长度方向并列设置;所述第一横肋远离第一基岛的一侧和边框之间连接有多根与其垂直的第一外引线,所述第一横肋靠近第一基岛的一侧连接有若干与第一外引线一一对应且平行的第一内引线,所述第一内引线靠近第一基岛的一端连接有倾斜设置的连接筋,且其中两根所述连接筋分别与第一基岛两侧连接;所述第一横肋远离第二基岛的一侧和边框之间连接有多根平行于第一外引线的第二外引线,所述第一横肋靠近第二基岛的一侧连接有若干与第二外引线一一对应且平行的第二内引线,一半的所述第二内引线靠近第二基岛的一端连接有连接板,且多个所述连接板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基岛和第二基岛相互靠近的一侧之间连接有共筋,且所述第一基岛靠近第二基岛一侧所连接的连接筋与共筋连接为一体;靠近所述共筋的连接筋呈“几”字形绕过第二基岛上方与第一横肋连接;所述第二基岛远离第一基岛的一侧和第一横肋之间连接有加强筋;所述第二横肋远离第一横肋的一侧和边框之间连接有多根平行于第一外引线的第三外引线,所述第二横肋靠近第一横肋的一侧连接有若干与第三外引线一一对应且平行的第三内引线,所述第三内引线远离第二横肋的一端连接有基板,靠近所述第二基岛的多个基板一端连接有与其处于两个不同平面的凹台,所述凹台靠近第二基岛且其位于基板下方。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基岛和第二基岛用来安装芯片,第一内引线和第二内引线和芯片连接,第一外引线和第二外引线和外部设备连接,设置两个基岛可以根据实际使用场合选择芯片的安装位置,使产品通用性强,能满足多种规格产品的使用需求,应用领域较为广泛。第三内引线和第三外引线作为备用引线,在需要使用多组引线的场合使用,进一步提高产品的适用范围。其中,在连接筋、共筋、加强筋等的连接作用下,对第一基岛和第二基岛起到支撑作用,避免第一基岛和第二基岛腾空,保证安装芯片时的稳定性。而连接板、基板、凹台等提供多余的安装、连接、支撑等位置,来满足不同规格产品的安装需求,保证产品使用性能。其中,和基板处于两个平面的凹台可以适应不同高度差的芯片安装,使其便于封装,保证封装效果。进一步地,多个所述凹台上分别连接有次基岛,多个所述次基岛沿第二横肋长度方向并列设置,且其靠近第一基岛和第二基岛。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只包括第一基岛和第二基岛的引线框架和包括第一基岛、第二基岛以及多个次基岛的引线框架的其余结构完全相同,这样在设计生产时仅是有无次基岛的区别,有的使用场合需要两个基岛即可,有的使用场合需要使用的基岛超过两个,在凹台上连接次基岛即可满足使用需求,这样可以有效降低设计和生产的压力及成本,还可以满足更多场合产品的使用需求,有效提高产品竞争力。进一步地,若干所述第一外引线和第二外引线外壁上设有使其呈“凸”形结构的凸肩,相邻所述第一外引线、第二外引线外壁上的凸肩和第一横肋之间的距离不同,间隔设置的所述第一外引线、第二外引线外壁上的凸肩和第一横肋之间的距离相同。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外引线和第二外引线上的凸肩结构能够增加第一外引线、第二外引线与塑封提之间的结合力,保证封装效果,且避免外引线端部打弯时受到拉扯力导致外引线颤动、脱落等,保证封装的稳定性。其中,相邻第一外引线、第二外引线上的凸肩位置不同,可以更进一步地提高塑封效果,其结构简单,效果明显。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板上设有凹坑麻点,所述凹坑麻点位于连接板的一角且靠近第二基岛。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塑封时,设置在连接板的凹坑麻点能提高连接板及第二内引线和塑封体之间的结合力,避免塑封体发生分层或开裂现象,提高塑封效果,保证产品使用时稳定性,其结构简单,效果明显。进一步地,所述边框位于第一横肋两端的内壁上分别设有沿第一横肋长度方向设置的支撑脚,两个所述支撑脚交错设置且分别靠近第一基岛和凹台。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塑封过程中,支撑脚可以用来支撑框架单元和塑封体,提高框架单元整体结构的稳定性,方便框架单元和塑封体之间的塑封,有效保证塑封效果。进一步地,所述支撑脚沿其长度方向的两侧壁上设有位于其中部的弧形凹槽,所述支撑脚上端面对应弧形凹槽处设有第一V型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塑封时,第一V型槽起到防水作用,而且第一V型槽和弧形凹槽能有效增加支撑脚处与塑封体之间的结合力,避免塑封体分层开裂,提高塑封效果,保证产品质量和使用效果。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内引线上设有沿第二横肋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二V型槽,且所述第二V型槽靠近第三内引线和基板的连接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同样地,第二V型槽在塑封时起到防水和提高第三内引线与塑封体之间的结合力的作用,避免塑封体分层开裂,提高塑封效果,保证产品质量和使用效果,其结构简单,效果明显。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板和基板上均设有树脂孔,所述连接板上的树脂孔靠近连接板和第二内引线的连接处,所述基板上的树脂孔靠近基板和第三内引线的连接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基板和连接板较大,设置在连接板和基板上的树脂孔在塑封时能有效提高连接板以及基板与塑封体之间的结合力,能够避免塑封体分层、开裂,保证塑封效果,但又不会影响基板、连接板的整体强度和使用效果,其结构简单,效果明显。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横肋远离第一横肋的一侧和边框之间连接有平行于第三外引线的应力片,所述应力片和边框上沿应力片长度方向设有多个去胶孔,且所述去胶孔贯穿应力片和/或边框。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应力片能提高第二横肋和边框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塑封式IPM用引线框架,包括若干沿其长度方向阵列设置的框架单元(1),相邻所述框架单元(1)相互靠近的侧壁相互抵接且一体成型;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框架单元(1)包括回形结构的边框(2),所述边框(2)内设有两根相互平行且沿框架单元(1)阵列方向设置的第一横肋(3)和第二横肋(7),所述第一横肋(3)靠近边框(2)上端,所述第二横肋(7)靠近边框(2)下端;所述第一横肋(3)靠近第二横肋(7)的一侧设有第一基岛(5)和第二基岛(6),所述第一基岛(5)和第二基岛(6)沿第一横肋(3)长度方向并列设置;/n所述第一横肋(3)远离第一基岛(5)的一侧和边框(2)之间连接有多根与其垂直的第一外引线(31),所述第一横肋(3)靠近第一基岛(5)的一侧连接有若干与第一外引线(31)一一对应且平行的第一内引线(32),所述第一内引线(32)靠近第一基岛(5)的一端连接有倾斜设置的连接筋(33),且其中两根所述连接筋(33)分别与第一基岛(5)两侧连接;/n所述第一横肋(3)远离第二基岛(6)的一侧和边框(2)之间连接有多根平行于第一外引线(31)的第二外引线(34),所述第一横肋(3)靠近第二基岛(6)的一侧连接有若干与第二外引线(34)一一对应且平行的第二内引线(35),一半的所述第二内引线(35)靠近第二基岛(6)的一端连接有连接板(36),且多个所述连接板(36)间隔设置;/n所述第一基岛(5)和第二基岛(6)相互靠近的一侧之间连接有共筋(61),且所述第一基岛(5)靠近第二基岛(6)一侧所连接的连接筋(33)与共筋(61)连接为一体;靠近所述共筋(61)的连接筋(33)呈“几”字形绕过第二基岛(6)上方与第一横肋(3)连接;所述第二基岛(6)远离第一基岛(5)的一侧和第一横肋(3)之间连接有加强筋(62);/n所述第二横肋(7)远离第一横肋(3)的一侧和边框(2)之间连接有多根平行于第一外引线(31)的第三外引线(71),所述第二横肋(7)靠近第一横肋(3)的一侧连接有若干与第三外引线(71)一一对应且平行的第三内引线(72),所述第三内引线(72)远离第二横肋(7)的一端连接有基板(73),靠近所述第二基岛(6)的多个基板(73)一端连接有与其处于两个不同平面的凹台(74),所述凹台(74)靠近第二基岛(6)且其位于基板(73)下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塑封式IPM用引线框架,包括若干沿其长度方向阵列设置的框架单元(1),相邻所述框架单元(1)相互靠近的侧壁相互抵接且一体成型;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框架单元(1)包括回形结构的边框(2),所述边框(2)内设有两根相互平行且沿框架单元(1)阵列方向设置的第一横肋(3)和第二横肋(7),所述第一横肋(3)靠近边框(2)上端,所述第二横肋(7)靠近边框(2)下端;所述第一横肋(3)靠近第二横肋(7)的一侧设有第一基岛(5)和第二基岛(6),所述第一基岛(5)和第二基岛(6)沿第一横肋(3)长度方向并列设置;
所述第一横肋(3)远离第一基岛(5)的一侧和边框(2)之间连接有多根与其垂直的第一外引线(31),所述第一横肋(3)靠近第一基岛(5)的一侧连接有若干与第一外引线(31)一一对应且平行的第一内引线(32),所述第一内引线(32)靠近第一基岛(5)的一端连接有倾斜设置的连接筋(33),且其中两根所述连接筋(33)分别与第一基岛(5)两侧连接;
所述第一横肋(3)远离第二基岛(6)的一侧和边框(2)之间连接有多根平行于第一外引线(31)的第二外引线(34),所述第一横肋(3)靠近第二基岛(6)的一侧连接有若干与第二外引线(34)一一对应且平行的第二内引线(35),一半的所述第二内引线(35)靠近第二基岛(6)的一端连接有连接板(36),且多个所述连接板(36)间隔设置;
所述第一基岛(5)和第二基岛(6)相互靠近的一侧之间连接有共筋(61),且所述第一基岛(5)靠近第二基岛(6)一侧所连接的连接筋(33)与共筋(61)连接为一体;靠近所述共筋(61)的连接筋(33)呈“几”字形绕过第二基岛(6)上方与第一横肋(3)连接;所述第二基岛(6)远离第一基岛(5)的一侧和第一横肋(3)之间连接有加强筋(62);
所述第二横肋(7)远离第一横肋(3)的一侧和边框(2)之间连接有多根平行于第一外引线(31)的第三外引线(71),所述第二横肋(7)靠近第一横肋(3)的一侧连接有若干与第三外引线(71)一一对应且平行的第三内引线(72),所述第三内引线(72)远离第二横肋(7)的一端连接有基板(73),靠近所述第二基岛(6)的多个基板(73)一端连接有与其处于两个不同平面的凹台(74),所述凹台(74)靠近第二基岛(6)且其位于基板(73)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塑封式IPM用引线框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凹台(74)上分别连接有次基岛(75),多个所述次基岛(75)沿第二横肋(7)长度方向并列设置,且其靠近第一基岛(5)和第二基岛(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怀亮陈杰华殷继平张欣殷杰
申请(专利权)人:泰兴市永志电子器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